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空间法学事业的对外合作和学术交流工作,中国空间法学会日前决定设立"国际贡献奖",专门用以表彰、鼓励对中国空间法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海外空间法律政策领域知名专家。2014年12月26日,在中国空间法学会与北京理工大学空间法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美国航天管理体制与航天法"主题报告会上,美国著名空间法专家、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法学院荣誉教授、《空间法期刊》荣誉主编、国际空间法学会理事琼安.艾琳.盖博瑞诺维奇(Joanne Irene  相似文献   

2.
动态新闻     
《航天器工程》2012,21(3):10+34+47+60+95+112+130-132
我国首个字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据《中国航天报》2012年5月11日报道,我国首个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日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通过科技部验收,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宇航动力学领域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及实践应用的公共科研平台,促进了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航天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实验室自2009年立项建设以来,重点开展了航天器测量与轨道动力学、航天器轨道姿态最优控制、航天器空间飞行环境监测及预警、航天器飞行任务计划与资源调度等4个方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集中力量打造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深的核心活动,主论坛紧密围绕"新起点、新征程、新愿景"主题,汇集中外航天界的领军人士,共同研讨新时代航天战略愿景与布局、前沿与关键技术领域发展、高水平开放与合作等重大课题,探讨从地球空间到地月空间再到太阳系边界探测活动等重大热点话题,研究和实践航天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命题,提出以构建"地月空间生态圈"为契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设想等。  相似文献   

4.
梁斌  何英  邹瑜  杨君 《宇航学报》2016,37(9):1080-1088
针对已有测量手段在空间非合作目标近距离测量中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ToF(Time-of-Flight)相机在空间应用中的可能性。首先总结了空间非合作目标近距离测量现状及已有测量手段;随后介绍了ToF相机的原理及发展,并以非合作目标典型特征为例对其性能指标进行分析;接着将ToF相机与现有空间近距离测量手段进行性能比较;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梳理;最后对ToF相机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在空间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工程》2016,(4):102-107
2014年12月5日猎户座飞船成功完成"探测飞行试验"任务,标志着美国NASA为实现载人火星探测迈出了关键一步。文章从分析猎户座飞船电子系统入手,总结了其高度灵活、可扩展、高可靠的设计目标,介绍了系统采用的分布式系统架构的设计特点及最终的实现方案;梳理了容错计算机系统、时间触发以太网和分时分区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并通过与传统实现方式的对比,分析了上述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优势。最后提出了发展建议,可为我国后续开展火星探测任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各有关单位:第十四届环太平洋地区国际航天会议将于2014年5月28日至30日在中国西安召开。该会议是由中国宇航学会、美国宇航学会和日本火箭学会三方联合举办的区域性空间会议,会议旨在促进和加强太平洋地区国家在航天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本届大会的主题是:"航天技术造福人类社会"(Space technology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会议内容丰富,包括主题报告、技术分组、学生论坛与竞赛等,涵盖空间应用与操作、空间技术、空间基础设施、空间科学与探测、空间与社会等领域。大会将提供平台以加强航天科技工作者与同行的广泛交流。大会将吸引来自环太平地区的科技人员、企业家、学生和政府官员参加会议以推动环太平洋地区航天工业界的广泛合作;促进环太平洋地区航天组织、机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9月16日,欧洲"空间碎片移除"(RemoveDEBRIS)任务成功开展了世界首次真实太空环境下飞网抓捕立方星技术验证。至2019年3月间,还将验证鱼叉穿刺靶板、运动跟踪、拖曳帆离轨等多项空间碎片移除关键技术。此次欧洲"空间碎片移除"在轨试验任务将加速空间碎片移除技术在轨实用化进程,并具备空间对抗应用潜力。一任务背景与技术基础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空间碎片问题,各国积极开展空间碎片移除  相似文献   

8.
<正>各有关单位:第十四届环太平洋地区国际航天会议将于2014年5月28日至30日在中国西安召开。该会议是由中国宇航学会、美国宇航学会和日本火箭学会三方联合举办的区域性空间会议,会议旨在促进和加强太平洋地区国家在航天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本届大会的主题是:"航天技术造福人类社会"(Space technology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会议内容丰富,包括主题报告、技术分组、学生论坛与竞赛等,涵盖空间应用与操作、空间技术、空间基础设施、空间科学与探测、空间与社会等领域。大会将提供平台以加强航天科技工作者与同行的广泛交流。大会将吸引来自环太平地区的科技人员、企业家、学生和政府官员参加会议以推动环太平洋地区航天工业界的广泛合作:促进环太平洋地区航天组织、机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8月北京为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空间光学技术国际合作,中荷空间光学仪器联合实验室2014年正式揭牌成立,搭建起了中荷两国空间光学领域的合作平台。借助此平台,联合实验室已经组织召开了四届学术研讨会,会议针对技术热点及前沿技术方向研讨,交流近年来中欧遥感领域在理论、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共享经验和成果,为空间光学遥感专业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德国轨道任务服务"(DEOS)系统旨在演示验证以半自主方式从地面为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非合作卫星提供维护、燃料加注和维修故障(非合作、滚转)服务的过程,以及如何清除非合作卫星和轨道碎片。DEOS是对德国此前开展的轻型机械臂、遥操作等在轨服务技术的首次综合在轨演示验证。该系统不仅具有较高的民用航天价值,同时也开启了通向高轨空间对抗能力的大门。本文从DEOS的总体方案和演示验证方案、关键技术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云霄塔"及"佩刀"发动机项目受多方关注。2015年4月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经过对"云霄塔"(SKYLON)项目中的"佩刀"(SABRE)发动机的全面分析,正式确认"佩刀"发动机概念的可行性,并计划与反应发动机公司制定相关计划,就"佩刀"发动机在太空发射飞行器、高超声速飞机及军事领域的应用开展合作。7月,NASA对"云霄塔"的气动特性进行了仿真试验,分析"佩刀"发动机及"云霄塔"项目的气动特性。8月,英国国防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宣布正在与反应发动机公司合作开展"佩刀"发动机的研发,以挖掘"佩刀"发动机热交换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9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在轨运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的在轨有害气体检测装置再度登场,担负起舱内"环保卫士"的使命。舱内气体进入它身体内部后,它3分钟便能完成气体成分和浓度的检测,为空间实验室的环境安全保驾护航。在轨有害气体检测装置采用一种全新的气体检测方式,即通过宽光谱分析技术对多种气体成分实现同时测量。它可以采集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氨气、苯、甲苯、硫化氢、甲醇、乙醇、二氯甲烷共  相似文献   

13.
可再生燃料电池系统在空间电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可再生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介绍了国外可再生燃料电池的空间应用,在"太阳神"无人机和平流层飞艇上的设计验证经验,以及国内的技术发展水平;分析了可再生燃料电池系统应用于空间电源所要解决的系统优化设计、电解器和燃料电池的高性能及安全性设计、功率控制器的集成化设计、氢气/氧气的空间储存及后处理等关键技术;提出了用于空间电源的可再生燃料电池系统初步设计方案,对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流程、各子系统的功能和设计方式进行了论述,可为我国未来的新型航天器电源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征文通知     
正2018年8月北京为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空间光学技术国际合作,中荷空间光学仪器联合实验室2014年正式揭牌成立,搭建起了中荷两国空间光学领域的合作平台,借助此平台,联合实验室已经组织召开了四届学术研讨会,会议针对技术热点及前沿技  相似文献   

15.
10月25~26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中国力学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空间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承办的2014年可展开空间结构学术会议在西安成功召开.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院长、空间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平彦主持.  相似文献   

16.
动态新闻     
《航天器工程》2014,(6):141-144
<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届珠海航展达成千亿订单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网站2014年11月12日报道,第10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于2014年11月11日在珠海开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签署了约1000亿元人民币的系列采购与合作协议。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介绍,此次签约主要包括气象卫星工程合作协议、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采购协议、神华集团采购业务合作项目等,涵盖了通信卫星、遥感卫星、气象工程、运载火箭等空间技术装备,导弹武器系统、火箭武器系统、无人机系统等  相似文献   

17.
空间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1995年3月立项建设,1997年11月正式运行。实验室面向我国航天器有效载荷技术的发展需要,瞄准空间微波技术领域前沿,围绕空间微波通信转发、空间微波遥感、空间微波实时高速数传三大研究方向,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是我国空间微波技术领域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开放交流、合作与科学实验的重要研究基地,引领着我国空间微波技术的发展,为推动我国空间有效载荷系统能力的提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一种基于显著特征点的空间非合作目标超近距离位姿测量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方法的流程。介绍了非合作目标捕获与跟踪、特征提取、特征匹配、三维结构重建、相对位置与相对姿态测量等关键技术。仿真结果验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8月北京为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空间光学技术国际合作,中荷空间光学仪器联合实验室于2014年正式揭牌成立,搭建起了中荷两国空间光学领域的合作平台。借助此平台,联合实验室己经组织召开了四届学术研讨会,会议针对技术热点及前沿技术方向研讨,交流近年来中欧遥感领域在理论、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共享经验和成果,为空间光学遥感专业技术发展提供思路及途径。会议主要征集遥感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遥感应用等方面的论文,包括以下领域:空间光学遥感系统设计技术:光谱类载荷技术,微小型载荷技术,卫星遥感成像系统仿真技术,先进探测器及焦平面技术,卫星平台与有效载荷一体化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20.
《空间电子技术》2015,(2):92-94
各有关单位、专家、学者:根据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有效载荷专业组的工作安排,拟定于2015年9月下旬在重庆召开"临近空间信息技术研讨会暨2015年卫星有效载荷技术学术年会"。本届年会由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有效载荷技术专业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通信与导航有效载荷专业组、重庆大学、飞行器测控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空间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子学会空间电子学分会、中国宇航学会空间电子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