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采用适合于内流的准同时粘性/无粘性流匹配模型,快速求解二维通道内的不可压湍流附面层分离流动。无粘流采用由复变函数论的Plemeli公式推导的面元法;粘性流动区采用Head积分法求解。文中给出了两个算例。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准同时粘性/无粘性流匹配模型,不但可有效地克服分离形成的奇异性,而且收敛速度快,稳定性好。在湍流分离阶段,其预测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文中还讨论了形状因子及表面摩擦系数关系式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形状因子经验关系对预测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而表面摩擦系数经验关系对预测无显著影响。文中还提出了改进模型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根据方法,使用级数展开和附面层方法,得到了轴对称高超音速绕流平头物体的一个解析解。方法是直接的,即由给定物体形状可求出表面压力分布和激波形状。对平头物体在M_∞=5.8时所得结果和实验及其他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符合得很好。本文所提供的方法也说明了对于高超音速钝体绕流级数求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模拟叶尖间隙流的转动平面叶栅实验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动叶叶尖进口端壁附面层的性状分析指出:采用平面叶栅模拟动叶叶尖间隙流时,端壁面静止和仅有端壁面运动进口端壁附面层与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转子静止、静子转动这一相对运动思想研制出动叶叶尖间隙流实验台。通过对叶尖附近叶片表面静压分布和间隙泄漏流量实验测量表明:端壁面与叶片之间的相对运动、进口端壁附面层内速度分布是对叶尖间隙流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超声速流中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修正的B/L湍流模型以及多块结构化网格求解了二维N-S方程。分别对超声速流和高超声速流中的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进行了数值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进口马赫数为2.96的超声速流。计算结果准确预测了入射斜激波在平直壁面引起湍流附面层分离的流动特征:分离点的反射激波、分离包引起的膨胀扇以及再附点的反射激波。计算的壁面压力分布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计算的分离区长度与实验值比较有一定误差。本文还对进口马赫数为9.22的高超声速流中压缩角引起的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进行了数值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文[1]、[2]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扩压器进口截面非对称速度分布对扩压器内流动及其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进口截面速度分布状况对扩压器性能,起始分离点位置和分离区高度有影响,在扩压器中起始分离点的位置和分离区范围主要取决于进口附面层内层的速度分布而不是外层速度分布。速度分布不均匀系数α可作为描述具有均匀中心流的进口速度分布。  相似文献   

6.
研究圆柱体横向绕流随雷诺数的变化规律,是南京航空学院与西德DFVLR合作研究的课题之一。我们在研制表面热膜的基础上,对圆柱体横向绕流的壁面剪切应力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应用热膜法得到了典型的亚临界流态和超临界流态壁面剪切应力分布实验结果,证实了热膜法这一新的实验技术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对圆柱体壁面剪切应力分布随雷诺数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揭示了圆柱体表面上的壁面剪切应力分布和附面层状态随雷诺数变化的完整过程和基本规律。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实验概况和主要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B/L湍流模型在强压力梯度流场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对在湍流计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的Baldwin/Lomax(B/L)代数湍流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B/L模型考虑了压力梯度及物面引射速度对内层VanDriest衰减因子的影响。与此同时,文中还用修正的B/L湍流模型对亚声平板附面层流动、拉伐尔喷管内的正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流动进行了计算。计算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修正后的B/L模型不仅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具有强压力梯度的激波/附面层干扰区内流动压力分布,而且还可以准确地预报激波/附面层干扰引起的流动分离,从而为B/L模型的工程应用开拓了领域。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后掠机翼用保角转绘加剪切变换生成C-H型网格,并在这类网格拓扑上,用Jameson的三维欧拉方程有限体积法,四步Runge-Kutta时间推进格式,研制出可供分析三维后掠机翼亚、跨、超声速绕流的计算程序。本方法的特色是改进了机翼表面网格点的分布,使机翼后缘与网格线一致。在数值计算中,通过附面层位移厚度计算,引入了附面层粘性修正,改善了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9.
用激光多普勒技术测量了二维扩压器中不可压湍流边界层分离流动,得到了时均速度和雷诺剪应力分布。实验结果分析表明:以Coles速度律发展的Bardina速度分布可以描述瞬时间歇分离点以前和瞬时间歇再附点以后的时均速度分布,但无法描述分离区的边界层速度型。Cross速度分布可描述分离区的边界层速度分布。Cebeci&Smith涡粘性代数模型难以正确地描述分离边界层的雷诺剪应力。  相似文献   

10.
螺旋流一般通过切向进流、安装导流片或旋转管道三种方式产生,但Horii 等人通过实验发现有三种装置也产生了非常稳定的螺旋流。笔者利用激光测速仪针对其中一种装置产生的螺旋流进行了时均速度分布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本例情况下时均流动先是形成不对称双涡结构然后过渡到单一涡结构而形成螺旋流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LDV测试技术,在小型水槽中对零压力梯度的光滑平板边界层进行了平均速度剖面测量。利用测得的速度数据进行从壁面到对数律层尾区全壁面律的拟合求解获得壁面摩擦速度和其他边界层流动参数。在实验测量之外还开展了平板绕流CFD仿真分析,并将实验结果、仿真计算结果和平板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LDV的全壁面律拟合求解平板表面边界层流动参数具有较高精度,结合仿真分析,可为利用平板开展水中MEMS壁面剪应力传感器标定提供理想的输入。  相似文献   

12.
斜出口合成射流控制机翼分离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倾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对NACA633-421三维直机翼进行分离流主动流动控制,天平测力结果表明合成射流可以有效地控制机翼流动分离,提升最大升力系数10.4%,推迟失速迎角4°。运用边界层测试技术及粒子图像测速系统(PIV)对合成射流分离流控制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控制后边界层速度型变得“饱满”,形状因子减小,其底层能量增加,抵抗逆压梯度能力增强。瞬态及时均化PIV测试流场图进一步证明合成射流向主流进行动量注入及掺混后,主流附着机翼表面,翼面附近流体湍流动能和雷诺剪切应力增加,分离点向下游推迟,流动分离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3.
采用k-ε(RNG)与LES湍流模型在来流与建筑物迎风侧呈不同角度的情形下,模拟了位于立方体建筑物顶部污染源所排放污染物的流动和扩散规律,并与相应的风洞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流场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能够较好地模拟建筑物顶部回流、背风侧空腔区以及再附着点等.浓度场分析结果表明:来流与建筑物成45°时,建筑物顶部回流区与背风侧空腔区的数值模拟结果略低于风洞试验结果;来流与建筑物成90°时,建筑物顶部回流区数值模拟结果略高于风洞试验结果,而背风侧空腔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综合分析表明:建筑物周围的流场影响浓度场的分布,LES、k-ε(RNG)模型都能够较好地模拟建筑物周围的流动和扩散规律,两种模型相比,LES模型与风洞试验吻合得更好.总之,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能较好地研究建筑物对流动和扩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种非介入式高超声速边界层不稳定波的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地面风洞实验是开展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可用于高超声速边界层三维空间测量的实验技术仍极为缺乏,且已有测量技术的动态响应频率普遍较低。基于光的折射和干涉原理,搭建了一套非介入式聚焦激光差分干涉仪测量系统(Focused Laser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FLDI),可有效获取三维流场空间点的密度变化。在马赫数为8的常规高超声速风洞中,使用FLDI开展了来流雷诺数107/m、7°半锥角尖锥标模边界层的不稳定波测量实验。结果显示FLDI成功捕获到频率在327 kHz的第二模态不稳定波及其谐波(645 kHz)。通过与PCB测试结果进行对比,FLDI的高信噪比、高解析频率(本文实验有效解析频率1.5 MHz)、高空间分辨率(沿流向小于1 mm)等优点得以体现。鉴于FLDI的高时空分辨率等优良特性,其可用于高超声速边界层不稳定波行为以及感受性等问题的研究,为深入认识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机制以及感受性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疏水性材料减阻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应用光滑的和粗糙的、亲水性的和疏水性的平板在水槽中进行了测力和边界层流场测量,以廓清壁面材质、粗糙度和雷诺数对壁面摩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的疏水性和壁面的适度粗糙的共同作用才能表现出明显的层流减阻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基于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干涉瑞利散射测速技术在Φ0.3m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中进行了Ma5、Ma6、Ma12的流场速度和湍流度的测量,了解了瑞利散射速度和湍流度测量系统在高超声速流场中应用的情况,结果表明目前该风洞流场湍流度在1%以内,速度测量结果与流场校测偏差最大1.3%;对激波后返回舱模型绕流速度进行了测量,Ma6来流的测量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而Ma12来流的测量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差69%,对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实验中发现目前Φ0.3m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的流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冷凝现象,并对后续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降低2.4 m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阵风发生器的研发风险,以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0.6 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为依托,设计加工了一套摆动叶片式阵风发生器模型。以此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研ENSMB流场计算软件进行了非定常流场数值模拟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分析了摆动叶片式阵风发生器下游阵风速度场形成机理及分布特性,重点开展了叶片摆动频率和最大摆动幅值等参数对叶片下游阵风速度幅值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叶片下游的阵风速度场是由叶片尾涡引起的,且随时间呈周期性正弦规律变化,阵风速度幅值沿叶片展向分布不均,存在较大波动;阵风速度幅值先随叶片最大摆动幅值的增大而增大,在叶片最大摆动幅值为10°时达到最大,之后无明显变化,这可能是由于摆动幅度增大后叶片失速所致;叶片摆动频率的变化仅影响叶片下游阵风速度频率,对阵风速度幅值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铝型材挤压模工作带长度和模孔配置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优化设计铝型材挤压模工作带长度和模孔配置的数学模型,该模型不仅反映了模孔形状对金属流动的影响,而且考虑了模孔位置的影响。根据该模型开发了铝型材挤压平模工作带长度和模孔配置的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系统。生产实践表明,该系统设计的模具工作带长度能较好地平衡金属流出模孔的速度,减轻型材的歪扭、弯曲、波浪、裂纹,从而减少了试模的次数和修模工作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