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NASA网站2018年10月3日报道,利用哈勃行星望远镜(HST)和Kepler任务的观测数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发现了首颗可能围绕系外行星运行的卫星的证据。相关研究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系外行星无法直接成像,仅能通过系外行星掠过母恒星时遮盖母恒星光线的方式(即凌星法)来发现其存在。利用这一方法,天文学家已经发现数千颗系外行星。系外卫星比系外行星更难探测,因为  相似文献   

2.
正Sciencealert网站2018年9月21日报道,NASA最新系外行星观测任务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已经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发现和研究新的系外行星。2018年4月18日TESS任务发射升空;7月25日TESS进行了首次测试观测并成功观测到一颗彗星;8月7日TESS开始首次正式科学观测;TESS正式运行2个月发现两颗候选系外行星。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时间2018年4月19日06:51,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一代系外行星探测任务"凌日系外行星观测卫星"(TESS)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搭载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猎鹰-9(Falcon-9)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将飞向地月共振轨道开展系外行星观测任务。TESS是继"开普勒"(Kep ler)之后,NASA第二个系外行星探测空间望远镜,主要目的是进行巡天观测,在2年的计划工作时间内,利用凌日法探测太阳系附近20万颗最明亮恒星附近的行星,即通过寻找行星经过恒星前方时恒星亮度的变化寻找可能存在的行星,将为2020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以及其他大型地面望远镜提供进一步详尽探测的系外  相似文献   

4.
NASA网站2021年9月25日报道,利用9月17日陆地卫星-9(Landsat 9)发射提供的搭车机会, NASA成功发射两颗分别名为极尖区等离子成像检测器(CuPID)和科罗拉多紫外凌星实验(CUTE)的立方体卫星,用于研究磁重联现象和系外行星.  相似文献   

5.
NASA网站2021年8月5日报道,利用系外行星凌星巡天卫星(TESS)的观测结果,研究发现发生振荡现象的红巨星遍布整个天空.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在恒星表面之下,热气体上升后逐渐冷却随后下沉并被再次加热,这种运动产生了反应压力变化声波.声波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了周期为数分钟的稳定振荡,导致恒星发生微小的亮度变化.例如,振荡引发的太阳亮度变化仅为百万分之几,而质量与太阳接近的巨型恒星的振荡则要慢得多,因此亮度变化程度是太阳的数百倍.  相似文献   

6.
<正>NASA于近日宣布选定由太空探索公司的"猎鹰"9-1.1型火箭来发射"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发射将在2017年8月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进行。发射工作共将花费约8700万美元。TESS的科学目标是在邻近太阳系的数十万颗明亮恒星周围  相似文献   

7.
太空新航线     
<正>美系外行星搜寻卫星获准转入研制美航宇局近日宣布,其"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项目已通过一项确认评审,可正式转入研制阶段。这颗卫星将用于在天上最明亮的恒星周围搜寻系外行星,2013年4月被选定为美国航宇局(NASA)"天体物理学探险者计划"下的一项任务,由轨道科学公司建造,定于2017年发射。星上的相机将找出行星在恒星前方  相似文献   

8.
叶楠 《太空探索》2023,(3):74-77
<正>系外行星发现方法21世纪前十年,视向速度法(亦称径向速度法)还是发现系外行星的主要方式。随着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升空,凌星法逐渐主宰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系外行星发现。如今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三个十年,又会出现哪些新的方法帮助我们寻找第二个地球呢?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过去已经被实践验证过的系外行星发现方法。  相似文献   

9.
2021年12月25日,备受关注的NASA旗舰级空间天文任务——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于美国东部时间当日早上07:20在法属圭亚那欧洲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踏上奔赴日地L2点的征程.作为NASA哈勃空间望远镜(HST)的继承者,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是人类迄今为止功能最强大的空间望远镜,旨在寻找早期宇宙中首批星系并探索银河系以及系外行星系统.  相似文献   

10.
<正>ESA网站2018年11月23日报道,ESA宇宙憧憬计划(Cosmic Vision)的第一项小型任务(S1)系外行星表征卫星(CHEOPS)将于2019年10月15日至11月14日期间择机发射。CHEOPS是首个专门用于对已知拥有行星的明亮恒星进行超高精度测光以寻找系外行星掩星的任务。CHEOPS主要科学目标是观察并测量拥有系外行星的明亮恒星体积密度,特别是拥有行星尺寸介  相似文献   

11.
正ESA网站2018年3月20日报道,选定系外行星大气遥感红外大规模巡天(ARIEL)作为其宇宙憧憬(Cosmic Vision)计划的第四个中级科学任务。ARIEL将聚焦于系外行星的性质,研究行星形成和生命出现的条件。ARIEL任务计划于2028年由ESA阿丽亚娜6型运载火箭发射,在距离地球150×104 km的第二拉格朗日点(L2)上运行,任务周期4年。  相似文献   

12.
航天简讯     
“深度撞击”和星尘号探测器将重返太空□□据美联社2007年7月4日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重新利用“深度撞击”和星尘号探测器,探索和观测太阳系内外的多颗彗星和行星。“深度撞击”的任务包括:收集太阳系以外行星的相关数据,以测定这些行星是否具有卫星和光环;作为观测站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航宇局的太阳系外行星搜寻利器——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正在履行一项新的使命。如果有一件事情是所有的太空冒险活动都必须面对的,那就是终有一天飞船会在太空深处失去控制。大量的科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情节,但对于美国航宇局(NASA)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来说,它却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2009年发射的"开普勒"被誉为是NASA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的旗舰任务。它的使命看上去很简单:如鹰一样地紧盯着位于天空中一片区域里的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4月28日,美国宇航局的又一颗科学探测卫星TESS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它探索未知世界的征程。TESS卫星的全称为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 ite),这个全称已经揭示了TESS卫星的功能和实现途径:通过凌日法寻找其他恒星周围的行星。进行巡天观测的行星普查员  相似文献   

15.
正人类已经发现多少系外行星?太阳系外行星(简称系外行星)泛指在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历史上天文学家一般相信在太阳系以外存在着其他行星,然而它们的普遍程度和性质则是一个谜,直至上世纪90年代,人类才首次确认系外行星的存在。目前,没有人知道银河系中有多少行星,但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里大约有百亿颗恒星,数千亿颗行星。因为系外行星比地球至少要大两倍,所以发现系外行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正>3.3木卫二木星系统任务(EJSM)□□木卫二木星系统任务是美国和欧洲航天局(ESA)联合探测外行星的计划之一,该计划的探测对象涉及木星和4颗卫星木卫二(Europa)、木卫三(Ganymede)、木卫一(Io)和木卫四(Callisto)。该计划包括2个探测器:一个是"木星木卫二轨道器"(JEO);另一个是"木星木卫三轨道器"(JGO)。前者主要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负责,而后者主要由欧洲航天局负责。  相似文献   

17.
2009年美国东部时间3月6日22:50,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个专门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的空间望远镜—-“开普勒”(Kepler),从而揭开人类探索地外生命的新篇章。人类为什么要探测太阳系外行星?怎样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开普勒”具有哪些技术特征?下面就这些问题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8.
田丰  胡雄  吴季 《空间科学学报》2016,36(6):815-827
探测系外行星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生命和可供地球生命生存的行星是否普遍存在这一基本科学问题.近20年来已有超过3000颗系外行星被发现,还有几千颗候选系外行星有待确认,其中疑似宜居系外行星的数量近20颗.未来十年疑似宜居系外行星的数目将大为增加.尽管目前对宜居系外行星大气观测的能力和科学结果还很有限,但可以预期未来20年对这一类行星大气的观测将成为行星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根据当前系外行星大气科学发展的状态和主要科学问题,在对中国未来系外行星科学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比较可行的建议,即在近1~2年内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外行星大气普查和系外行星高层大气观测的可行性论证和预研,并在5~10年内择一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10月30日,美国宇航局(以下简称NASA)宣布,预计工作寿命为3.5年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因燃料耗尽,在超期服役直至工作了9年7个月零23天后,彻底退役,停止了所有在轨科学探索活动。从此,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在发现了2662颗系外行星之后,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无尽的好奇心,温和地走入了那个良夜。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2月5日,NASA称其“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已证实了首颗太阳系外宜居区内的行星。法国天文学家今年早些时候证实发现了首颗满足支持生命的关键要求的岩质系外行星。但“开普勒”望远镜2009年首次观测到的开普勒22b是得到NASA证实的首颗这类行星。所谓得到证实,是指天文学家已3次看到该行星从其母行星前方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