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宇航学报》2007,28(1):F0003-F0003
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惯性器件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宇航学会下属以飞行器惯性制导、导航专业技术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专业技术学术团体组织,成立于1978年。现挂靠单位为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十三所,其委员单位由国内从事惯性制导、导航领域的专业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组成。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惯性器件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宇航学会的领导下,主要发挥以下作用:一、围绕中国惯性技术领域的发展战略,开展学术交流,以提高我国惯性技术的专业水平。二、开创惯性技术领域国际技术交流的新局面,积极参与国内外惯性技术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2.
余度技术是提高惯性导航系统性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微小型惯性组合导航系统中的惯性传感器多余度配置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了MEMS惯性器件构成的微型余度配置惯导系统,分析了微小型惯性组合导航系统的特点和误差特性,并经过测试分析,建立了惯性传感器的误差模型。针对余度配置系统静态标定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六位置转动标定算法,该算法只需要一个单轴速率转台就可以标定出IMU误差参数,并对采用低精度陀螺的惯性系统标定具有通用性。经过实际系统测试分析,误差补偿后的微型余度配置惯导系统的系统导航精度明显提高,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宇航学报》2001,22(4):49-4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电技术研究所以北航陀螺惯导研究室 (第五研究室 )光纤陀螺课题组为基础 ,于2 0 0 0年 9月成立 ,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光学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等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教学、学科建设工作和光纤陀螺技术、集成光学技术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所现有教授 3人 ,副教授 7人 ,中级职称和技术人员多人。学科带头人张维叙教授是国内光纤陀螺技术的著名专家 ,从事光纤陀螺技术研究二十多年 ,对我国光纤陀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杨德伟研究员是国内集成光学技术专家 ,在 Li Nb O3集成光学技术领域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李伶 《航天控制》1998,16(2):2-9
采用冗余技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根据我国现有惯性器件的发展水平,挠性陀螺速率捷联技术比较成熟,因此利用挠性陀螺速率惯测组合组成双捷联冗余控制系统是目前实现冗余的可行之路。目前广泛使用的挠性速率惯测组合是某些型号所采用的“五表”组合,本文对以其构成的双捷联冗余系统,进行了加速度计及陀螺仪判别方法研究,并探讨了惯性组合采用非平行安装的方案。最后进行了数学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加速度计及陀螺判别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冗余信息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惯测组合是惯性制导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惯测组合测试,可鉴定其性能和质量,同其误差模型进行补偿,以供控制系统使用。本文主要针对二自由度挠性调谐陀螺仪,讲述了惯测组合(主要由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组成)的测试原理的方法,首先介绍耻组合的组成、静态误差模型,然后给出试验方法(有两个试验:速率试验和位置试验),最后讲述了试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原理。  相似文献   

6.
以捷联挠性惯性测量组合(简称惯组)为例,探讨了一种在惯性仪表冗余条件下,利用飞行试验遥测数据分离惯组误差系数,检验惯组误差天地一致性的方法.首先介绍了基于遥测数据分离惯组误差参数的方法和判断天地一致性的方法,然后从参数间的相关性、分离精度两方面分析了方法的有效性,实例分离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本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外测精度难以满足惯导系统误差系数分离精度要求、用遥外速度差分离误差系数时参数间强复线性相关的困难,能可靠检验惯组误差的天地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惯性测量系统的制导精度进行评估,设计了惯性测量系统制导精度仿真验证平台,将仿真验证平台与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有效结合,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应用于导弹惯导的精度验证和评估,作出了一种新的尝试,并实现了系统的可学习性.  相似文献   

8.
微型惯性测量装置的技术分析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 言 在惯性测量系统中,惯性敏感器件——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制约仪表小型化和微型化的瓶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寻使其小型化的途径和方法,基于微机电技术研究设计微型惯性测量系统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领域。2.微型惯性测量装置的特征 2.1微惯性测量装置 微惯性测量装置包括微加速度计、微陀螺仪和微惯性测量组合。微惯性测量系统技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MEMS惯性制导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彬 《中国航天》2010,(1):36-39
<正>惯性技术应用于导航与制导方面时有着其独特的优点,如自主性、隐蔽性、抗干扰、全球导航、导航信息连续及完备性等。由于具备这些特点,惯性技术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和发展,并在  相似文献   

10.
GPS和惯导信息在飞行器制导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本文中叙述了利用卡尔曼德波器对GPS、惯导系统信息进行综合的建模方法及仿真结果,说明GPS和惯导组合不但可以提高制导精度,还可估计制导误差。对几种组合制导方案的精度进行了比较,在飞行条件下对惯性仪表误差系数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1.
冗余配置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容错技术提高导航系统的可靠性是现代导航技术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采用冗余敏感器配置的捷联惯导系统具有成本低、重量轻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四余度双轴冗余惯性敏感器配置的导航组件的可靠性进行建模,对敏感器质量、故障检测和故障隔离的误差(包括误警率、漏检率和故障隔离率等)、系统任务时间和系统其它部件的故障概率等因素对导航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2.
李学锋  苏磊 《航天控制》2007,25(3):10-12
简要论述了捷联惯性测量组合评估系统在小样本下的性能评估方法,给出了小样本下正态性分布结构和采用随机加权的评估算法。采用此评估方法可以实现对惯组的综合性能的分析与评估,对落点偏差的分析预测,从而实现对射前优选惯组的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3.
前身为北京航空学院陀螺惯导研究室 (第五研究室 ) ,创建于 1 958年 ,是中苏合作的 1 2 2个重点项目之一。拥有国内第一个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 (现更名为精密仪器及机械 )学科博士点 (1 981年 ) ,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目前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授 4名 ,副教授 5名 ,讲师和工程师 4名 ,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 30余名。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雄厚的研究实力。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奖十多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新型惯性敏感器件及惯导系统五十年代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单自由度液浮陀螺样机 ,七十年代研制成功国内…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发展我国惯性技术,促进惯性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领域的应用,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惯性器件专业委员会,于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二日至十月二十六日,在江苏省南通县召开了全国惯性器件学术交流、信息、产品展览会及第二届飞行器惯性器件专业委员会全会。参加会议的有航天部、航空部、交通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科学院、中国船舶科学院、空军等单位的有关工厂和研究所,还有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学院、国防科技大学、  相似文献   

15.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  相似文献   

16.
11月15日至19日,由中国宇航学会遥测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遥测遥感遥控专业委员会、航天遥测遥控专业技术组的挂靠单位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遥测遥控技术年会在杭州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航天惯性器件及捷联惯导系统开展“三化”的意义和作用,论述了“三化”在陀螺仪设计中的应用与原则,介绍了陀螺仪开展“三化”设计的内容、要求及效果,并谈了几点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18.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试用暗物质理论解释惯性和惯性力的物理机制(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对暗物质的多年探讨,我们认为宇宙空间是具有质量、相对均匀、连续稳定和有相当弹性暗物质群体(DMG)的空间.自然、宇宙万物终生处于群体引力制约之中,它们因此也获得了相应的惯性.本文立足于上述的宇宙空间,借助宇宙学原理、马赫原理和爱因斯坦等效原理,提出了物质客体的惯性机制和被称为虚力的惯性力机制 同时本文也解读所有惯...  相似文献   

20.
范奎武  崔鑫水 《航天控制》2012,30(1):81-85,96
以分析最初的资料和报告为基础,介绍了前苏联进行的弹道式飞行器沿“刚性”和“柔韧”(自适应)轨迹惯性制导机电方法数学论证和研制方面的历史,叙述了以著名惯导专家伊什林斯基为首的学派研究出的飞行器惯性制导方案在3个方面的实现情况:1)在被称作λ,μ惯性制导泛函形式下,使用视加速度积分陀螺仪,可以不用积分计算仪表而在飞行器本体上构成主要的制导方程;2)主要的制导方程可以转换成被称作α,β惯性制导泛函的形式,在飞行器本体上构成该泛函时完全不需要复杂的计算装置;3)所研究的机电方法不仅能够通过修正所设计的主动段的距离实现在垂直平面内对飞行器质心运动轨迹的单参数修正,也即沿被称作“刚性的”轨迹制导,而且还能对所设计的俯仰转弯角进行修正,也即实现双参数修正,沿着被称作“柔韧性的”轨迹制导.对于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力调节有困难的情况,后者具有重要的意义.给出了某些方法的方块图,其中包括最简单的一种一按α,β泛函制导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