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我们的太阳系里有八颗行星,但只有两颗行星有"发现者"和"发现时间"的记载。天王星是威廉·赫歇尔爵士于1781年发现的,海王星是约翰·库奇·亚当斯于1846年发现的。  相似文献   

2.
正远离太阳的天体探测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将望远镜指向天空,他看到了木星的4颗卫星以及土星的光环。1781年3月13日,威廉·赫歇尔利用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1846年9月23日,伽勒根据勒维耶通过数学计算预测出的位置发现了海王星。1930年2月18日,汤博利  相似文献   

3.
1781年3月13日,英国一个爱好天文的钢琴手、43岁的威廉·赫歇耳无意间发现了一颗新行星——天王星。从此人们意识到,太阳系的范围实际上要比想象的大得多。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挨·加米里顿曾经在他的科幻小说中对天王星的卫星──天卫四做过这样的描述:“距离太阳近30亿千米远的天卫四是个奇异的世界,这颗没有光泽的、深红色的星球被不太厚的、充满了黑色烟雾的大气笼罩着。在它的表面上覆盖着一层熔岩海洋,一些炽热的岛屿漂浮在上面。天卫四内部强烈的放射现象为正在喷发的火山提供着充足的能量……”事实上,我们的宇宙探测器──无论是“先驱者”号、“旅行者”号还是“维京”号等等,都没有发现过哪颗行星具有如此强烈的放射现象。但是,这些探测器出色的工作,使我们对水星、金星、火星以及太阳系…  相似文献   

5.
威廉·赫歇尔(1738~1822)英国天文学家,恒星天文学的创始人。生于德国汉诺威。1757年迁居英国。1757年以后开始专心研究数学和天文学。1782年被任命为英王宫廷天文学顾问。1821年成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第一任会长,并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用自己设计制造的大型反射望远镜观测天象,发现天王星及其两颗卫星、土星的两颗卫星、太阳的空间运动。他发现太阳光中的红外辐射,编制成第一个双星和聚星表,出版星团和星云表,研究银河系结构。800年为了研制太阳观测用的单色滤光片,赫歇尔较光谱中各个色带的热作用,从而发现了红外线设备太阳光经过一个…  相似文献   

6.
环状星云     
环状星云M57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行星状星云,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天体。环状星云的发现环状星云是由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的。当时,赫歇尔还是英国皇家乐队的一名钢琴师,但他酷爱天文学,经常用望远镜观测星空。1779年夏季的一天晚上,当赫歇尔把望远镜对准天琴座的时候,在密密麻麻的恒星当中,发现了一个略带淡绿色、边缘较清晰的呈小圆面的天体。他模模糊糊地看出它应该是一个星云。但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星云呢?赫歇尔也不知道。由于他的望远镜分辨率太差了,他看不清楚星云的细节,只是看它的模样与大行星很相像,于是赫歇尔就把这类…  相似文献   

7.
美国天文学家斯坦迪什,根据“旅行者2”号探测器探测的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质量的新数值,重新探讨了天王星的轨道运动。1993年,他发表研究报告说,无需假设X行星存在,天王星运动的观测值和计算值已符合得很好。 关于天王星的运动,人们已讨论了两百多年,而对太阳系第十大行星的猜测,也有60多年历史了。 1781年天王星发现后,天文学家发现它的位置的观测值和计算值  相似文献   

8.
闻新  周一凡 《太空探索》2012,(10):60-61
谁发现了天王星? 在1781年以前,人们一直把天空中天王星这个亮点当作是一颗恒星,直到天文学家威廉.赫胥尔一系列观察才改变了人们的看法。最初,赫胥尔感觉“天王星在接近圆形的轨道上运动,不像是恒星,也不像是彗星,因为彗星是在很扁的椭圆轨道上移动,而且也没有发现它的彗发或彗尾,很像是一颗行星”。但他不敢肯定自己的感觉。后来他继续观察天王星的运动并推算出了它的轨道,最终确定它是一颗行星。两年后,也即1783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证实赫胥尔发现的是一颗行星。  相似文献   

9.
太空新航线     
欧洲下一代 红外空间望远镜更名 1800年12月12日,生于德国的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发现了红外线。200年后的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们在一次研讨会上,把欧洲下一代红外天文望远镜更名为“赫歇尔空间观测台”。该望远镜原名为“远红外与和亚毫米波望远镜(FIRST)”。会议期间,天文学家们还重新确定了“赫歇尔”望远镜的任务,包括了解宇宙中各星系和恒星最初是如何形成的;与它的前任——欧洲“红外空间望远镜”一样,继续在宇宙的空隙中找水;研究海王星轨道外的凯珀带彗星及小行星类天体,等等。目前人  相似文献   

10.
正伴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陨石不仅变得不再神秘,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揭开地球与太阳系演化历史中的种种谜团。科学家们从坠落地球的陨石中窥探太阳系、银河系的相关信息,甚至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形成了太空生物学等新兴学科。人类首次绘制银河系图形(1785年)1784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决心要数一数天上的星星究竟有多少颗,并且想了解在不同的地方,星星的数目究竟是怎样分布的。赫歇尔在他妹妹卡罗琳的协助下,经过不懈研究与努力,终于发现越靠近  相似文献   

11.
季明 《飞碟探索》2006,(11):47-48
根据2006年6月《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报道,2005年刚刚发现的天王星最外侧的光环是亮蓝色的,这使得它成为了我们太阳系中已知的第二条蓝色光环。两条蓝色光环都与一些小卫星联系在一起,这也许并非巧合。“土星最外侧的光环是蓝色的,土卫二刚好出现在光环最明亮的位置上。天王星则  相似文献   

12.
孕育     
《飞碟探索》2010,(12):28-28
触须星系是位于乌鸦座的一对交互作用星系。早在1785年就被威廉·赫歇尔发现.因为经由星系碰撞而产生的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两条长尾很像昆虫的触须而得名。  相似文献   

13.
其实太阳系的行星数目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很久以前,天文界只知道共有6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随着天文学理论和观察技术的发展,到了1781年人们发现了天王星,可是对该星轨道的计算结果,总是跟实际的观测有出入。这个疑惑引起了当时天文界的争论。一方认为,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有限,在太阳至天王星这样的距离上,也许要修正了;另一方则把这个问题归结为,有一大天体存在于天王星近旁,正是这个未知天体对它施加的引力,才出现了该星的轨道异常。以后又有两位年轻的天文学家,各自独立地做了理论计算。1846年,人们在他…  相似文献   

14.
与赫歇尔同时代,德国有一位英年早逝的传奇人物——约瑟夫·冯·夫琅和费(1787年~1826年),他在研制望远镜特别是分光镜方面也做出了永载史册的杰出贡献。对太阳光谱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光谱中的暗线叫做夫琅和费线,因为那是夫琅和费首先发现的。然而,夫琅和费研制望远镜的事迹,恐怕就未必人人皆知了  相似文献   

15.
至今,人类没有发射过专门的空间探测器去拜访天王星和海王星,只是美国旅行者-2探测器在1986年和1989年分别飞越天王星与海王星时进行了走马观花式的近距离顺路探测,以及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对它们进行了天文观测。  相似文献   

16.
与天王星发现于偶然相反,海王星是人们智慧的产物。它的发现使哥白尼的日心说真正成了科学理论,因此,海王星在科学史上所建立的功勋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7.
日月 《太空探索》2006,(6):50-51
1781年太阳系的第七颗大行星——天王星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发现者威廉·赫歇耳从此蜚声天下,从一个爱好天文学的乐师变成了精通乐理的天文学家。为了纪念200年前这一划时代的发现,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于1981年4月25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纪念赫歇耳音乐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未来木星系探测任务需求,初步设计了任务轨迹。以目前的发射能力,要实现木星的环绕探测必将利用行星借力,需设计借力轨迹。首先将脉冲变轨的轨迹设计问题转化为参数优化问题,在满足2029—2032年间发射并且飞行时间不超过7年的约束条件下,使用PSO算法对发射时刻、借力时刻、深空机动时刻、到达时刻等参数进行优化,使得探测器需提供的总速度增量最小。探测器进入木星系后,利用木卫3借力捕获至环木大椭圆轨道,又利用木卫4构造共振借力,最终捕获至木卫4的环绕轨道。在此基础上,还考虑了天王星飞越的拓展任务,天王星探测器在到达木星时与木星系探测器分离,利用木星借力可无消耗飞往天王星,并在2043年完成天王星的飞越探测任务。  相似文献   

19.
尹怀勤 《太空探索》2001,(12):44-47
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海王星是位居第八的行星。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海王星是个浅蓝色的圆球。这使人们联想到蔚蓝色的大海,故而西方人用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的名字来叫它,中文就译为海王星。 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以后,天文学家又发现其理论计算轨道与实  相似文献   

20.
美国在1977年8月和9月用大力神-人马座火箭发射了“旅行者2号”和“1号”两个探测器。原计划它们仅是探测木星和土星。“旅行者1号”于1980年11月探测土星后,在土星引力场作用下,它向“上”飞出了黄道平面。一时,美航宇局因其它任务,放弃了继续跟踪“旅行者2号”。幸运的是,仍有一些头脑清醒者发现,“旅行者2号”在土星引力场作用下,能飞向天王星和海王星,他们说服了航宇局人士,继续跟踪“旅行者2号”,并收集它发回的资料。今年1月24日,“旅行者2号”在距天王星81,500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