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宇宙探索     
射电望远镜和类星体接收射电波探测射电宇宙的望远镜为射电望远镜。它由接收盘面、天线和计算机组成。盘面越大,所获得的信息越详细,图像越清晰。所以,巨大的盘面就成了射电望远镜的主要标志。接收盘面将入射的射电波反射到天线上,天线因而产生电子信号,信号被送到计算机上储存起来,最后转换成电子图像。1955年,英国在曼彻斯特建成了抛物面盘面直径达76米的焦德尔班克射电望远镜,成为唯一能跟踪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此后苏美早期卫星的大型射电望远镜。1971年德国建成了更大的射电望远镜,可活动的盘面直径达100米。1974年座…  相似文献   

2.
自卡尔·央斯基偶然发现了来自银河系的射电辐射,雷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射电望远镜,美国就成为射电天文学的发源地。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上形成了几个射电天文中心,以英国的实力最强:剑桥大学发展大型射电干涉仪,继而孕育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方案;曼彻斯特大学建造了  相似文献   

3.
何宁 《飞碟探索》2001,(3):17-20
搜寻地外生命已成为天文学和生物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很少有人记得这个课题是怎样在 40年前被提出的。 1959年 9月,物理学家考康尼和莫里松在英国《自然》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寻找星际通讯方式”的文章。考康尼和莫里松认为,射电望远镜已变得十分灵敏,足以接收到来自遥远恒星周围的文明发射的信息。他们认为,这样的信息可能以 21厘米的波长发射,这是宇宙中最普遍的中性粒子元素氢的无线电辐射的特征波长。外星人可能将它们用于电磁波中的一种逻辑信号,像我们这样的搜寻者会想到在这一波段上进行搜索。   1960年 4月,射电天文学家…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开始制造一台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它的“尺寸”和分辨率都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这台超级天文望远镜由世界各地多台射电望远镜和一台超级电脑组成。将世界几大洲的射电望远镜搜集到的来自遥远太空的射电信号进行汇总,然后用专门制造的超级电脑,以美国亚利桑那州两台射电望远镜为基准,与西班牙、芬兰和智利等其它天文台搜集到的射电信号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5.
外星人离我们有多远?倪毅人类一直渴望着能与外星上的文明生物取得联系。从1942年起,科学家就用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3万瓦)向太空连续发射信息,但至今未收到任何答复。近35年以来,宇航员也试图接收其他星球的信息,遗憾的是都没有成功。科学家们认为,这...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天文台科技处人员日前透露,正在建设的北京密云50米射电望远镜工程,将可能成为中国探索外星文明的基地。该工程于2002年10月开工,是在原来北京密云天文台的基础上建立的。该望远镜50米口径的抛物面天线是中国最大面积的“天眼”。据介绍,2005年望远镜工程建成后,它的地面接收能力将达到世界先进射电望远镜的接收范围。届时,该观测基地不仅服务于探月工程,还意味着中国将拥有探测地外智慧生命的有力武器。目前,探索地外文明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二是星际探测器。美国曾先后向太阳系以外共发射了四个探测器,现在它…  相似文献   

7.
自从赖尔发明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以后.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和成像观测能力逐渐接近甚至超过光学望远镜,在这之后,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风靡全世界,至今仍具强劲的发展势头。跟得最快的要数荷兰的射电天文学家;在英国1964年开始启用等效直径1.6千米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的2年后.荷兰天文学家就  相似文献   

8.
《飞碟探索》2014,(5):5-5
“卡西尼”号飞船和深空探测网的数据证实,土卫二三四十千米厚的冰层下可能拥有一个大型的地下海洋,其深度约10千米,这增强了它作为潜在外星生命栖息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寻找外星文明路漫漫常国兵1997年6月14日,“格里哥利”设备启用了,此举标志着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将以“新的耳朵”监听外星世界。“格里哥利”“格里哥利”设备是什么?它有何使命?世界最大的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收到来自宇宙的无线电波,在巨大...  相似文献   

10.
射电望远镜与光学望远镜相比有致命的弱点:分辨率低,又不能成像。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空间分辨能力与口径大小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这与光学望远镜是一样的。当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可跟踪天线口径是100米;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口径是10米。但是,射电波段的波长比光学波段要长约百万倍,因此,分辨能  相似文献   

11.
《飞碟探索》2014,(2):46-49
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水手2”号探测器传回金星的探测数据前,科学家一直以为和地球极为相似的金星只不过比地球稍微热一点,其上甚至可能孕育着外星生命。然而,“水手2”号传回的数据却显示金星是一个地狱般酷热的星球,上面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相似文献   

12.
何宁 《飞碟探索》2000,(5):29-30
超过 95万人将他们的电脑投入到对外星智能生命的搜索中,以下就是该计划的实施过程。这一计划绝对是奇妙的:让你的电脑从事一项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工作(当你的电脑闲置时),你可能有机会由于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而分享诺贝尔奖。你将用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深入银河系搜索外星文明的信号。从我们对天文学和生物学的了解可以判断,很有可能来自其他智慧生物的无线电信号,正等着我们从堆积如山的微弱的宇宙噪音中查找出来,人类也许有一线成功的机会。目前,大约有 100万左右的人已下载软件加入了外星人搜索之家 (SETI@home)-…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一位无线电工程师无意当中发现了来自宇宙的无线电渡(天文学家称之为射电波),几年以后,另一位无线电工程师发明了专门用于接收和研究天体射电波的射电望远镜,从而揭开了天文学一个重要分支——射电天文学的序幕。虽然射电天文学诞生至今仅仅不足80年的历史,但是却得到了异常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37年雷伯建造第一台射电望远镜并成功地得到了虽然粗略但却是人类的第一幅射电源天图。天文学家还没有来得及品出这道美餐的昧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可是,由于战争的需要,飞速发展的雷达技术为战后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准备了绝好的条件。战后的射电天文学发展很快,但是射电望远镜的天线都不太大,口径大都在10米以下。  相似文献   

15.
在茫茫宇宙中,除太阳系之外,何处还有智慧生命?如何才能找到他们?这是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关心的问题.人类对探索外星生命已做了不少的工作.例如:1974年美国向武宣座球状星团M13发射地球信息,前后共3分钟,希望该星团的生命能收到并回电.M13距地球约2.6万光年,约有30万颗恒星,中心部分恒星密度约每10立方光秒差距500颗,为太阳周围空间的500倍.70年代发射了太空探测器“先驱者10号、11号”、“旅行者1号、2号”,它们带着地球的信息,以每小时约5万公里的速度分别奔向金牛座和大犬座,希望地外生命能获取它们并据此与地球人联系.前几年发射了哈勃空间望远镜,日夜监视着宇宙的深处,观测任何可能出现的生命迹象.去年开始大规模搜索外星生命的信号,以期获得外星生命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有关UFO的传说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众多的流行版本,许多人还从考古学、天文学的角度提出有关证据,证明人类与外星生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过“亲密接触”,当时的地球人就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刻画和描绘外星生命的特征。在著名的玛雅文化遗迹的考古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些玛雅文明时代的雕塑和浮雕,其中有些雕塑竟与当代美国的F-16战斗机极为相似,还有一个类似于当代人们描绘的飞碟。玛雅人:与外星生命亲密接触?@古飞  相似文献   

17.
美国科学家在过去14个月中对浩瀚的宇宙进行了30多万亿次的监听探测,截收到了1.1亿个无线电信号.但这其中只有164个信号还值得作进一步研究,从中搜寻外空可能存在智慧生命的迹像.据报道,60年代以来,全世界的科学家进行了几十次搜索,希望能够截收到其他星球上“外星人”无线电广播或雷达发出的信号.从1980年开始,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着手实施一项有史以来最广泛的太空搜索.这一耗资40万美元的计划使用安装在波多黎各岛上、迄今为止功率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射电望远镜作为探测手段,利用其300米宽天线覆盖了安装地上空86%的天际,相当于地球之外整个天空的28%.  相似文献   

18.
人类对地球上的生命进行了长期而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人类已经走出地球。人类的信息已经跨越太阳系进入宇宙深处,而外星生物或者其信息进入地球的可能性也正在被人类关注和解读。有关的研究被不同学者命名为外星生物学、空间生物学、太空生物学、天体生物学、宇宙生物学、外星胚种学等等,这表明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学研究范围确实有必要重新界定。但上述生物学新学科的命名,笔者认为都不够准确。有鉴于此,笔者建议生物学的总称采用宇宙时空生物学,其主要分支学科包括地球生物学、地外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分布学和生命星际迁徙学。  相似文献   

19.
自远古以来,声和光就成为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声、光、电传感器已经成为人类遥感、遥测及战场感知的最主要的信息探测和信息传递手段。例如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B超就是声传感器最典型的应用;无线电广播通讯、手机、雷达探测/定位/跟踪(如广泛应用的测速雷达、气象雷达)等则是对电波传感器的典型应用。还有许多名词经常见之于各类媒体中:激光制导炸弹、隐身飞机、精确打击武器、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电子侦察、电子干扰、电子对抗等等,这些都是在人们对目标与环境特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前言     
随着频率控制器件、高精密频率源的迅速发展和时间频率测量技术在航天工程、雷达、导航、通讯、深空探测、射电天文、精密守时、精密测绘、长基线平涉仪、电波传播现象的研究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及由于时间、频率基准的准确度是所有计量基准中最高的,其他基准如长度、电压、低温均可借助时间频率基准来提高他们的准确度,因此,频率控制器件和时间频率基准已成为国内外广泛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国出版的“频率控制年会”论文集比较集中地介绍了最近取得的有关时间频率的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