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动态与简讯     
美陆军直升机将安装先进的电子战自卫系统  由于在伊拉克的直升机频繁失事 ,美陆军正加速为其直升机安装先进的电子战自卫系统。陆军代理部长LesBrownlee于 2 0 0 3年 1 1月 7号签署了一份备忘录 ,要求加强陆军直升机机群的自卫能力 ,“此事万分紧急 !”虽然五角大楼拒绝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加以评论 ,但该发言人声称 ,陆军一直在关注提高其直升机及机组人员的安全性。陆军一直都在计划加速装备新系统 ,特别是那套由先进威胁红外干扰和通用导弹告警系统 (ATIRCM /CMWS)组成的设备 ,甚至早在陆军直升机在伊拉克遭到多次攻击前就开始这…  相似文献   

2.
美军现役部队分为陆军、空 军和海军三个军种,分属陆军部、 空军部和海军部领导。 1.陆军编制 陆军部队分为诸兵种合成军团 (兵团)和独立的军种部队(分队)。 集团军群是美军在战时才设 立的合成军团,平时不设这一级 部队。战时设立的数量根据战区 作战任务、作战范围而定。美军在 第二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组建过3个集团军群,在欧洲作战的第12集团军群编有4个集团军。集团军是美军实施战役作战的基本军团,其编制不固定,通常辖3个军、9至15个师以及战斗支援和勤务支援部队。 军是美军陆军中负有战斗、支援、后勤保障职责的最…  相似文献   

3.
1984年按美国国防部要求,空军和陆军曾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备忘录,明确各自在实施军事计划中的职责。不幸的是,很少有结果。备忘录中包括了一直有争议的空军对陆军部队提供雷达干扰支援的职责问题。争议要点是陆军几乎指望不到空军会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高级别的任务来执行,特别是被命名为干扰平台的EF-111。不但没有充裕的EF-111来满足陆军的要求,而且EF-111上的干扰机也不是专为陆军对付地面威胁而设计的。结果当然成效甚少。  相似文献   

4.
据《航空周刊》1991年7月15日报道,美国陆军最近透露,一种称作BAT的自主制导武器将作为陆军的主要反装甲武器替代多管火箭发射系统末制导战斗部和红外末制导子母弹战斗部。 陆军已与诺斯罗普公司签署了一项价值3.44亿美元的合同以开始对该武器进行工程和制造研制。陆军在1992财年预算中已为这项计划申请L136亿美元。计划总费用为22亿多美元,要采购的数量目前依然保密。预计在90年代中晚期开始生产。  相似文献   

5.
西德陆军防空部队的首要任务是用“猎豹”自行式高炮和“罗兰特”机动导弹系统等主要武器系统,保护装甲战斗部队免遭敌方的空中侦察和空袭,以确保陆军的作战灵活性.在最初使用机动防空系统时,人们就认识到,假若没有足够的指挥和控制机能而只靠各自单独作战,那末各单独的防空武器系统在现代化战斗中是很难发挥效能的.本文叙述如何用监视和作战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6.
根据陆军情报与电子战通用传感器(IEWCS)计划,1998年8月陆军在完成了轻型地基通用传感器(GBCS-L)的作战试验后,准备将GBCS-L型电子战设备尽快装备部队,满足一些陆军师的应急作战需求。这是陆军最新的地面信号情报系统。 IEWCS计划始于80年代末,旨在研制轻/重型车载和直升机机载的信号情报与电子战通用成套设备,组成网络,为前线部队提供一种能精测和截获敌人通信、雷达以及目标的实时、近实时辐射源信息,以便进行情报收集、精确测定目标和协同实施干扰。IEWCS综合了AN/  相似文献   

7.
国家侦察局(NRO)作为美国最重要的航天侦察部门,近年大力支持陆军的军事训练,不但对例行训练进行技术支持,而且开展直接面向陆军的教学活动。在航天侦察系统已高度发达的情况下,陆军的情报保障完全具备了突破战略保障模式,向支持战役、战术级部队转化的客观条件。NRO积极介入陆军的军事训练,意在加速陆军情报能力转型,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为改进自身建设、加强保障军事行动的能力摸索经验。  相似文献   

8.
美国航天司令部成立于1985年。它的任务是利用从地面直到3.6万公里高的轨道上的各种系统时刻严密监视地面以及太空中发生的各类大小事件。目前,它正通过实施一系列计划(如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计划、夏延山改进计划和全球定位系统计划)来更换和改进其空间及地面的一些陈旧系统。 一、机构设置 美国航天司令部总部设在帕特森空军基地,由空军航天司令部、陆军航天司令部和海军航天司令部三部分组成。空军和陆军航天司令部设在帕特森基地,海军航天司令部设在达尔格林。  相似文献   

9.
超高速导弹(HVM)计划是美国空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一项联合研制计划。如果技术验证证明可行,预计于90年代就可生产出低成本的防区外发射的字射和陆射型反坦克导弹。HVM是唯一依靠其高速产生的动能,而不是依靠爆炸性的或化学的弹头来穿透重型装甲车辆的。 美国的LTV公司正在研制两种型号的HVM导弹:一种是为空军研制的,计划装备近距空中支援/战场阻击飞机;另一种是尺寸较大的陆射型号,是为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研制的。空军的HVM导弹射程约3公里,  相似文献   

10.
研究延长导弹武器装备的服役时间,节约国防经费支出,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现实的问题。通过研究,对陆军战役战术导弹贮存寿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延长导弹使用寿命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瑞典陆军采购部门的要求,博福斯公司协同埃里森无线电系统公司和Hagglund& Soner公司正在研制一种能夜间作战的新型RBS70地空导弹系统,这种新型系统定名为RBS70M,其目的是想弥补目前装  相似文献   

12.
许庭 《中国航天》1993,(7):43-43
世界上已有31个国家拥有战术弹道导弹,鉴于这种情况,美国正努力加强其导弹防御和攻击能力。 目前,美军各兵种都在积极从事战区导弹防御活动,例如,海军正在研究改进宙斯盾系统及其标准导弹,使其具有反弹道导弹的能力;空军已着手实施一系列旨在提高其指挥、控制及目标定位能力的计划,以便探测待发或刚刚发射的战术弹道导弹。但大多数反弹道导弹作战原则的制定和计划实施则主要由陆军负责。  相似文献   

13.
据《航讯》一九八○年十二月三十日报导:《航讯》姐妹刊“国际防务评论”(IDR)报导,为正在欧洲非美部队服役的数以千计的“陶”式反坦克导弹购买和装备改进的战斗部已成为北约盟国关心的主要事情。“陶”式导弹在英国、加拿大、丹麦、西德、希腊、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和土耳其的陆军服役,并且这些国家还订购了这种导弹。比利时陆军也正积极考虑购买。为使  相似文献   

14.
连年以来,工业界、立法机构和军界都在为国防部队提供电子战设备,这些设备虽然能为空军、海军提供很好的服务,但它们不适用于陆军,也不合陆军的作战规范.由于工业界在电子战设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选取一些可能对陆军制定发展电子战计划有利的工业活动来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15.
由于研制计划和生产能力的限制,巴西目前还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导弹生产。但从其武装部队所采取的措施来看,有几个项目将在短期内开始全面实施。 巴西工业界通过国内的两个主要军事机构了解国内外的导弹技术,这两个机构分别是巴西陆军的研究与发展研究院和空军的航空航天技术中心。巴西人采用两种方式获取国外技术,除了通过与诸如奥托·梅拉腊公司、英  相似文献   

16.
现已遍及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龙”中型反坦克导弹,在最近进行的示范射击中穿透了 M47坦克的炮塔,使其完全丧失战斗力,假若坦克里有人的话,他们必将全部毙命。正式被命名为“M-47面攻击制导导弹系统”的“龙”导弹系统在准确性和杀伤能力方面,比步兵以往任何武器都要强。它比它所取代的陆军90mm 无后座力炮及海军陆战队3.5时火箭筒(1975年开始  相似文献   

17.
陆军弹道导弹防御高级技术中心正在试验一种新的直接命中拦截导弹,该导弹装有毫米波雷达,能在大气层中捕获和自动瞄准再入大气层的核导弹.这种新的小型雷达自导引拦截导弹以高超音速飞行,不带战斗部,靠其末速度获得的动能来摧毁目标.陆军已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靶场进行了两次无制导的飞行试验,另外还要进行七次带制导的试验,试验计划需花费约6,950  相似文献   

18.
高庆军  贺杰 《卫星应用》2006,14(2):41-47
“目标部队”(Future Force)是美国陆军转型建设的最终目标,无论是转型,还是目标部队本身都离不开部队所拥有的军事航天能力。近年美军的一些政策法规公布了一些与陆军军事航天能力密切相关的理念。本文在回顾陆军军事航天的发展及对相关军事理念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目标部队的军事航天能力做出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陆军导弹司令部(MICOM)准备提出一项采购申请方案,为陆军前沿区域防空系统(FAADS)采购“一直不发展的”陆基  相似文献   

20.
美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计划为直升机装备全套综合红外干扰 (SIIRCM)系统 ,该系统包括有AN/AAR 5 7通用导弹告警系统 (CMWS)和AN/ALQ 2 1 2先进威胁红外干扰 (ATIRCM)。根据2 0 0 2年之初签订的合同 ,BAE系统公司于 2 0 0 2年9月向陆军交付了首部AAR 5 7CMWS ,总共要交付 2 6部 ,以用于陆军在阿富汗支援“持久自由”行动。这 2 6部CMWS将装备MH 60和MH 47直升机。ALQ 2 1 2ATIRCM目前正期望于 2 0 0 3年签订生产合同 ,进入生产装备阶段。虽然现在只有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装备该系统 ,但是系统项目已列入陆军的计划之中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