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 0 1年 ,全球共发射了 60个运载器 ,其中包括用于进行 X-4 3 A验证机飞行试验的改进型“飞马座”空射火箭。由于此次发射任务属于非常规有效载荷发射任务 ,因而进行航天发射市场数据统计时将不把它作为统计内容。已发射的 59个常规运载器共把 70多个不同种类的有效载荷送入了  相似文献   

2.
20 0 1年 ,美国共完成了 1 9次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和 6次航天飞机发射任务 ,其中包括国际海上发射服务公司使用天顶 -3 SL海上发射系统进行的 2次商业发射任务 ,2 5次发射获得了 92 %的发射成功率 ,发射数量和成功率均不如以前。1 999年 ,美国发射了 3 1个运载器 ,发射成功率达  相似文献   

3.
文青 《国际太空》2006,(10):28-31
发射地球静止轨道(GEO)商业卫星数量最多的一年是1996年,卫星数量达到了30颗.但1996年以后,GEO商业卫星发射数量连续3年下降.虽然2000年发射数量出现反弹,不过2001年又大幅下降,而2002年GEO 卫星数量有一定的增加.在2003-2005年,GEO卫星发射数量相对平稳,平均每年发射约16颗.表1列出了1996-2005年发射的GEO商业卫星数量统计.  相似文献   

4.
预测国际公司在其最近完成的《一次性运载火箭市场》预测报告中说,今后10年,全球运载火箭供应商共将生产636枚一次性运载火箭,价值480亿美元。所生产的火箭将既包括欧洲的“维加”等小型火箭,也包括美国的“渐进一次性运载器”等重型火箭。报告称,政府仍是运载工业的最主要用户,占2007年全球总发射次数的66%。这一趋势今后10年不会改变。商业发射收入自2005年起一直在稳步增长,其中欧洲在全球市场上所占份额最大。美国2007年商业发射收入估计为1.5亿美元,而欧洲约为8.4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空间扫描     
小夏 《国际太空》2003,(9):28-31
俄罗斯轰鸣号运载火箭将进行第3次商业发射 俄德欧洲火箭发射服务公司7月3日称,俄罗斯轰鸣号运载火箭将于2003年10月8日进行第3次商业发射。其发射任务是将质量为850kg的日本Servis-1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轰鸣号运载火箭的商业发射始于2002年3月17日,其第2次商业发射是在2003年6  相似文献   

6.
随着火箭运载能力的不断提高,"一箭多星"发射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各航天大国所采用.多星发射不仅对运载器的运载能力有所要求,而且由于运载包络的限制、卫星的分离以及卫星与运载接口等问题,因此对卫星构型也有所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12月31日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的成功发射,为2014年全球航天发射活动画上句号。2014年共进行航天器发射活动92次,发射航天器数量293个,发射次数和发射航天器数量都超过2013年,尤其在发射航天器数量方面,刷新了2013年创下的214个的历史最高记录。1 2014年发射航天器数据统计2014年,全球共完成92次发射任务,其中88次发射成功,2次部分失败,2次发射失败。全年发射航天器293个,入轨航天器262个(含发射部分失败的3个),因发射故障导致31个航天器损毁。  相似文献   

8.
2002年国外运载火箭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颖 《国际太空》2003,(6):16-22
□□2002年,世界各国一共发射了65个运载器,其中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60枚(包括韩国发射的第1枚亚轨道液体火箭),航天飞机5架次。这比2002年初人们预期的70次少了一些。实际结果不如人意,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型运载火箭首飞时间未按计划进行;第二,运载火箭发射失败使其他运载火箭发射计划受到影响;第三,用户要求推迟发射计划。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欧、日、俄开始研发新一代运载火箭,2001年以后,这些运载火箭开始陆续发射,而2002年和2003年是新型运载火箭投入使用数量最多的两年。2002年,美国的宇宙神-3B、宇宙神…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头两年,世界各国发射入轨的卫星是近10年来数量最少的。20世纪90年代每年的发射数量均为100多颗,而2001年只有64颗,2002年为74颗,2003年为65颗,这是由于商业卫星市场需求不旺的结果。商业卫星制造业务也因此大幅度削减。  相似文献   

10.
印度计划在2011年至少发射两颗大型通信卫星,以改变因"静地卫星运载器"火箭连续两次发射失败造成的转发器短缺局面。根据去年12月签署的协议,欧洲阿里安航天公司将分别在2011年和2012年发射印"静地  相似文献   

11.
简爱 《国际太空》2002,(6):8-10
1 美国1 .1 航天飞机□□美航宇局 ( NASA)将航天飞机作为第一代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目前仍在服役的航天飞机有哥伦比亚号、奋进号、阿特兰蒂斯号和发现号 4架。自从 1 981年航天飞机首次发射之后 ,美国的航天飞机已完成了 1 0 0余次发射任务。2 0 0 1年 ,航天飞机共执行了6次国际空间站发射任务。虽然航天飞机的发射价格昂贵 ,但它在国际空间站发射任务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为此 ,NASA在开展第二代可重复运载器计划时 ,还继续实施了航天飞机安全改进计划。 2 0 0 1年 7月 1 2日 ,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时 ,首次使用了2台改进的 BLOC…  相似文献   

12.
龚燃 《国际太空》2006,(5):20-21
□□2005年世界主要发射服务供应商签署了18份通信卫星的商业发射合同,只比2004年多了1份.根据在建卫星的数目,2006年很可能会有所增加.另外,据一些公司称,卫星商业发射价格在2002-2003年激烈竞争中触底之后开始攀升,2005年继续上涨.  相似文献   

13.
太空新航线     
《太空探索》2012,(11):18-21
印火箭发射两颗外国卫星9月9日,印度"极轨卫星运载器"(PSLV)CA型运载火箭在斯里哈里科塔岛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了法国阿斯特里姆服务公司的"斯波特"6商业遥感卫星和日本大阪工业大学的"大阪工大小型宇宙飞船搭载电火箭发动机项目"小卫星,同时还发射了印本国的"迷你冗余捷联惯导系统"试验装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称这是其第100次国产卫星和运载火箭任务,前100次任务包括63颗卫星和37枚火箭。PSLV火箭现已为国外用户发射了29颗卫星,而"斯波特"6是其中最大一颗。印总理辛格前往发射场观看了这次发射。  相似文献   

14.
正维珍银河公司同澳大利亚空天全球公司签署了涉及4次发射的一份合同,将采用"运载器一号"空射型火箭为空天全球公司拟建设的卫星星座部署卫星。每次发射将携带多颗卫星。合同具体条款未对外披露,但维珍银河此前曾表示"运载器一号"每次发射的费用不到1000万美元。这将是"运载器一号"执行的首批低倾角轨道发射任务,但并不清楚该火箭的波音  相似文献   

15.
为给工程技术人员更多的时间开展测试,韩已决定将其首次航天运载火箭发射推迟一个月,即推至7月底。韩科技部说,工程技术人员把发射台安全检查清单上的项目数量从99项增加到了348项,要求再给一个月时间。此前“韩国航天运载器”1的发射时间曾从2008年底推迟到了今年6月。这种两级火箭正在由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和俄罗斯赫鲁尼切夫国家科研生产航天中心联合建造。  相似文献   

16.
及时响应发射场是实现快速发射的重要基础设施,它将实现运载器的快速检测、快速星箭对接、快速加注等一系列低成本快速操作,同时加快发射计划的批准并采用快速发射流程,以满足及时响应发射的需要。2006年9月,在海军圣尼古拉斯岛进行了及时响应发射操作的初始演示并取得里程碑式进展。此次试验通过对现有发射设施及程序的创新利用,实现了以小时、日与星期为单位计算任务进度,与用月与年为单位相比有较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印度的第一枚加大推力卫星运载器(ASLV),由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的一次旋风毁坏了设在斯里哈里科塔的整个发射设施,估计一九八六年一月份之前不大可能进行发射,但科学工作者正为早日修复这些发射设施而日夜轮番工作。ASLV 是印度的第一枚应用型运载器。它首先将把一颗重一百五十公斤的改进型罗希尼卫星 SROSS-1送入轨道。该卫星的主要任务是监视运载器的工作性能,评定卫星自身的主要部件的在轨性能,并研究伽玛射线爆发机能。SROSS-2将进行遥感实验,载  相似文献   

18.
太空新航线     
《太空探索》2007,(9):16-19
航天员太空扔“垃圾”;海射火箭10月恢复发射;进步号飞抵国际空间站;印2009年进行可复用运载器亚轨试飞;印5年内将使发射次数翻番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了解世界最顶尖的商业卫星发射行业,笔者应国际发射系统(International Launch Systcm,ILS)的邀请,实地到访有地球太空港之称的卡纳维拉尔角(Cape Canaveral)参观一次Atlas V系列火箭的发射实况,国际发射系统是美国洛马(Lockheed Martin)和俄罗斯克鲁尼契夫太空中心(Khrunichev State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Space Center)的联营公司,现时雄踞商业卫星。Atlas V是洛马推出市场的最新中型运载火箭,这次是其在2002年投入商业市场后的第四次发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全球商业静地轨道通信卫星订购数量2011年出现了急剧下滑,从2010年的26颗减少到了17颗。对于全球商业发射业来说,2011年卫星制造订单下滑的影响很可能要到2014年才能切实感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