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继卫星支持海量航天器在轨测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低轨的卫星在轨测控主要基于地面测控设备,当管理的在轨卫星数量持续增加时,需要不断地建设新的测控站或增加测控设备,同时由于地球遮挡限制,一个地面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占一颗卫星运行弧段的很小部分,集中在国内建设的地面测控站无法解决轨道全弧段覆盖难题。地球静止中继卫星系统的高覆盖特性和多址服务能力为近地卫星在轨测控提供了空间和频域的多重复用能力,文章从中继链路性能、多目标服务项目、多目标服务能力、覆盖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3颗具有多址能力的中继卫星就能管理中国目前在轨的和今后一段时间发射的所有近地卫星,这将显著降低在轨卫星对地面测控设备的需求。同时,中继多址测控服务模式可以克服现有在轨卫星管理时间域集中和应急能力差的缺陷,为卫星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手段,满足不同在轨卫星管理和使用要求,大幅提升在轨卫星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继测控终端小型化和高增益、宽波束天线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中国后续 中继卫星将具备S频段多址服务能力, 使得依靠中继卫星系统实现航天器飞行 测控和所有在轨卫星的日常管理成为可能. 通过分析中继测控支持中/低轨 道卫星在轨测控的能力、优势和基于中继测控实现卫星发射弹道优化策略, 提出了定向天线中继终端应急测控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 中继卫星系统能够为航天器飞行任务从发射、入轨到在轨管理提供测控服务, 特别是基于多址 服务能力的中继卫星系统从数量上完全满足中国在轨卫星的测控需求, 测控效率和应急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3.
2021年12月14日,天链二号02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二代中继卫星系统的首颗装备星,将为载人航天器、卫星、运载火箭以及非航天器用户提供数据中继、测控、传输等服务.我国发射中继卫星数量增加至7颗,两代中继卫星相互兼容、在轨协同组网工作,天基中继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灵活性及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将为我...  相似文献   

4.
在轨地球同步卫星自主工程测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同步卫星在轨工程测控任务通常由地面测控系统完成. 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 如果在轨地球同步卫星能够实现自主工程测控, 将大大减轻地面测控系统负担, 提高卫星独自生存能力, 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并将成为卫星测控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提出卫星自主在轨测控方案, 研究了当前地球同步卫星在轨工程测控的主要项目及实现算法. 对其进行的可行性分析表明, 尽管受到轨道测量能力的制约, 在轨地球同步卫星仍可实现完全或地面有限参与情况下的自主工程测控. 在此基础上, 设计了一种地球同步在轨卫星完全自主工程测控的原理方案, 通过分析其技术难点及存在的风险, 提出应对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目前卫星制造水平和成熟的在轨测控技术, 实现在轨地球同步卫星自主工程测控技术可行, 其是解决卫星数量急剧增加与地面测控能力有限这一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我国由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那时,我国运行在天上的卫星仅有“东方红一号”和“实践一号”两颗科学试验航天器,卫星应用水平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40年后的今天,我国卫星的在轨数量已超过200颗,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不仅涵盖遥感、导航、通信、空间探测和技术实验等卫星种类,还成系统地发展出了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北斗导航卫星系列、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  相似文献   

6.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TDRS)跟踪用户星的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继卫星是航天测控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一颗中继卫星对不同轨道的用户星测控支持能力是不同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理论上详尽地分析了地球同步轨道中继卫星(TDRS)对近地航天器的跟踪条件,计算了中继卫星对各种轨道高度近地航天器的测控覆盖率,给出了中继星到用户星可视算法、地球遮挡和受太阳直射的计算公式,通过专业STK软件仿真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它们可以作为确定天基网的中继星数量和对在轨中继卫星进行资源分配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1概述2014年,全球共进行了23次民商用通信卫星的发射,共计将42颗卫星送入轨道,其中有1颗发射失败。在所有成功发射的卫星中,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23颗、低地球轨道(LEO)卫星9颗、中地球轨道(MEO)卫星10颗。共有14个国家、地区和组织发射了卫星,其中,美国11颗,欧洲12颗,俄罗斯8颗,其他国家共计发射11颗。商业化程度高是通信卫星的突出特点。截至2014年底,国外共有528颗通信卫星在轨,其中商用卫星48 3颗,约占91.5%;民用卫星45颗,约占8.5%。在轨的民商用卫星中,美国数量最多,共  相似文献   

8.
正印度航天官员称,为满足国内迅猛增长的需求,印度在轨工作卫星数量可能至少需要增加一倍。印目前有42颗在轨工作卫星,用于通信、导航和科研等不同目的。印将借助私营企业的参与来提高能力和加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大幅降低航天项目成本,印目前每年仅发射3颗~4颗本国卫星,今后每年需发射15颗~18颗才能满足国内需求。  相似文献   

9.
近日,航天新闻网站公布了2012年全球主要固定卫星业务运营商排名: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拥有54颗在轨卫星,年收入为26.1亿美元,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欧洲卫星公司拥有53颗在轨卫星,年收入为24.1亿美元;欧洲通信卫星公司以31颗在轨卫星和16.6亿美元的收入排名第三;排在第四到第十位的分别是加拿大的电信卫星公司、日本的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我国正值雨季各种自然灾害多发时节。在自然灾害的预警及救援中,卫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灾害监测遥感卫星数量、种类显著增加,在轨对地观测卫星数量达100余颗,风云、海洋、资源、环境减灾、高分等遥感卫星已具备一定的业务化服务能力,在国内外减灾救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1.
4月18日,资源一号02C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在京举行,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交付给用户国土资源部,至此,资源一号02C卫星正式投入使用。资源一号02C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民用高分辨率遥感业务卫星,自2011年12月22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以来,在轨测试和试运行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2.
正近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完成第18、19、20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卫星系统在轨试验工作,标志着这三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正式开启"并肩作战"模式,为下一步全球组网星座开展技术试验和工程建设奠定良好基础。据悉,三颗卫星在顺利完成在轨测试,转入在轨试验阶段后,又完成了卫星平台、卫星载荷、  相似文献   

13.
神舟七号微小卫星伴随飞行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舟七号 (SZ-7) 载人航天任务中释放的一颗微小伴随卫星 (BX-1), 首次开展了卫星在轨释放、对飞船观测和对轨道舱接近及绕飞等技术试验. 该卫星首次进行了GaInP2/GaAs/Ge 中国产太阳电池阵、锂离子蓄电池、微型液氨推进模块、小型化姿态跟踪控制模块、双焦距一体化可见光相机及小型化USB 测控应答机等技术验证. 本文介绍了SZ-7 微小卫星的设计方案, 讨论了形成稳定伴随飞行的轨道设计等技术, 并根据卫星在轨运行情况对试验任务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短消息     
<正>中国在轨运行民用陆地观测卫星达23颗7月9日,第八届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召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徐文介绍,自1999年至今,中国已发射26颗民用陆地观测卫星,目前在轨运行23颗。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陆地观测卫星应用事业基本形成了从一颗星到多颗星,从一个卫星系列到多个卫星系列、从科研试验应用到业务化运行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王硕  徐进 《国际太空》2016,(7):53-60
2016年3月13日和24日,俄罗斯分别成功发射了资源-P3(Resurs-P3)和猎豹-M2(Bar-M2)2颗高分辨率光学对地观测卫星,这是俄罗斯实施《2013-2020年俄罗斯航天活动国家规划》、《2030年前及未来俄罗斯航天活动发展战略(草案)》等战略以来,天基对地观测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表明俄罗斯对地观测能力正处于能力恢复和提升期,显露出俄罗斯恢复航天大国实力的决心。目前,俄罗斯在轨对地观测卫星数量已增至16颗,其中高分辨率卫星数量增至9颗。然而,资源-P3卫星入轨即发生单侧太阳电池翼未充分展开等问题。同时,俄罗斯近几年发射事故和在轨故障时有发生,说明其对地观测卫星发展并不顺利。  相似文献   

16.
<正>8月31日,据中国气象局在京召开的碳卫星在轨测试总结评审会透露,碳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全部工作,卫星各项功能、性能指标符合研制任务书的要求,取得圆满成功。碳卫星是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去年12  相似文献   

17.
中国航天     
正长征十一号成功发射脉冲星试验卫星 11月10日7点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脉冲星试验卫星。脉冲星试验卫星属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入轨后,将开展在轨技术试验,验证星载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和空间环境适应性,积累在轨实测脉冲星数据,为脉冲星探测及技术体制验证奠定技术基础。此次发射还搭载了4颗微纳卫星。"一箭五星"刷新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一箭多星的发  相似文献   

18.
欧空局自1968年发射第一颗卫星,至1982年底止,总共发射成功18颗卫星,仅次于美、苏、日三国。目前,欧空局在轨工作的卫星有6颗,1983—1987年期间将继续发射一定数量的科学和应用卫星。详细情状如下: 一、在轨工作的卫星科学卫星: 国际日-地探险者-B,可工作到1984年12月; 国际紫外线探险者,可工作到1984年12月; 应用卫星: 轨道试验卫星-2,可工作到1984年6月;  相似文献   

19.
国内动态     
星辰 《国际太空》2023,(5):71-72
<正>我国首颗生态环境综合高光谱观测业务卫星投入使用4月4日,高光谱观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仪式举行,我国首颗具备业务化应用能力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卫星正式交付。高光谱观测卫星由生态环境部作为牵头单位组织研制建设。该卫星于2021年9月7日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入轨后,圆满完成全部测试任务,各项功能、性能指标均满足工程研制建设总要求。高光谱观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对于推动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动态监测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有效监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柱浓度和分布,  相似文献   

20.
1995年11月4日,加拿大的第一颗遥感卫星雷达星-1(Radarsat-1)用德尔它-2火箭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成功地进入了高度为8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此后,地面测控中心对卫星进行了在轨测试,4~6个星期后该星向地球发送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