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编的话     
<正>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将于2019年10月25—28日在厦门举办。此次大会主题为"发展空间科学,建设航天强国",旨在搭建研讨空间科学前沿技术与发展态势、普及空间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平台,助推我国航天强国目标早日实现。分会场主题包括:磁层-电离层耦合关键科学问题,任务总体设计、仿真与分析技术,平台、测控、运控、数据处理等公共技术,地外天  相似文献   

2.
《太空探索》2006,(9):46-47
第36届COSPAR大会于2006年7月16~22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及北京理工大学召开。这是COSPAR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COSPAR全称为CommitteeonSpaceResearch,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简称国科联)下属的一级国际学术组织,它主办的大会是国际上在空间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国际学术会议,与IAF(国际宇航联)大会、世界数学家大会等齐名,每两年举办一次。历届COSPAR大会的主题都是“探讨空间科学与技术各领域的最新发展,交流空间科学与技术的最新成果,为空间科学与技术的国际间合作提供帮助。”7月17日晚18时在北展剧场举办了隆重…  相似文献   

3.
正当我们满怀着无限憧憬迈入 2 1世纪之际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也迎来了创刊 2 0周年的纪念日。《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技术性期刊 ,它是在聂荣臻元帅的亲切关怀下 ,于 1981年 6月创刊的 ,聂帅还为期刊亲笔题名。2 0载的磨砺 ,作为反映中国空间技术进步的重要窗口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在国内外享有较好的知名度 ,已成为中国航天界具有相当影响的重要学术、技术性期刊。历年来 ,本刊曾多次获得航天系统、国防系统、北京市、全国优秀期刊奖。回顾本刊自 1981年创刊以来 2 0年的历程 ,我们前进的每一步无…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是我国从事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国家推动空间科学与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始终坚持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促进空间科学与技术繁荣发展的宗旨,在推动学科建设,服务国家科技决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主编的话     
吴季 《空间科学学报》2021,41(1):F0002-F0002
日月不居,春秋代序。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学报编委会和编辑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保质保量完成了全年出版工作。告别2020年,我们迎来了崭新的2021年。继2020年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之后,2021年《空间科学学报》也迎来了四十华诞。学会成立四十年以来,一直以促进空间科学与技术普及发展、助力空间科学与技术人才成长为己任,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第16卷(1996年)总目次《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第16卷(1996年)总目次...  相似文献   

7.
<正>在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空间科学学报》作为我国唯一全面反映空间科学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适应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新形势,经过第八届编委会的一致同意,于2017年第4期开始改版。新版在保留原研究性论文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间科学前沿动态、战略分析、政策研讨、人物专访、重点实验室及机构介  相似文献   

8.
<正>在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空间科学学报》作为我国唯一全面反映空间科学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适应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新形势,经过第八届编委会的一致同意,于2017年第4期开始改版。新版在保留原研究性论文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间科学前沿动态、战略分析、政策研讨、人物专访、重点实验室及机构介绍等栏目,拟在研究论文栏目中优先报道与我国科学卫星计划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性论文仍然是学报最重要的部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本刊创刊十周年,空间科学学报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这一时刻,我们感到欣慰,更深深地感到肩负担子的份量。 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主办下,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关怀、爱护和支持,也由于学报编辑部同仁的积极努力,在这过去的十年中,本刊在促进空间科学领域的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加强国内外科学家的相互了解和合  相似文献   

10.
<正>10月26日,首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在厦门召开。它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唯一的将本领域各分支学科组织到一起进行集中交流的全国性学术大会。此次会议以"发展空间科学,建设航天强国"为主题,围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空间科学卫星工程的热点前沿、未来规划、最新成果开展交流,并通过学术论文交流架起空间科学各分支学科之间、技术与产业之间、应用与服务之间的桥梁,促进各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11.
韩淋 《空间科学学报》2019,39(5):570-570
<正>2019年6月11日,美国众议院科学、空间与技术委员会空间与航空小组委员会召开"发现空间前沿:探讨NASA科学任务"听证会,听取了关于美国国家科学院系列空间科学十年调查报告的情况。美国国家科学院约每十年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十年调查,针对NASA的空间科学计划,形成天体物理学、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与应用、太阳和空  相似文献   

12.
<正>在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空间科学学报》作为我国唯一全面反映空间科学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适应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新形势,经过第八届编委会的一致同意,将从这一期开始改版。新版在保留原研究性论文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间科学前沿动态、战略分析、政策研讨、人物专访、重点实验室及机构介绍等栏目,拟在研究论文栏目中优先报道  相似文献   

13.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技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本刊是我国空间科学技术人员的一个学术园地。它广泛地报道我国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技术成就、学术见解和经验总结,也报道有关我国空间技...  相似文献   

14.
正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The 2nd China Space Science Assembly2021年10月26-28日北京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将于2021年10月26-28日在北京举办。大会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承办。大会期间将举行包括特邀报告、空间科学高峰论坛、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技奖"颁奖仪式、分会场报告和航天新技术新成果展览、空间科学科普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大会将开设多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并设立墙报交流专区,现面向全国征集大会论文。经大会录用的论文,将择优在《空间科学学报》《光学精密工程》《红外与毫米波学报》《航天返回与遥感》《无机材料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Big Earth Data》《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等学术期刊发表。征文截至日期:2021年7月31日。  相似文献   

15.
自1981年6月出版创刊号以来,《中国空间科学技术》至2011年6月已建刊30周年,出版了184期。
在伴随并见证着中国空间事业的高速成长与发展的同时,这30年中,《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荣获多次中国航天系统、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奖励;2000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和“双百期刊”;2008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还被收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并被列入航空航天类统计引文源;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源期刊”;入编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被美国“剑桥科技文摘”(CSA)收录,并成为核心源期刊;2010年成为EI检索数据库正式收录期刊。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所取得的这些进步,是主管、主办单位各级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期刊编委、审稿专家无私培植的结果,是广大作者奉献智慧财富的结果,是众多读者关心爱护的结果。在此《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编辑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今后《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将始终本着“交流空间技术科研成果,探讨前沿技术,活跃学术研究,促进人才成长,服务空间事业”的宗旨,努力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技术刊物。编辑部将始终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发扬学术民主,积极开展学术研讨,使《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成为中国空间科技人员发表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前沿技术的重要园地;成为宣传和展示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沟通航天工程技术领域科研人员的“桥梁”和“纽带”,为促进中国空间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主编的话     
<正>伴随着新年的钟声,《空间科学学报》已悄然走过38载,并以新的精神面貌来到大家面前。在广大作者、读者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全体编委、审稿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术水平、编校质量正在稳步提升。值此新年来临之际,谨向各位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新年的祝福!2018年6月为了提升学报稿源的质量,发挥中国空间科学各学科领域骨干研究学者的  相似文献   

17.
1引言 空间科学是以航天器为主要工作平台,研究发生在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乃至整个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空间科学探索人类未知的世界,探寻从宏观的天体到极端条件下原子与分子的基本规律,揭示客观世界的物质规律,是当今世界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沿。半个世纪以来,空间科学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认知领域,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 满足空间科学应用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多进制数字调制方式以及实现调制体制灵活性的要求,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间应用的高速调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 该方案采用了基于FPGA和DAC的通信调制技术, 可在硬件设计不变的情况下, 实现QPSK, 8 PSK和16 QAM等多种调制方式下的高速数据传输. 分析了高速调制在硬件实现上的技术难点, 解决了高频率高精度同步时钟生成、高速数据转换、宽带调制等技术问题. 实测表明, 在载频为2 GHz时, 该调制系统在8PSK调制下速率可达750 Mbit/s, 且调制信号的矢量幅度误差(EVM)仅为3.3 %.   相似文献   

19.
2015年12月17日,举世瞩目的“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顺利升空了。这是我国第一颗天文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探测卫星。其研究成果将可能带来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促进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16年,我国还将发射3颗科学卫星。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呢?我国空间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如何?这些都是公众所关心的。为此,《国际太空》杂志记者采访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科学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研究员。  相似文献   

20.
NASA数据库收录《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的文章NASA数据库收录《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