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幻棠 《太空探索》2023,(3):72-73
<正>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是世界上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性,也是苏联的第二位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有着十分傲人的履历。她出生于1948年,家境优越,父亲是苏联一位战功赫赫的空军元帅,而母亲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父亲的飞行员生涯让她印象深刻,点燃了本就刻在她基因里的飞行梦想。母亲的悉心教导促使她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2.
日月 《太空探索》2009,(7):56-57
阿波罗11号飞船上的第三个航天员是迈克尔&#183;柯林斯,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这三个人都出生于1930年,而且当时也都结了婚,都有了子女。  相似文献   

3.
文木 《太空探索》1999,(6):8-11
历史将记住他们——“阿波罗11”号的机组成员: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登月舱驾驶员爱德温·奥尔德林和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柯林斯。1969年7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9时32分,“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飞向月球 与以往的飞行一样,在围绕地球飞行一圈半之后,“土星5”号的第3级火箭S-IVB再次点火,“阿波罗11”号飞船踏上了历时3天的登月旅程。柯林斯驾驶着指令与服务舱从运载火箭上分离并转向与登月舱对接成一个整体,一起飞往太空。服务舱被起名为“哥伦比亚”号,登月舱则被命名为“鹰”号。  相似文献   

4.
《飞碟探索》2011,(2):29-29
备注:有一天我们乘坐塞斯纳飞机旅行。飞机从大熊山机场起飞,在大熊山附近逗留了一会儿。风景美极了。所以我的相机就一直开着。不停地拍照片。飞机上共有3个人:飞行员,我的一个朋友和我。我当时坐在飞机的尾部,因此是最后一个看到飞行物体的人。我的朋友之前就看到了它并指给了我。飞行物体快速飞向了东边。转瞬即逝。这个飞行物体的形状并不规则,也不像我们熟悉的任何一种飞行器。  相似文献   

5.
1999年 12月 8日下午 15时左右,我上完实验课,刚走出实验楼,就看见正东方的天空中有一个飞行物由北向南飞行。一向喜欢看飞机的我马上就看出不对劲,此飞行物呈碟状,在阳光下发出银色的金属光泽。更奇妙的是,此飞行物一边飞行一边旋转,且速度较慢,肉眼可以看清旋转的过程。   过了两三分钟,此飞行物又向相反方向飞行,并且越飞越高。在飞行过程中,它不但闪着金属光泽,而且自身发出忽明忽暗的红光,酷似警车上的报警灯。最后,此飞行物在飞向北方几分钟以后,在半空中停下来旋转了一会儿,接着突然消失在天空中,就像什么也没发…  相似文献   

6.
U档案     
《飞碟探索》2008,(1):30-30
备注:1997年9月20日这次和同年8月31日我看到的飞行物形状相同,出现的方位也相同。这次,不明飞行物从我居住的大楼屋顶后的天顶处飞过,并向东或者东北方向飞去。在飞行期间,这两个飞行物体没有做任何停顿或者减速。就迅速由平行飞行转换成前后飞行。它们绝对没有通过普通的旋转轴来变换队形。  相似文献   

7.
早在1943年4月5日晨,美国陆军航空队飞行教练格里·凯西及其学员从加利福尼亚的美国陆军航空队费里防区基地驾驶伏尔蒂勇士BT-13型训练机起飞。也就是这一次飞行,他经历了一次不平凡的飞行,并引发了他对UFO的研究和形成了自己的结论。经历编队飞行他们驾驶训练机以1500米的高度飞行,在云层的上方,能见度达到极点。就在大约9时50分,凯西朝东边的圣地亚哥望去,以为自己看到了一束光线。“凝神望去,我看到一架飞机,瞄准我们的BT-13型训练机,以精确的拦截角度中速俯冲下来。我则随时做好准备,采取规避行动。”…  相似文献   

8.
航天简讯     
俄男女航天员双创太空飞行新纪录联盟TM-21飞船的乘员亚历山大·维克多连科、海伦娜·康达科娃和瓦列利·波利亚科夫于1995年3月22日莫斯科时间7时04分在哈萨克斯坦的阿卡利克东北36千米处着陆。至此,波利亚科夫由于在这次飞行期间在失重环境下生活了长达14个多月,而成了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记录保持者,他的累计飞行时间长达22个月,共计678天16小时。由此证明,从医学角度上看,人类向火星的飞行是完全可以的。因为向火星飞行一次需要16~18个月,波利亚科夫一开始就瞄准了这个飞行时间。然而,在和平号使…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飞机中,飞行指引系统对飞机的起飞,着陆,预选飞行高度和航向、保持飞行状态和航线飞行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向驾驶员提供飞机的姿态指令信号,从而确保了飞机的安全,提出了飞行效率和减轻了驾驶员飞行中的负担。本文主要讨论民机飞行模拟器中的飞行指引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人们发现德国在以前就已经开展了一些先进的飞行设备与制导导弹的研发工作。虽然这些项目大部分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它们依然是特定时期唯一类似于U10事件目击者所观测到的飞行物的飞行设备。  相似文献   

11.
广西读者佟斌问飞船上天的次数有限,有许多没有机会参加飞行的航天员以后会从事什么行业呢? 四方帽博士答::因为飞船的一次飞行任务只能是一个或几个航天员上,这就有个选择的问题,就有个相对的排序。不等于这次没参加飞行,就是不合格。关于飞行乘员组的安排,不是“单打一”的。一般是“上一组、备一组、再备一组”,三个乘组形成一次飞行任务的梯队。这个梯队中的航天员都参加飞行前最后阶段的强化训练和任务准备,都做好“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1903年12月17日10时35分,奥维尔&;#183;莱特所驾驶的“飞行者”号在空中飞行了12秒。创下飞行36.6米的记录,虽然这项纪录尚不殛波音747客机的翼展长,却是人类迈向空中旅行的开始。莱特兄弟当天又尝试了两次,最长的距离是177.5米,不过,由于“飞行者”号已经受损而结束在北卡罗来那卅小鹰市海边的试验。莱特兄弟后来建造的“飞行者”二号完成首次的圆周飞行。不过,莱特兄弟却与其他的美国飞行发明者忙于发明专利保卫战。专利的争议导致美国航空科技发展陷入停顿状态,而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反而蓬勃发展拉大与美国的差距。欧洲巴黎此时也举办垒球首度的国际性航展,至1911年无论在速度。续航时间和高度的纪录皆为法国人所保有。更重要的是,法国政府己开始投资在航空器的开发,单是法国就己投入35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13.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神舟五号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前,我国在制定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的时候,就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继敏捷性和过失速机动一文后,继续跟踪国外有关敏捷性问题的进展,就敏捷性定义;敏捷性的量度及其与飞行品质的关系;用有人驾驶的模拟器评估敏捷性;从敏捷性角度考虑一体化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作了综述和评估。  相似文献   

15.
簇飞行航天器模块的高速飞行增加了网络拓扑的不确定性.为优化簇飞行航天器的轨道设计,提升簇飞行航天器网络性能,在簇飞行航天器节点动态连接的基础上,开展基于概率连接矩阵的簇飞行航天器网络动态连接和路径时空演进特性研究.基于航天器双星伴飞模式,建立了簇飞行航天器节点移动模型,运用经验统计和曲线拟合的分析方法,得到簇飞行航天器网络节点间的距离密度函数;利用簇飞行航天器网络节点间相对距离有界的约束,给出节点连接距离的阈值范围;利用STK生成的轨道数据,通过给出序贯路径定义和一种新的矩阵乘法运算,得到节点多跳序贯路径的概率连接矩阵,分析轨道超周期内节点动态连接和路径时空演进特性,为簇飞行航天器网络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27年过去了,还没有人再次光临月球,美国宇航员尤金·塞尔南仍然难以把“月球上最后一人”的桂冠转让。他的精力都投入了航天事业,曾3次飞入太空,历经太空行走、月球侦察并最终登陆。 孩提时的塞尔南就迷恋上飞行,而父亲却希望他学工程,于是产生了一个奇妙的组合:大学毕业后他成为拥有工程学位的海军舰载机飞  相似文献   

17.
法国空间研究中心(空间局)和俄罗斯空间局于1996年2月在莫斯科举行了两局的年度会议。双方就下两次(继1996年7月航天员ClaudieAndré-Deshays飞行之后)法俄载人航天飞行进行了讨论。另外,包括法国工业界的工作组还讨论了关于法俄在“阿...  相似文献   

18.
呈仙后座形状的不明飞行物今晚,夜色真好!星空明净得像是被清水洗过一样。繁星点点,就连平时用望远镜都难以观测的各种星团和星云,此时此刻,单凭肉眼也能看得十分清楚。狮子座不时地有几颗流星向外飞行,加上有几架超音速飞机在夜间执行飞行任务,并一阵一阵地掠过这...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内模PID鲁棒控制的飞行仿真伺服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飞行仿真伺服系统高频响、宽调速、高精度、超低速和鲁棒性要求,提出了内模PID鲁棒控制的有效方法。在探讨伺服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种飞行仿真伺服系统的内模PID鲁棒控制律,并将其应用于某型飞行仿真伺服系统,该伺服系统采用了电流、速度和位置三闭环控制结构。仿真试验表明:文中提出的内模PID鲁棒控制律使飞行仿真伺服系统获得了优良的跟踪性能,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和鲁棒性,可以很好地满足飞行仿真伺服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20.
8月9日北京时间19时40分,归航的“发现”号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此时,美国肮空肮天局(NASA)地面控制中心播放了一支欢迎曲《来吧,艾琳》,这是一首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流行歌曲。大家都知道,这是NASA在向“发现”号女机长艾琳-柯林斯致敬。正是由于她和另外六位航天员的出色表现,NASA才摆脱了“哥伦比亚”号失事的阴影,顺利完成了重返太空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