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961年产生了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著名的公式,用于估计银河系中高度发达文明的数量,从此之后被称为德雷克公式。它由6个因数组成,德雷克说这6个数相乘得出的便是具有生命的行星数,这些生命在科学技术上可能与我们一样发达或者比  相似文献   

2.
绿岸公式从“奥兹玛”计划、“独眼人”计划,到“哨兵”计划,再到“沙提”计划、“凤凰”计划,人类寻找外星人的活动分分秒秒都在延续着。早在196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在领导“奥兹玛”计划的同时,就发明了一个计算地球外文明数的方程式,即“德雷克方程式”,又名“绿岸公式”:N=RfpNefIfifcL。其中:N代表智慧文明的数量,其值等于右侧七项要素的乘积;R代表银河系内的恒星数量;fp代表银河系内拥有行星的恒星的比率;Ne代表行星中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数;fI代表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中,真正有生命诞生的行星比率;fi代表诞…  相似文献   

3.
严小平 《飞碟探索》2010,(12):44-45
德雷克方程式 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成为用敏感的无线电搜寻来自地外文明信号的第一人。他将一个26米的射电望远镜对准二颗近邻星,一次虚警之后,没发现有意识的信号。第二年,在为一个梦想思想家(包括年轻的萨根)的会议准备时,他以《如何讨论探测智能生命可能性》为题写了一个大纲,大纲从恒星形成的速率、典型的行星数量和消解文明的寿命开始。他说:“我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骗局。现在让我吃惊的是,这竟然被写进了天文学教科书。”  相似文献   

4.
任琨 《飞碟探索》2000,(2):33-36
纽约州巡回法庭受理了一件民事诉讼案,原告、被告因对生命分布的广泛性问题意见分歧、相持不下引起纠纷,只好告上法庭以求公断。原告在诉状中声称:地球并非能够演化出生命的惟一行星。只要环境适宜,其他星球同样可以拥有某种形式的生命,甚至演化出具有高级智慧的外星人,他们创建的文明比我们还要先进。被告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确信宇宙虽大却死气沉沉,生命在地球上诞生纯属偶然,亚当与夏娃的降生更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再不会有第二个绿树红花的世界。地球乃宇宙的核心,造物主的骄傲。上苍既然认定让我们享受这份难得的孤独,任何企…  相似文献   

5.
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夏日晴朗的夜晚,仰望深邃宽广的天空,种种疑问不禁涌上心头:这无边际的天空中,点点闪烁的繁星上到底有些什么?传说中的嫦娥到底在不在月亮上?其他的星球上到底有没有生命?这些生命都是些什么形态?它们有没有类似于地球人的智慧?这个谜真是让人伤脑筋,而至今仍无法解开。现代科学家经过缜密的计算后告诉我们,仅我们银河系就有1000亿颗恒星,除去各种不可能的条件之外,尚有100万颗行星上可能产生文明,也就是说恒星周围的行星上产生生命的可能只有二十万分之一。虽然这种可能很小,我们仍然…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的飞碟案件的分析中,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结论:该案件具有高级智慧生命的特征。那么,高级智忍生命都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对于我们今天地球文明的发展将给于重要的启发。在“评价文明的标准”一文  相似文献   

7.
正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会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疑问:在浩瀚的太空中,我们是唯一的文明吗?在天文观测手段不甚发达的年代,人们曾经幻想过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也存在着生命。而当我们逐个揭开这些行星的神秘面纱时,却发现要想找到宇宙之中的同类,我们不得不将视角望向更加遥远的太空之中。  相似文献   

8.
迄今,人类搜索外星文明的努力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火星和金星上没有人们猜测的智慧生物,外太阳系行星的冰下海洋里可能只有类似微生物的低级生命,向遥远星系发出的人类问候也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相似文献   

9.
阿俊 《飞碟探索》2011,(6):34-36
地球生命的进化方式给我们提供了。寻找地外生命的线索。剑桥大学、利兹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一些科学家借助行星演化、进化论、环境模拟和生物力学计算,对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星球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认为以下二种星球可能存在生命,甚至于,他们对具体的生命形态也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天文学研究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拥有一架太空望远镜。在研究过程中,天体生物学家借助的设备便不是太空望远镜,而是显微镜。天体生物学研究宇宙中生命的起源、进化、分布和未来。这一涉及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将目光聚焦于寻找太阳系的适居环境和系外适居行星,寻找火星及太阳系其他天体生命起源前的化学迹象和生命存在证据,对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早期进化进行实验室和实地研究,同时研究生命适应地球和太空环境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早在44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是完全有规律而独立出现的,而地球和太阳系才形成于45.7亿年前。当然,这并不排除完全有另外一种可能,外星文明首次访问地球时,把从“时间窗口”的持续时间比我们地球还长的某一颗其他行星的云层中拿来的原始生命形式的水滴带到地球的云层中。  相似文献   

12.
正在已知的宇宙空间中,唯一能够孕育复杂智慧生命形式的行星是地球。虽然环绕其他恒星的部分行星是潜在的类地星球,并可能宜居,但迄今我们仍未冒险接近这些遥远的星球。那么,人类在太阳系内寻找另一个“家园”怎么样?最佳候选星球是火星,它具有类  相似文献   

13.
纪舟 《飞碟探索》2011,(11):36-38
在这一场长达数十亿年的孕育生命的竞赛中,火星显然是个失败者。 火星是除金星之外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与地球的距离为5570万千米~12000万千米。尽管火星与地球之间相隔数千万千米的空旷空间,却与地球有着很多神秘的共同之处:它也是一颗固态的岩质行星,半径大约是地球的1,2,但体积只有地球的约1H;火星也有二个白色的极冠,  相似文献   

14.
正人类改变地球已有几千年历史了。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才清楚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该怎样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呢?我是一名专门研究行星的天体生物学者,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行星演化的主要过渡阶段以及各个行星与生命形式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人类已经进入地球史的一个新纪元。在这一新纪元,人类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推动全球变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探索“外星人”是科学上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外星人”总是和“飞碟”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思维上的经验性圈子。另一方面,地球生命的发展证明了宇宙中生命的存在,宇宙中生命是否表现在地球这一唯一之点,在实践上是要探索的。在实践上没有实证之前,应当对宇宙中生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首先,地球人类,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也是宇宙中的产物,是宇宙整体的一个有机部分。从这一点如何认识可能存在的外星人呢?外星人,如果存在,不管其文明发达到什么程度,也是宇宙进化的产  相似文献   

16.
黄志洵 《飞碟探索》2006,(12):12-13
2000年,F.德雷克仍在做有关外星探索方面的工作。他把射电望远镜的灵敏度大大提高。他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寻找,寻找,再寻找,直到我们的目光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投向一个恰当的地点。他们在进化上或是科技的发展上也许比地球上的人类提前了数十亿年,我们所面临的就如同正在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一次考古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如果外星球的先进文明来到地球上衡量地球生命的价值,那么我们人类会排列于老虎之前呢还是排列于蟑螂之后?想象一下,有一个极为先进的外星文明在每百万年进行一次的规模宏大的银河系人口普查中造访了地球,他们此举的目的在于估价和排列种类繁多的有机生命体——也许将据此来判断这些生命体被推进到更高级的进化阶段的价值.外星人会采用什么标准来进行判定呢?人类又能否排列于其他大大小小的动物之前吗?这看起来似乎不过是个幻想性的游戏,但可以告知人类很多关于他们在这个行星上所扮演的角色,广而言之,也包括他们在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在茫茫宇宙中,人类是孤独的。没有任何一个物种与人类自由来往,平等交流,不管这个物种是来自天外还是生在地球。 我们一直渴望着这种交流,渴望有一个善良而富有智慧的朋友,或者亲戚,所以我们一直在寻觅,执著地寻觅。我们先把目光投向我们周围的星球,希望找到近邻,但我们失望了。月球上是一片荒凉的沙砾,火星冰冷刺骨,金星笼罩着一层厚厚的硫酸,看不到一丝生命的迹象,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情况甚至更糟。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我们能找到许多类地行星……似乎我们便不再孤单,某一天我们可能还会加入宇宙其他智慧生命的行列中。"——美国航空航天局开普勒任务首席调查员威廉·博鲁奇数千亿颗行星仿佛陷于银河系的巨大旋涡中。从地球这个位于旋涡螺旋臂的孤僻行星上,我们开始了对宇宙空间的探察。我们早已模糊地看到那些环绕着遥远恒星的行星发出的光芒,甚至还通过分析那些光芒的微弱踪迹来研究一些行  相似文献   

20.
绚丽的星炼     
在晴朗宁静的夜晚,当我们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里仰望繁星密布的天空时,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宇宙中究竟还有没有地外生命存在?  2000年8月4日,一个国际天文小组发现了一颗围绕波江座恒星运转的行星,这是人类直接观测到的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它的体积比木星还大,主要由气体组成,距地球10.5亿光年。科学家们说,这颗星可能并不适宜生命生存,但他们认为在离波江座更近的地方,极有可能存在一颗更稳定的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在这颗行星上,完全可能有生物特别是高等生物的存在。  对地球人来说,寻找地外生命已经是个再不能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