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家科委“星火”计划第85039项《模具CAD/CAM开发系统》是由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承担的。自1987年引进美国GE/Calma公司的CAD/CAM系统,年底到货安装,1988年1月30日正式移交我所以来,已投入运行10个多月。 在投入运行期间,我所先后进行了录音机机芯底板和抹音保险以及20时立式彩色电视机壳体前盖注塑模的设计、绘图、充模过程流动分析、冷却过程分析、数控加工编程和数控加工工作。这是国内首次将CAD/CAM技术全面应用于注塑摸设计和制造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CAD/CAM技术在车身主模型及模具研制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指出了主模型建模及模具CAD的技术关键,并且介绍了CAD/CAM技术在哈尔滨飞机公司厢式货车主模型研制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IGES是实现不同CAD/CAM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的文件标准,介绍了IGES的主要特点以及基于IGES的CAD/CAM平台后置处理器设计的基本过程。将一种CAD/CAM平台的模型数据通过IGES转换标准导入另一种CAD/CAM平台中,实现了模型数据的共享。  相似文献   

4.
模具CAD/CAM系统的结构和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具CAD/CAM系统使模具设计和制造成为完整的信息流通过程。本文以CAD系统为基础 ,针对切边冲孔模的结构设计特点 ,提出了一种以Pro/ENGINEER为开发平台的三维切边冲孔模CAD系统结构 ,并简要描述了模具CAD/CAM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和结构  相似文献   

5.
MBD模型作为制造过程中唯一依据逐步成为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并已应用到CAD/CAM中。但MBD技术尚未在CAPP中展开应用,导致MBD数据集在CAD/CAPP/CAM的集成设计制造过程中无法连续传递。针对航空数控加工需求,建立了基于图层的数控加工MBD工艺模型,提出了基于MBD的数控工艺设计流程,并设计开发了基于MBD的数控加工CAPP系统,实现了UG平台上集成设计制造的MBD应用。  相似文献   

6.
CAD/CAPP/CAM的集成是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提出了基于PDM平台的3C集成框架和模型,分析了基于PDM平台的CAD/CAPP/CAM集成实现过程、集成效果及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异地数字化设计/制造/管理集成的发展方向,对航空制造企业实现信息化和异地协同制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二维工艺设计应用模式无法直接利用上游设计发放的三维模型,在工艺设计阶段需要经历二维/三维的转换过程,这无疑加大了工艺人员工作量,并且无法为后期的数控加工以及工艺检验提供三维数模的支持。本文提出的MBD环境下的三维CAPP技术,可以直接利用零件MBD模型进行工艺规划,在工艺规划过程中建立的MBD工序模型,可以在CAM、CMM阶段直接利用,实现CAD/CAPP/CMM/CAM的集成,为更进一步的CIMS集成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应用CAD/CAM技术制造教8飞机座舱盖过程中,如何建立数模、协调网络和数控编程加工,以及整体骨架工艺特点与现场技术问题的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空学会工艺专业委员会与西安飞机工业公司、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和上海飞机制造厂联合,于1990年11月11日至14日在西飞公司召开了CAD/CAM技术交流会。来自21个单位的8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闭幕式上,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张彦仲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七五”期间厂、所、院校在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CAD/CAM技术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探索适合国情的CAD/CAM技术发展途径;研讨“八五”的工作重点。会议交流的论文绝大多数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应用。在CAD/CAM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取得了比较系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多孔层板涡轮叶片的激光加工工艺和CAD/CAM在展向叶片激光加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大型筒段构件自动铺带成型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立伟  张建宝  肖军  刘伟  齐俊伟 《航空学报》2009,30(12):2456-2461
在研究自动铺带成型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复合材料筒段构件自动铺带成型轨迹规划的设计方案。根据自动铺带成型系统的独有特点,提出专用于自动铺带成型系统的数控(NC)代码约定。在研究自动铺带成型CAD/CAM技术的基础上,开发针对大型筒段复合材料构件的专用CAD/CAM软件,并在自主开发的自动铺带成型设备上进行铺带成型实验验证。经实验验证,此自动铺带机专用CAD/CAM软件的开发相当成功,满足了大型复合材料筒段构件的实际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准静态横向弯曲试验对缠绕工艺下制备的CFRP/Al混合圆管进行抗弯性能和吸能特性研究,分析了混合圆管的破坏模式,基于不同纤维缠绕角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混合圆管三点弯曲试验结果,通过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了内层纤维缠绕角度对其横向抗弯与吸能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FRP-Al混合圆管横向载荷下的失效形式、损伤模式与纯铝管基本保持一致,但受纤维缠绕角度的影响失效形貌略有差异。纤维缠绕角度越小,CFRP-Al混合圆管的抗弯性能和吸能性越好,同时压溃效率(CFE)明显降低。基于验证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角度纤维缠绕内层对于表层纤维层的应力传递影响,小角度缠绕内层对于管件的轴向拉伸变形抑制增加了管件整体峰值载荷与吸能作用,大角度缠绕内层对于管件环向刚度的提升增加了整体压溃效率。依此分析可为合理设计CFRP-Al混合管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纤维缠绕的曲面架空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诸如壳体-喷嘴一体化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过渡段、环壳燃料箱等复杂型面的缠绕,应用曲面理论和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纤维缠绕的成型压力与曲面几何的关系,进而确定了一般曲面、负荷斯曲面、环壳以及过渡段缠绕过程的纤维架空条件与判据,为复杂型面的缠绕成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圆筒纤维缠绕变张力神经网络动态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超  史耀耀  何晓东  张军  张晓扬 《航空学报》2015,36(4):1339-1347
 缠绕张力作为纤维缠绕成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波动直接影响缠绕精度和制品的性能。针对缠绕张力的动态变化,且保证制品等环向残余应力,提出神经网络动态控制缠绕变张力方法。考虑芯模变形影响,基于各向异性缠绕层弹性变形及各向同性内衬厚壁筒理论,给出外压作用下缠绕层的径向应力及环向应力;在弹性范围内采用应力叠加原理建立剩余张力与缠绕张力之间的解析算法。基于制品环向残余应力叠加特点,采用给定输出层权值的神经网络算法,通过误差反向传播及放大方法,对等环向残余应力制品纤维缠绕过程中的缠绕变张力进行动态更新。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对纤维缠绕变张力起到动态优化作用,可以达到预期要求,且更符合实际缠绕过程。  相似文献   

15.
虚拟现实技术在CAD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到传统制造业中,虚拟设计/虚拟制造概念的出现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阐述了将三维鼠标、立体眼镜原理及数据手套与CAD/CAM技术相结合在具有开放源代码的CAD系统上,将CAD数据模型转换为虚拟场景,保存为VRML格式,实现场景编辑的可视化,可从任意角度观察产品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16.
国产CAD/CAM和PDM软件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飞机制造业数字化工程为主要背景,对当前形势下国产CAD CAM和PDM软件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认真的分析,进而在国产CAD CAM和PDM软件产品发展的组织模式、技术路线、市场策略、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CAPPFramework的智能化CAPP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结合航空CIMS工程中飞机结构件集成化CAD/CAPP/CAM项目的研究开发 ,在CAPPFramework系统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了面向对象工艺知识处理技术、综合智能化技术等 ,进行智能化CAPP的应用与开发 ,实现了飞机结构件数控工艺的自动化设计 ,实现了信息集成和工艺设计与管理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以CAD/CAM软件为依托,对飞机模型的传统做法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将以前的制作过程,整合成测绘、CAD造型、CAM加工的综合性项目,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自主创新,也能够更加紧密结合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