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上海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如果你在火星上用手机拨号,地球上的它能收到信号。"这个"它"指的是上海佘山的65米射电望远镜。2012年10月28日上午,"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落成仪式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成立50周年暨建台140周年庆典活动"在上海佘山的65米射电望远镜现场隆重举行。在落成仪式上,高70米、重2700多吨、主反射面直径65米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一位无线电工程师无意当中发现了来自宇宙的无线电渡(天文学家称之为射电波),几年以后,另一位无线电工程师发明了专门用于接收和研究天体射电波的射电望远镜,从而揭开了天文学一个重要分支——射电天文学的序幕。虽然射电天文学诞生至今仅仅不足80年的历史,但是却得到了异常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937年雷伯建造第一台射电望远镜并成功地得到了虽然粗略但却是人类的第一幅射电源天图。天文学家还没有来得及品出这道美餐的昧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可是,由于战争的需要,飞速发展的雷达技术为战后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准备了绝好的条件。战后的射电天文学发展很快,但是射电望远镜的天线都不太大,口径大都在10米以下。  相似文献   

4.
射电望远镜与光学望远镜相比有致命的弱点:分辨率低,又不能成像。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空间分辨能力与口径大小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这与光学望远镜是一样的。当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可跟踪天线口径是100米;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口径是10米。但是,射电波段的波长比光学波段要长约百万倍,因此,分辨能  相似文献   

5.
自从赖尔发明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以后.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和成像观测能力逐渐接近甚至超过光学望远镜,在这之后,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风靡全世界,至今仍具强劲的发展势头。跟得最快的要数荷兰的射电天文学家;在英国1964年开始启用等效直径1.6千米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的2年后.荷兰天文学家就  相似文献   

6.
吴鑫基 《太空探索》2003,(12):36-39
为了提高望远镜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以便能够接收到天体发出的更微弱的射电信号,天文学家们把射电望远镜的天线造得越来越大,观测波段也越来越短,而且还要求天线全天可动、运转自如.德国和美国先后建造了世界上口径最大、技术最先进的100米射电望远镜.  相似文献   

7.
<正>"新视野"探测器的外形像一把短锹,其中锹把是它的核电站,锹身是探测器本体,锹身上顶着的大锅则是它的天线。探测器本体为三角形,长2.1米,最宽处约2.7米,高0.7米,大小相当于一架钢琴,发射时的质量为453千克。"新视野"探测器的通信采用X频段,包括一副直径达2.1米的高增益碟型天线、一副中增益碟型天线和两副低增益宽波束天线。"新视野"的天线比大多数深空探测器要大得多,这是由于距离遥远,信号微弱,所以需要一个很大的天线来接收和发送数据和信号。  相似文献   

8.
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大耳朵射电望远镜的出名不是因为它对遥远射电源的观测,而是在它建成以后不久就把搜寻地球之外的文明社会发来的射电波课题作为首要任务,并坚持了20多年。地球上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使人们期望在地球之外寻找与人类智能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生物,人们正在期待有突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开始制造一台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它的“尺寸”和分辨率都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这台超级天文望远镜由世界各地多台射电望远镜和一台超级电脑组成。将世界几大洲的射电望远镜搜集到的来自遥远太空的射电信号进行汇总,然后用专门制造的超级电脑,以美国亚利桑那州两台射电望远镜为基准,与西班牙、芬兰和智利等其它天文台搜集到的射电信号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0.
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大耳朵射电望远镜的出名不是因为它对遥远射电源的观测,而是在它建成以后不久就把搜寻地球之外的文明社会发来的射电波课题作为首要任务,并坚持了20多年。地球上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使人们期望在地球之外寻找与人类智能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生物人们正在期待有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射电望远镜的历史虽然还不足80年,却经历了从小口径到大口径、从单天线到多天线、从米波段到毫米波段、从地面到太空的发展过程,就步入了鼎盛时期。时至今日,尽管射电望远镜的种类五花八门,但基本结构都是由天线、接收机、数据采集系统、支撑结构和驱动系统组成。射电望远镜的品质主  相似文献   

12.
自卡尔·央斯基偶然发现了来自银河系的射电辐射,雷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射电望远镜,美国就成为射电天文学的发源地。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上形成了几个射电天文中心,以英国的实力最强:剑桥大学发展大型射电干涉仪,继而孕育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方案;曼彻斯特大学建造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家天文台科技处人员日前透露,正在建设的北京密云50米射电望远镜工程,将可能成为中国探索外星文明的基地。该工程于2002年10月开工,是在原来北京密云天文台的基础上建立的。该望远镜50米口径的抛物面天线是中国最大面积的“天眼”。据介绍,2005年望远镜工程建成后,它的地面接收能力将达到世界先进射电望远镜的接收范围。届时,该观测基地不仅服务于探月工程,还意味着中国将拥有探测地外智慧生命的有力武器。目前,探索地外文明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二是星际探测器。美国曾先后向太阳系以外共发射了四个探测器,现在它…  相似文献   

14.
射电大文学家杰奎林·休伊特在位于圣奥古斯丁平原上的超大阵列射电望远镜的中心控制生中坐下,开始了她计划中的观测工作.超人阵列是由27台时电望远镜组成的集合,其中每一台都有一个直径超过24米的截抛物面大线.这些大线尽可能离得远一些,与位于中心的控制室形成Y形,每个臂上最远的望远镜离中心有24公里远.这些抛物  相似文献   

15.
正绿岸射电望远镜绿岸射电望远镜是地球上最大的全动射电望远镜,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绿岸山区,这里四周被群山环绕,有助于阻挡这个射电望远镜以外的无线电波。绿岸射电望远镜大约43层楼高,重7700吨。其中,碟形天线活动表面长110米、宽100米,由2000多块小型反射板组成,所获数据量可以达到每秒1千兆字节,就扫描频率范围而言,是"阿雷西博望远镜"的300倍。  相似文献   

16.
稻城太阳射电望远镜(DSRT)由313面6 m直径抛物面天线组成。天线接收信号幅值和相位的精确修正是决定DSRT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DSRT阵列可能会出现邻近天线相互遮挡的问题,从而改变接收信号的幅值和相位,影响其成像质量。利用电磁仿真软件计算了接收频率为300 MHz(波长λ=1 m)时的相邻两单元与相邻三单元两种情况。三元系统中遮挡效应的影响仅比双元系统中相关影响略为显著。在本文考虑的最严重的遮挡情况(天线边缘的投影间距D = –1λ)下,对于双/三元系统,相对于单天线系统水平和垂直增益分别降低了0.6/0.6 dB和 0.3/0.4 dB,相位偏差分别为–3.3o/–3.871o和–1.744o/–2.244o。此外还分析了其他遮挡情况。研究表明DSRT系统中的天线遮挡效应分析可由双元系统充分描述,在后期数据处理时应适当考虑该效应,尽量提升DSRT数据的利用效率和成图质量。   相似文献   

17.
太阳射电爆发是一种潜在的导航系统干扰因素。通过导航信号模型推导,分析了其干扰导航信号的机理,提出太阳射电爆发干扰导航通信的影响方程与太阳射电爆发流量、接收机性能以及太阳–天线高度角有关,其中太阳射电流量总功率与信号的信噪比下降呈正相关;同时受到太阳–天线高度角和有效面积的制约,又与接收机环路滤波器响应函数呈卷积关系。通过对2003年10月28日、2006年12月6日和2015年11月4日事件中GPS失锁情况分析,发现同一次事件中同一站点不同接收机的失锁率不同;同一次事件中不同纬度的接收机失锁率不同,以及在同一次事件中L波段(1~2 GHz)太阳射电爆发频谱不均匀的条件下,L1和L2频段信号的信噪比下降情况也不同。从上述三个事件的观测表征验证了上述影响方程的分析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英国赖尔发明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使射电望远镜实现成像观测,分辨率也能与光学望远镜并驾齐驱.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技术,陆续发展了综合口径技术,研制更为强大的综合口径射电望远镜.由于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与工作频率成正比,高频观测容易获得比较高的分辨率,对于相同口径的天线,波长为1米时的分辨率比波长为1厘米时的分辨率要差100倍.尽管波长短时,天线和接收机的技术要难得多.这些也导致天文强国在发展综合口径射电望远镜时对低频段的忽略.  相似文献   

19.
英国赖尔发明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使射电望远镜实现成像观测,分辨率也能与光学望远镜并驾齐驱。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技术,陆续发展了综合口径技术,研制更为强大的综合口径射电望远镜。由于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与工作频率成正比,高频观测容易获得比较高的分辨率,对于相同口径的天线,波长为1米时的分辨率比波长为1厘米时的分辨率要差100倍。尽管波长短时,天线和接收机的技术要难得多。这些也导致天文强国在发展综合口径射电望远镜时对低频段的忽略。  相似文献   

20.
为了现测研究遥远射电源的种种特性.射电天文望远镜追求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多波段和可跟踪观测等性能,越做越大.越做越精密,耗资越来越大。但一些重大的天文发现并不全来自那些大型射电望远镜。1965年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967年脉冲星的发现者都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