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完成第18、19、20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卫星系统在轨试验工作,标志着这三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正式开启"并肩作战"模式,为下一步全球组网星座开展技术试验和工程建设奠定良好基础。据悉,三颗卫星在顺利完成在轨测试,转入在轨试验阶段后,又完成了卫星平台、卫星载荷、  相似文献   

2.
国外地球静止轨道在轨服务卫星系统技术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静止轨道(GEO)在轨服务技术在促进经济、国防和空间技术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国外在轨服务卫星系统技术研究进展,包括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的GEO在轨服务研究计划和美国在轨服务关键技术的试验情况,从目标监视和导航测量、捕获连接、在轨服务机械臂和组合体动力学参数辨识及建模控制等方面介绍了在轨服务的关键技术进展情况。总结了在轨服务卫星系统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未来GEO在轨服务卫星系统技术的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继卫星支持海量航天器在轨测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低轨的卫星在轨测控主要基于地面测控设备,当管理的在轨卫星数量持续增加时,需要不断地建设新的测控站或增加测控设备,同时由于地球遮挡限制,一个地面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占一颗卫星运行弧段的很小部分,集中在国内建设的地面测控站无法解决轨道全弧段覆盖难题。地球静止中继卫星系统的高覆盖特性和多址服务能力为近地卫星在轨测控提供了空间和频域的多重复用能力,文章从中继链路性能、多目标服务项目、多目标服务能力、覆盖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3颗具有多址能力的中继卫星就能管理中国目前在轨的和今后一段时间发射的所有近地卫星,这将显著降低在轨卫星对地面测控设备的需求。同时,中继多址测控服务模式可以克服现有在轨卫星管理时间域集中和应急能力差的缺陷,为卫星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手段,满足不同在轨卫星管理和使用要求,大幅提升在轨卫星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短消息     
<正>中国在轨运行民用陆地观测卫星达23颗7月9日,第八届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召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徐文介绍,自1999年至今,中国已发射26颗民用陆地观测卫星,目前在轨运行23颗。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陆地观测卫星应用事业基本形成了从一颗星到多颗星,从一个卫星系列到多个卫星系列、从科研试验应用到业务化运行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近日,航天新闻网站公布了2012年全球主要固定卫星业务运营商排名: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拥有54颗在轨卫星,年收入为26.1亿美元,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欧洲卫星公司拥有53颗在轨卫星,年收入为24.1亿美元;欧洲通信卫星公司以31颗在轨卫星和16.6亿美元的收入排名第三;排在第四到第十位的分别是加拿大的电信卫星公司、日本的  相似文献   

6.
"实践9号"A/B新技术试验卫星于2012年10月1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3年多的在轨考核和试验验证,圆满完成了卫星使命,其中离子和霍尔电推进在轨首次试验验证,进行了性能标定,分别进行了200余次的点火试验,各项指标满足要求。为我国的电推进技术的在轨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减少卫星在轨故障,使卫星按设计寿命要求在轨执行飞行任务是卫星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分析在轨卫星故障的原因,探索最新的卫星故障诊断方法,首先收集了2003~2021年卫星典型在轨故障案例,然后对卫星故障从不同的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包括卫星平台与卫星故障的相关性、卫星在轨时长与卫星故障的相关性等,最后介绍了基于...  相似文献   

8.
<正>8月31日,据中国气象局在京召开的碳卫星在轨测试总结评审会透露,碳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全部工作,卫星各项功能、性能指标符合研制任务书的要求,取得圆满成功。碳卫星是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去年12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美国、欧洲、俄罗斯、印度等国家或地区均处于电子侦察卫星升级换代或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尤其是美国和印度的发展动向值得密切关注。2019年,印度发射了其首颗电子侦察卫星,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则正在研发新型换代卫星和新技术,如大规模互联互通互操作的网络卫星体系技术、时敏目标监视技术、商用射频信号接收定位系统及技术等。可以预见,这些即将落地的换代卫星及新技术具备更先进的观测能力,达到一定在轨规模后,全球电子侦察卫星的作战能力将实现一次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     
正长征十一号成功发射脉冲星试验卫星 11月10日7点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脉冲星试验卫星。脉冲星试验卫星属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入轨后,将开展在轨技术试验,验证星载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和空间环境适应性,积累在轨实测脉冲星数据,为脉冲星探测及技术体制验证奠定技术基础。此次发射还搭载了4颗微纳卫星。"一箭五星"刷新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一箭多星的发  相似文献   

11.
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在轨卫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这些卫星分属于60多个国家或组织,为几乎所有的国家提供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等应用服务。美国依然在卫星技术领域保持领  相似文献   

12.
海洋-2卫星是我国首颗用于海洋动力环境探测的卫星,于2011年8月成功发射,2012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该卫星工程研制突破了高精度有效载荷、精密测定轨等关键技术,在多个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高观测精度、高测定轨精度、星地激光高速数据传输、关键部件自主研制、航天器数字集成设计等五大能力提升。经过在轨验证,海洋-2卫星和星载设备工作稳定,各项功能和性能满足研制总要求,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观测数据有效填补了国际同类微波遥感卫星数据的不足,在全球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轨地球同步卫星自主工程测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同步卫星在轨工程测控任务通常由地面测控系统完成. 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 如果在轨地球同步卫星能够实现自主工程测控, 将大大减轻地面测控系统负担, 提高卫星独自生存能力, 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并将成为卫星测控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提出卫星自主在轨测控方案, 研究了当前地球同步卫星在轨工程测控的主要项目及实现算法. 对其进行的可行性分析表明, 尽管受到轨道测量能力的制约, 在轨地球同步卫星仍可实现完全或地面有限参与情况下的自主工程测控. 在此基础上, 设计了一种地球同步在轨卫星完全自主工程测控的原理方案, 通过分析其技术难点及存在的风险, 提出应对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目前卫星制造水平和成熟的在轨测控技术, 实现在轨地球同步卫星自主工程测控技术可行, 其是解决卫星数量急剧增加与地面测控能力有限这一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神舟七号微小卫星伴随飞行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舟七号 (SZ-7) 载人航天任务中释放的一颗微小伴随卫星 (BX-1), 首次开展了卫星在轨释放、对飞船观测和对轨道舱接近及绕飞等技术试验. 该卫星首次进行了GaInP2/GaAs/Ge 中国产太阳电池阵、锂离子蓄电池、微型液氨推进模块、小型化姿态跟踪控制模块、双焦距一体化可见光相机及小型化USB 测控应答机等技术验证. 本文介绍了SZ-7 微小卫星的设计方案, 讨论了形成稳定伴随飞行的轨道设计等技术, 并根据卫星在轨运行情况对试验任务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正卫星在轨长期管理是保障卫星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的关键,尽管我国在1970年就发射了东方红-1试验卫星,但直到1990年才开始了卫星在轨的正式、规范和专业管理,如今在轨卫星测控的数量已从当初3颗到现在上百颗;无论在管理数量和质量上,我国的卫星管理水平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管理的卫星数量将急剧增加,卫星测控的覆盖性和时效性需求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内容和技术复杂度增  相似文献   

16.
陈杰 《太空探索》2011,(10):44-47
卫星在轨操作任务主要包括在轨燃料加注、在轨模块更换、在轨发射、在轨空间碎片清除等。值得指出的是,在轨操作可以针对己方航天器进行,也可以针对敌方航天器进行。能够通过在轨加注延长航天器寿命,也可以利用交会对接和空间机械手技术将敌方航天器拖离目标轨道,具有巨大的商业和军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纳卫星热系统是在复杂空间热环境下实现纳卫星被动热控制任务的基本技术途径,对其进行在轨动态特性分析与建模对纳卫星的热控方法与效果研究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详尽的机理分析建立了描述纳卫星热系统在轨飞行过程中瞬态温度变化的3维非线性动态特性模型,阐述了与之配套的外热流分析与轨道运动计算方法,并以一太阳同步轨道纳卫星为例,对其飞行过程中的外热流变化、在轨温度变化响应等动态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纳卫星热控制、热管理理论及技术提供了简便的分析计算模型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1 运行良好□□ 2 0 0 1年 10月 14日是我国第 1颗传输型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轨成功运行 2周年。卫星以首发成功、首发应用 ,并以其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获得国内外同行以及中巴两国用户的好评。到目前为止 ,国内已有 10 0余家用户正在应用开发“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图片。 2年来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已接收和归档了 2 3万多景遥感图像 ,并订货和分发了其中 1.4万多景。根据卫星在轨运行 2 3个月的数据分析 ,卫星姿控系统性能稳定 ,各项技术指标仍保持在发射 3个月后的轨道交付时的数据。由于其软件具有在轨维护和…  相似文献   

19.
CAST968平台小卫星在轨故障分析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CAST968平台从2000年至2014年在轨发生的142次故障,分析发现故障性质、故障原因、故障产品类别、故障时间和故障分系统等都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对决定卫星成败的姿态轨道控制分系统进行故障原因、故障单机和故障产品类别三个方面的统计分析,总结出设计、环境和器材是导致姿轨控分系统故障的三大重要因素.简要分析其他分系统,最后给出故障预防和设计建议,包括加强抗辐照设计、关键单机和电路的冗余设计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继测控终端小型化和高增益、宽波束天线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中国后续 中继卫星将具备S频段多址服务能力, 使得依靠中继卫星系统实现航天器飞行 测控和所有在轨卫星的日常管理成为可能. 通过分析中继测控支持中/低轨 道卫星在轨测控的能力、优势和基于中继测控实现卫星发射弹道优化策略, 提出了定向天线中继终端应急测控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 中继卫星系统能够为航天器飞行任务从发射、入轨到在轨管理提供测控服务, 特别是基于多址 服务能力的中继卫星系统从数量上完全满足中国在轨卫星的测控需求, 测控效率和应急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