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安德 《上海航天》1993,10(3):18-20
论述了结合系统仿真对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开展费用效能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设想。认为,为对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进行作战仿真,应建立半实物仿真模型,并借助于数字仿真来实现,给出了框图。最后对我国导弹研究工作中的仿真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金振中  袁刚  贾旭山 《宇航学报》2007,28(5):1419-1421
为了分析目标机动对寻的式防空导弹杀伤概率的影响,设计了基于蒙特卡洛试验方法的仿真试验系统。分别建立了基于典型作战飞机和巡航导弹的机动目标仿真模型,建立了基于某型寻的式防空导弹的仿真模型。通过对机动目标进行大量的统计仿真,获得了防空导弹拦截机动目标的全空域杀伤概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表明,机动目标的航路捷径、机动方式、机动时机是影响寻的式防空导弹拦截效果的主要因素。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和战术使用研究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防空导弹体系电子战环境动态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论述了防空导弹体系电子战环境模型的建立和动态仿真演示的实施。建立的体系电子战环境模型有总体集合模型 ,干扰环境矩阵 ,干扰信号技术参量表征模型 ,有源干扰平台运动模型等一整套系列组合的数学模型 ,实现了对多事件集合的复杂的电子战环境的动态、定量的描述 ;同时论述了电子战环境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组成 ,简要介绍了仿真系统软件说明 ,仿真程序流程 ,仿真软件界面及动画仿真软件设计 ;最后给出了电子战环境仿真动态演示结果。为导弹武器系统的电子攻防对抗仿真和防空导弹体系综合电子攻防对抗仿真演示系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输入模块 ,也是后续防空导弹体系电子攻防对抗仿真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沈昱恒  刘鑫  张迪 《航天控制》2019,37(3):67-72
精确制导技术是保障导弹精确打击能力的核心技术,也是导弹武器装备形成网络化、智能化作战能力的重要支撑技术。首先,简要分析了现代空中军事威胁演变特征,梳理了防空导弹武器对精确制导能力提升的需求;然后,结合防空导弹精确制导技术发展现状,从总体应用、探测制导、导引控制、仿真评估、关键元器件5个方面,对照发展需求和国外先进水平,给出了未来防空导弹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重点及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电子战对导弹防空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过程中,运用信息作战原理,构造基于概率的导弹防空系统性能评估模型,通过信息与火力分析平台获取电子战影响的仿真数据,对舰载导弹防空系统的信息与火力联合打击能力进行评估,初步的评估结果表明:信息和火力对打击能力的影响分别为61%和39%,信息因素比火力因素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防空导弹发动机采用了大装填、大长径比、高压强等设计以提高性能,在复杂飞行条件下不稳定燃烧问题时有发生,致使发动机压强及推力振荡,对导弹的制导和控制造成了消极影响。针对防空导弹发动机出现的轴向声不稳定现象,从声能共振仿真角度出发,对发动机燃烧室声腔进行声学响应分析,根据发动机结构特性评估出现声不稳定的趋势,从而指导防空导弹发动机的设计。通过仿真计算,得到大长径比、锥体构型及工作后期更易出现声不稳定现象,与某型发动机的不稳定燃烧问题一致。  相似文献   

7.
导弹威胁与导弹防御殷兴良张万斌一、国外导弹防御思想与技术的发展在空袭与防空之间不断增长的矛盾对抗中,防空导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国防空导弹目前已演变形成了按空域配套的四个系列: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中低空中近程防空导弹,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以及便携式防...  相似文献   

8.
韩俊杰  李为民  黄树采 《宇航学报》2006,27(2):210-212,296
分析防空导弹引信和导引头探测目标信息的互补性和信息融合优化的可行性,提出了前馈神经网络MLSP的优化步长OBP学习算法.采用最优化的原理优化步长的选取很好的解决了传统BP算法收敛速度慢和产生振荡的缺点,构造了一个用于防空导弹引信和导引头探测目标信息的融合优化模型,并以某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引信和导引头分系统为例,仿真结果说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9.
对防空导弹武器抗干扰试验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导弹武器抗干扰试验的主要做法,以及抗干扰数学仿真、抗干扰半实物仿真和抗干扰外场综合试验三种系统的组成、主要内容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某防空导弹制导控制半实物仿真系统的设计,给出了仿真系统的组成。其中,导引头和天线罩安装于导引头仿真转台上,惯测装置置于位置速率转台上,并采用真实视线法进行半实物仿真。仿真和导弹飞行试验结果表明,该半实物仿真系统有效地模拟了飞行试验导弹的飞行过程,仿真试验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置信度。  相似文献   

11.
便携式防空导弹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法西斯为了挽救战争败局,在1944年底就迫不及待地将研制成功不久的C-2防空导弹投入实战,并击落盟军多架轰炸机,首开防空导弹作战先河。 到目前为止,防空导弹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不仅可以反飞机、反巡航导弹和反战术弹道导弹,而且还可以抵御反辐射导弹、空地导弹的攻击,成为防空武器系统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作战武器,在国土、要地防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种防空导弹当中,小巧轻便、机动灵活、反应迅捷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主要用于防御采自低空、超低空(特别是10~100米之间)的空中威胁。在20世纪的历次局部战争中都能见到便携式防空导弹的身影,尤其是在对超低空点状目标的防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低空、超低空空袭目标的克星。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几次典型局部战争中,便携式防空导弹均取得了良好战绩,进一步证明了它防御低空、超低空空袭目标的价值。 随着便携式防空导弹技战术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有人预计在今后10年内对便携式防空导弹的需求将占整个防空导弹总需求量的65%。可见,便携式防空导弹将会成为国土、要地和野战防空不可或缺的主要兵器。  相似文献   

12.
防空导弹的发展历程早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利用当时的火箭技术、空气动力学和电子技术成就发展了两种亚音速防空导弹龙胆草和蝴蝶以及两种超音速防空导弹莱茵女儿和瀑布,但都未装备使用。美、英、前苏联等国在这一阶段也进行了防空导弹研制。可以说,这一阶段是防空导弹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外近程低空面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关键技术(上)舒承东,郑万千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按射程和空域可划分为远中近程和高中低空等不同的系列,按作战使命可划分为国土防空(区域、要地防空)、野战防空和舰艇防空。近程低空面空导弹是国土防空的参与者及师级防空、野战防空和舰...  相似文献   

14.
防空导弹制导指令抗干扰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空导弹指令线主要完成导弹截获、跟踪和发送制导指令,并引导中末制导交班或遥控引信开机,因此指令线的抗干扰性能直接决定着防空导弹武器装备对目标的拦截能力,需要在方案设计、研制、定型阶段开展指令线抗干扰试验考核工作。针对指令线面临的干扰模式和信号样式,论述了数字仿真、实验室线馈、外场空馈和检飞等抗干扰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展,其发射技术也得到不断进步,且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文中介绍了防空导弹发射技术的概况,分析了国外的发展趋势,就提高防空导弹发射技术的几项关键技术作了定性分析,为发展防空导弹发射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空导弹共架发射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空袭使用多种兵器进行全方位、饱和型攻击,为了与之进行有效对抗,不同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需要进行联合作战,其中将不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采用共架发射,进行联合作战,除了能够拦截多目标,提升防空导弹武器抗饱和攻击性能外,还能提高武器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本文通过对某型号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大小弹共架发射控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车载防空导弹(甲型导弹)与单兵肩扛防空导弹(乙型导弹)共架发射的思想,并对这两种导弹武器系统采用共架发射的关键技术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光电对抗技术发展趋势,在分析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面临的光电干扰环境的基础上,结合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技术发展,提出了开展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光电综合对抗技术研究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代电子战的发展,使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面临严重的威胁。实战证明在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中,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杀伤概率明显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千方百计设法提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本文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探讨多种提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抗干扰能力的途径,强化提高抗干扰能力在武器系统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发展5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研制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那时,最小的导弹就是重10到14公斤的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美国先对反坦克导弹的手控有线制导系统是否可用于便携式防空导弹进行了研究,但不久便摒弃了这一方案,转而采用被动红外制导体制。...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防空作战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的重要性 ,从新型防空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入手 ,分析了三种典型的高技术空袭兵器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弱点 ,重点阐述了防空导弹与反辐射导弹、隐形飞机、巡航导弹的对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