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王欣欣 《上海航天》2007,24(2):10-10
据报道,雷锡恩公司综合防御系统子公司和BAE系统公司在新型Mk57垂直发射系统导弹发射装置上成功完成了对标准导弹-2Block Ⅳ Mk72火箭助推器的一次限制性试射。试射在白沙导弹靶场进行,试射结果显示该发射系统的新型发射装置能承受Mk72型火箭助推器的静态燃烧。美海军计划在DDG1000祖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上布置Mk57型垂直发射系统,每艘舰将携带20座Mk57型垂直发射系统导弹发射装置,分布于舰艇外围。  相似文献   

2.
我国舰载导弹应用垂直发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舰载导弹发射系统应用垂直发射技术后,具有系统反应时间短、发射效率高;全方位发射无发射死角;发射盲区小;隐蔽性好生存能力强;成本低、全寿命周期费用少;便于模块化设计;特别是容易实现共架发射等优点。因此,垂直发射是舰载导弹发射装置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回顾了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发展过程,阐述了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现状,并提出了研制和开发我国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垂直发射系统MK1-0型发射装置是一种多用途的发射装置,其目的是为水面战舰提供改进的导弹发射系统.垂直发射系统能将防空导弹、反潜导弹和舰舰导弹混合在一起使用.每一枚导弹均单独地垂直存放在弹库内的钢质发射箱里,这种发射箱还可兼作贮运箱.垂直发射系统是现代海军武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火力和可靠性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国海军现打算在1985年将垂直发射系统装到新型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上,并且打算在同一年对它稍作改进后,开始装备“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  相似文献   

4.
简讯     
《上海航天》2007,24(2)
雷锡恩和BAE系统公司成功完成Mk 57垂直发射系统试发射据报道,雷锡恩公司综合防御系统子公司和BAE系统公司在新型Mk 57垂直发射系统导弹发射装置上成功完成了对标准导弹-2 BlockⅣMk72火箭助推器的一次限制性试射。试射在白沙导弹靶场进行,试射结果显示该发射系统的新型发射装置能承受Mk 72型火箭助推器的静态燃烧。美海军计划在DDG1000祖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上布置Mk 57型垂直发射系统,每艘舰将携带20座Mk 57型垂直发射系统导弹发射装置,分布于舰艇外围。Mk 57垂直发射系统具有开放式结构和模块化电子设备。模块化设计具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战术导弹垂直发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MK-41型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基础上,针对燃气流排导方式和箱内发射环境改善问题阐述了三种战术导弹垂直发射新概念,即同心筒式垂直发射系统及作者提出的燃气开盖式垂直发射系统和水冷式垂直发射系统,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并根据箱内流场数值计算结果论证了燃气开盖式垂直发射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在讨论舰载导弹垂直发射技术优点的基础上,对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舰载导弹垂直发射技术以及现役的垂直发射系统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某多联装车载导弹发射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从理论、仿真计算、试验方面对发射系统的振动特性进行研究,分析计算了整体结构的振动模态,得到发射系统固有频率在3~20 Hz范围内,为车载导弹倾斜发射系统整体结构振动模态试验及动态响应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10%,计算结果与模态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排烟道出口燃气流直接接触飞出发射箱的导弹。所以排烟道进出口温度分布,对系统设计十分重要。本文采用等离子体测温法,测得了温度分布。发现由于导弹发射位置的变化,排烟道内温度分布是很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9.
高温火箭燃气的排导一直是研制新的箱式发射系统的关键问题.发射架和舰艇需要用特殊的材料来防护.“标准”导弹垂直发射系统(VLS)的设计要求特别苛刻,因为导弹产生大量燃气.对内部燃气流穿过新导弹发射系统的分析一直是一个难题.例如穿过发射系统的强压力波就决定了机械强度的设计值.从高温燃气流来的紊流对流热传递,提供了发射系统的最大热输入,因此,要求为装运箱和发射架内表面设计防护材料.燃气流穿过系统时会发生复杂的不明的化学反应,从而使燃气的化学成份以及它的物质性质在每点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共架发射的我国防空导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外典型的导弹共架发射系统和弹炮结合系统,结合我国的某些防空导弹的特点浅谈了共架发射的可能性,最后为我国在研的导弹武器系统提出了为共架发射作准备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周伟江  马汉东  白鹏 《宇航学报》2003,24(1):97-102
当物体以超声速穿越同向运动的斜激波时,它的飞行Mach数和攻角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穿越过程中斜激波与物体脱体激波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激波干扰波系结构,基本的干扰形式为复合Mach反射结构。不同的穿越位置时,由于不同的来流条件,使物体上尾部凹坑内的流场和波系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物体的穿越过程,当头部和凹坑下游壁面与翼面穿越激波时,阻力系数有两次剧烈的变化,法向力基本呈线性下降,压力中心先大幅度后移,物体逐渐穿过激波后又快速前移。因此穿越过程使物体加速,给物体的姿态带来很大的扰动。翼面穿过激波也造成阻力、法向力下降,压心后移。如果对有控制的飞行器,穿越激波时气动力特性和稳定性的急剧变化,将给控制系统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高原条件下地空导弹二级发动机点火参数的计算模型。对地空导弹A型及其改进后的B型两种导弹进行了,并通过了部队高原条件下的实弹打靶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雇地研究其它地空导弹高原条件下二级发动机点火性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隔离段内激波串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激波/附面层相互干扰现象是极为复杂的,有效地进行激波串的组织是研究隔离段的关键所在,而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性能。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来流附面层厚度工况的二维轴对称隔离段内流场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附面层/激波相互作用机理和附面层对隔离段激波串及隔离段性能的影响。结构表明:压缩-膨胀-再压缩-再膨胀……的气流流动挤压过程导致激波串的形成,逆压梯度的存在构成了附面层分离;附面层厚度的增加影响着激波串起始位置和结构;随着附面层厚度的增加,出口总压恢复系数和质量平均马赫数降低,且随着反压增大,变化趋势趋于明显。  相似文献   

14.
Al/Mg阻抗梯度材料超高速撞击机理数值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Al/Mg阻抗梯度材料在超高速撞击下的响应过程,分析了冲击波在阻抗梯度材料中的传播规律,计算了撞击过程中的能量耗散情况,并与弹丸撞击铝合金靶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铝合金材料,Al/Mg阻抗梯度材料:1)延长了冲击波的传播时间,使峰值压力脉冲的比冲量提升了30%~50%;2)提高了塑性功和内能转化量,使不可逆功增加了10%。由此证明阻抗梯度材料的防护性能优于铝合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轴压作用下导弹薄壁加筋半硬壳结构总体弹性稳定性分析问题,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有限元计算模型,使得十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线性化,大大简化了这种结构总体稳定性计算。计算模型的有限元法数值结果与实验值较好符合。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高亚声速导弹气动性能,提出了超临界对称翼型概念。该翼型具有前缘钝圆,表面平坦,型面面积大等特点。在跨声速、小攻角状态下,翼型表面大部分区域为超声速区,有效防止了激波出现并减轻了边界层分离程度,进而提高了阻力发散马赫数和升阻比。针对某高亚声速鸭式导弹,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软件求解N-S(Navier-Stokes)方程的方法和基于翼型特征的参数描述(PARSEC)方法优化设计了一种超临界对称翼型,并将其应用于鸭舵和尾翼设计。最后,进行了导弹全弹外形的跨声速风洞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超临界对称翼型的高亚声速导弹具有良好的升阻特性。  相似文献   

17.
助推-滑翔导弹总体一体化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合考虑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弹道设计和总体特性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建立了新概念助推-滑翔导弹总体一体化设计优化模型和系统分析模型.应用遗传算法优化了19个设计参数,并与弹道导弹优化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助推-滑翔导弹具有很强的机动突防能力,且具有增程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分数容积障碍法(FAVOUR)、不可压缩Navier Stokes方程、RNG  k ε 湍流模型和VOF函数,建立了自由液面模型并与六自由度运动方程联合求解了运载器式潜射导弹的水面分离运动。通过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进而对不同海况条件以及出水角度下潜射导弹的水面分离运动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各工况下运载器与导弹的质心位置、姿态角和轴向速度均处于稳定和发射安全允许范围内。但随着浪高的增加,导弹姿态角散布范围也明显增大。在5级海况下,运载器与导弹俯仰角的峰值达到22°。此外,相同海况下,若控制运载器以10°倾角出水,导弹分离后最终可以获得接近垂直的姿态。本文的数值分析方法能有效地用于预测运载器式潜射导弹水面分离过程。  相似文献   

19.
Results concerning the thermodynamic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itromethane (N.M.) at pressures up to 11 GPa are presented. The pressure is generated either by an incident shock wave or by a shock wave reflected within a medium prepressurized by a first shock wave. Calcul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behind these shock waves, based on the Walsh-Christian model, calls, in particular, upon the knowledge of the N.M. shock polar relative to normal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but also of those corresponding to prepressurized state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phenomena of N.M. electric polarization under shock, we determine, on the one h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pressure and particle velocity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fluence of pressure conditions on induction delays of the explosive.

According to calculation, for a same pressure level the N.M. temperature behind a single shock is higher than that obtained by two successive compressions.

Experimentally, we observe that N.M. compressed at 11 GPa by means of two shock waves does not detonate (during the observation time of about 0,5 μs), while in the case of a single shock wave of the same amplitude the induction delay is lower than 0.1 μs. These results show the important role of temperature, as opposed to that of pressure.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冲压发动机喷油燃烧引起内流道内正激波运动的机理,采用一维激波捕捉方法,建立了燃油喷入对正激波运动位置影响的一维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发现:喷入燃油并逐步增大燃油-空气当量比时,正激波逐步向上游运动;燃油-空气当量比越大,正激波越接近进气道喉道;当燃油-空气当量比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正激波距离进气道喉道最近,但并未越过喉道;进一步增大燃油-空气当量比,正激波开始向下游回退进一步分析发现:冲压发动机流道及燃烧组织匹配设计直接影响到正激波在流道内的运动位置,需要在设计中格外重视。燃油-空气当量比与激波位置的关系分析可为冲压发动机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