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防部重要的三军导弹告警/红外对抗系统——第一部全一体化专用于保护直升机以对付先进红外地空导弹系统的研制演示样机,已于1998年上半年成功地通过演示。根据合同要求,Lockheed Martin公司的Sanders子公司要在1999年3月前研制出7部ALQ—212先进威胁红外对抗(ATIRCM)系统和50部AAR—57通用导弹告警系统(CMWS)。如果研制顺利,国防部计划于2000年开始进入系统的小批量生产阶段。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准备于1998年8月开始进行“球鹰”(Global Hawk)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综合传感器成套载荷的演示飞行。首次飞行的是光电和红外传感器,接着是可生存能力载荷,包括AN/ALE—50拖曳式诱饵系统和雷达告警接收机,以后的试验预计有先进的一体化防御电子对抗(IDECM)光纤拖曳式诱饵和其它一次性使用对抗器材。先进  相似文献   

3.
红外制导地空导弹的广泛应用 ,迫使作战飞机在低于 460 0m高度飞行时 ,必须采取能对抗这类导弹的技术、战术措施 ,最好装备导弹告警系统以及配套的红外诱饵弹投放设备。对于直升机和其它大型作战飞机 (如C 1 30系列 )来说 ,常用导弹检测系统和有源红外干扰机。上述的这些需求导致了研制采用各种技术的导弹告警系统 ,如有源和无源检测技术。有源检测技术虽非常有效 ,但却因增强了平台的信号特征因而不太受欢迎。所以绝大多数研制集中在无源导弹检测领域。基于目前的可用技术 ,主要起作用的有两个电磁波谱领域 ,位于 3~ 6μm的中红外波段…  相似文献   

4.
机载红外告警技术是随着红外制导导弹对飞行平台日趋严重的威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光电告警技术,对来袭导弹、战斗机或其他重要威胁源进行逼近告警,能有效提高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是飞机平台重要的防御设备.分析了机载红外告警系统的合理工作方式、技术指标需求与发展以及在研制过程中需攻克的关键技术,以期对机载红外告警系统的研制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由美海军研究实验室 (NRL)和Sanders子公司共同研制的战术飞机和定向红外干扰 (TADIRCM)系统 ,于1 999年年中完成一系列飞行试验。这项海军的先进战术演示 (ATD)项目 ,旨在寻求适合于装备F/A -1 8E/F战斗机的定向红外干扰系统 ,供由陆军牵头的三军先进威胁红外干扰 /通用导弹告警系统 (ATIRCM/CMWS)计划选用。TADIRCM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由于装备ATIRCM干扰头 (采用全波段激光器 )而引起的阻力和雷达截面积(RCS)损失 ,并要适应强烈的高振动的F/A -1 8E/F作战环境。解决方案有二。一是装…  相似文献   

6.
反辐射导弹及防空雷达采取的对抗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反辐射导弹 (ARM)的发展及性能特点 ,介绍了ARM导引头关键技术 ,并针对其性能的局限性 ,提出了告警、反电子侦察和干扰三个方面对抗ARM的方法 ,重点提出采取诱偏技术对抗ARM ,同时指出了外军正在研制第四代ARM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Lockheed Martin公司的F-35联合攻击机研制小组成功启动了该机的光电分配孔径系统(EO DAS)早期风险缩减飞行试验计划的第一阶段。飞行是在马里兰州Patuxent River附近进行的。由Northrop Grumman公司电子系统部牵头的小组研制的下一代EO DAS可为F-35提供导弹告警,导航以及红外搜索跟踪(IRST)用的前视红外(FLIR)传感器。  相似文献   

8.
研制以增强各种美国空军特种作战部队(AFSOC)和英国飞机可生存能力的定向红外对抗(DIRCM)系统,在1998年7月的首次实弹发射试验中,成功地战胜了红外地对空导弹。由  相似文献   

9.
作战飞机的红外辐射特性及其红外对抗与抑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介中刘空作战飞机(战斗机,轰炸机,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的红外辐射特性;大气传播透射对红外制导导弹探测这些红外目标的影响,机载红外对抗措施(告警技术,红外诱饵与干扰)以及飞机的红外辐射抑制技术等。  相似文献   

10.
专为美海军下一代战斗机F/A—18E/F研制的新一代雷达告警接收机(作为先进防御系统的核心设备),已成功地通过海军作战试验。新的雷达告警接收机是由Hughes公司研制的,型号为ALR—67(V)3,该机由于应用了信道化接收机技术,灵敏度有了较大提高,并可有效地与F/A—18E/F飞机上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联用。  相似文献   

11.
RAM导弹的导引头正在作改进,以对抗先进的反舰导弹.美通用动力公司和西德RAM导弹系统GmbH公司正在各自独立研制一种红外成像导引头,供舰载RAM导弹使用.该导引头将保留其雷达/红外双模导引能力.但是新导引头将应用成像扫描技术来代替目前在红  相似文献   

12.
先进的机载红外诱饵对抗技术措施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当前机载红外诱饵的技术原理和性能特征,针对先进红外制导武器常用的抗干扰技术,分析了现有红外诱饵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国外正在发展的多种先进的机载红外诱饵对抗技术措施,为未来机载红外对抗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 2 0 0 1年的巴黎国家航展上 ,德国BGTBo denseewerkGMBH公司推出一种安装在飞机机翼尖上的无源红外导弹逼近告警器 (PIMAWS)。它是由国防部半资助于 1 997年开始研制的 ,2 0 0 1年夏季首次进行一系列飞行试验 ,预计 2 0 0 3年完成研制 ,用于保护欧洲战斗机。每架安装 2个 ,提供全向告警 ,约需 2 6万美元。PIMAWS采用凝视 步进原理 ,吸取了凝视阵列和扫描阵列的长处 ,能鲁棒地告警导弹对所保护飞机的攻击。这种 2 5 6× 2 5 6元的镉 -汞 -碲凝视红外检测器阵列 ,采用分段电机步进式 ,覆盖视野 360°×± …  相似文献   

14.
20 0 1年 5月在美陆军白沙导弹靶场空中缆车试验场 ,美空军首次成功地对激光器“闭环”定向红外干扰系统进行了导弹实弹试验 ,标志着定向红外干扰 (DIRCM )技术在“开环”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装在缆车上进行激光器红外干扰 (IRCM)源发射实验 (LIFE)的试验台 ,由主承包商LockheedMartin公司海军电子设备与监视系统 (NE&SS)部研制。它包括有双色红外导弹告警器 /处理器分系统 ,大型阵列红外跟踪摄像机 ,激光器专用万向接头 ,闭环红外干扰 (CLIRCM)信号处理器 ,并具有干扰效果评估能力。LIFE设…  相似文献   

15.
紫外告警设备的组成及工作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简介第一代概略型和第二代成像型紫外告警设备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并将紫外告警方式的特点与雷达告警、红外告警方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正当美空军特种作战司令部(AFSOC)准备新一代定向红外干扰系统(DIRCM)试验时,它又开始实施一项近期计划,改进C-130飞机上的导弹告警系统。根据0.104亿美元合同,Cincinnati公司电子设备红外系统部将交付改进软件,应用到AFSOC约170部AAR-44导弹攻击告警系统上。其中100部已装备C-130的各型飞机,如AC-130Spectre Gunship,MC-130 Combat Talons和EC-130E Commando Solo心理作战飞机。 作为系统完善改进(SIM),该公司将通过软件和改进信号处理,降低搜索红外系统的虚警率。  相似文献   

17.
BAE系统公司于2004年 10 月宣布,美陆军授予该公司 5 年期、价值高达 4.84 亿美元的合同,生产484 套先进红外对抗设备/通用导弹告警系统(ATIRCM/CMWS)。美陆军起初只向 BAE 系统公司订购了 50 套AN/AAR 57CMWS,价值 2780 万美元,但据该公司负责商业开发的经理 Chirs Ager 说,在这个合同期间,美陆军计划采购更多的 CMWS设备,于是又和他们签订了生产484套AN/ALQ 212ATIRCM/CMWS的合同。美陆军已扩大对这类系统的需求,目前计划的采购总数为1076套。近一年来,ATIRCM/CMWS设备数量大幅增加,装备该设备的直升机数量也…  相似文献   

18.
弹道导弹弹头攻防技术的新较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宣布建立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引发了新一轮弹头攻防技术的升级 ,这也是矛与盾不断斗争的结果。为针对特定反导拦截技术而产生的突防技术 ,都是围绕着对抗拦截时的红外寻的技术而进行的 ,即在“刺刀见红”的冲刺阶段来降低拦截器杀伤命中率。象用于真空段的弹头红外冷屏蔽技术、带有告警装置的弹头小范围机动飞行技术等弹头突防技术都是属于该类型的 ,它们都是在运用“以快制快”的原则进行对抗的。  相似文献   

19.
国外光电对抗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期国外光电对抗技术的发展,包括导弹光电告警器、光电干扰技术和装备、光电对抗仿真试验系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随着红外制导导弹对飞机目标造成的威胁日益严重,光学告警与定向干扰一体化技术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首先介绍了红外告警与定向干扰的原理和流程,之后分析了国外在机载红外告警与定向干扰设备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