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根据近年来在温度计量方面所取得进展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对1968年国际实用温标进行修订。论述了该温标在0℃以下的不足以及有可能改进的建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关于68年国际实用温标向13.81K 以下的延伸方法。从该温区与其它温区可以得出结论,新温标将采纳可选择的定义,以便使实用性和精确性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众所周知,国际实用温标IPTS-68存在的两个问题是它的下端只到13.81K和它与热力学温度的偏离较大。虽然后来又公布了0.5K~30K温度范围的国际临时温标EPT-76,但也感到存在不少问题,有修改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一、第18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7:制定一个新的国际温标第18届国际计量大会考虑到—一从技术与经济观点看,温度测量在世界范围的统一性和长期稳定性对科学、商业和工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按实用温标测得温度值必须与国际单位制中相应的热力学温度值尽可能地接近; ——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注意到,实践表明,G8国际实用温标的温度值与相应的热力学温标的温度值之间存在偏差,并已指示国际计量委员会制订一个新的,实质上更为精确的温标; ——可以指望到1989年提出一个新温标,  相似文献   

4.
前言根据1968年国际实用温标(1975年修订版),在13.18—273.15K之间检定铂电阻温度计,是在若干个定义固定点上对铂电  相似文献   

5.
At-1型全自动测温电桥金俊成,王吉新,魏以嘉1引言1990年国际温标规定温度在13K~961℃范围内的标准内插仪器为铂电阻温度计。铂电阻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是基于铂电阻丝的阻值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为此,准确测量铂电阻温度计的阻值是贯彻90国际温标传递...  相似文献   

6.
At-1型全自动测温电桥金俊成,王吉新,魏以嘉1引言1990年国际温标规定温度在13K~961℃范围内的标准内插仪器为铂电阻温度计。铂电阻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是基于铂电阻丝的阻值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为此,准确测量铂电阻温度计的阻值是贯彻90国际温标传递...  相似文献   

7.
基于保偏光纤中偏振模式干涉理论,提出了一种反射型保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并推导出传感方程,理论分析表明这种温度传感器精度高,可通过改变保偏光纤传感头长度的方法方便地调整测量范围.针对大型电力变压器绕组线圈的温度监测需要,利用特制的耐高温保偏光纤,在传感头和封装形式上进行了特殊设计,研制出实用的光纤温度传感器,其传感头满足了热油和高电压绝缘的要求.利用这种传感器进行了实际测试研究,基于模型线性化技术,在常温~180℃的温度范围内实现了线性输出.在冰水混合形成的绝对0℃环境下的稳定性测试表明其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均优于0.15℃.   相似文献   

8.
据国际通信卫星组织透露,国际通信卫星将向用户提供新的商用业务,这些业务允许用户使用国际通信卫星来建立其自己的数字式多用途通信网络。新业务使用的频率是K波段和C波段。提供新业务将要求对国际通信卫星-5A和-6行进适当的修改,以便在114/1和2/14GMHz的频率范围内提供波束覆盖。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些新的地面站——  相似文献   

9.
在微幅简谐振荡的假设下,对计算平面内非定常N-S方程进行了线比,并在MacCormark于1980年提出的半隐格式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适用于求解计算平面内线化N-S方程的差分格式.用该差分格式求解计算平面内的线化N-S方程时,可以避免求解五对角方程;且时间步长可以取得较大,计算效率高.  相似文献   

10.
<正>航天器在太空环境中运行会遇到高温和低温两种环境。因为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热源,而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无法进行传导与对流散热,所以在太阳直接照射到航天器时,如果不加防护,其温度可达100℃以上;但当航天器进入地球或地外星球阴影区时,温度又会低于-100℃以下。显而易见,航天器内的各种仪器设备不可能在如此大的温差环境中正常工作。另外,所绕星球的太阳光反射和红外低温辐射也会影响航天器温度;航天器内的仪器设备工作时还要向外散发热量。为此,航天器要有热控制(或叫温度控制)分系统,把航天器内温度控制在仪器设备可以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为向“国际无线龟科学联盟”(URSI)提供我国在电磁计量领域内的新进展、新成果的文字素材,中国委员会电磁计量专业组决定每年年底到次年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这方面内容素材的征集工作,以编辑“电磁计量科学技术进展汇编”(中、英文对照,每年刊印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目前复现金凝点以上国际实用温标和亮温量值传递比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由于基准钨带灯是非黑体,其亮温是波长的函数,即钨带灯的同一温度点在不同波长上有不同的亮温量值。因此,对于波长函数不同的高温计,亮温量值不宜直接进行传递和比对。建议在钨带灯真温基础上通过高温计的波长函数传递亮温量值,并计算其亮温波长。亮温波长不同于有效波长,亮温波长是建立在钨带灯真温与亮温的关系上,只与钨的光谱发射率有关。在进行温度量值的比对时,由于亮温波长不同,不宜直接进行亮温量值的比对,建议换为真温后比对。  相似文献   

13.
近距离空间交会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首先研究两个飞行器在近距离相对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包括简易(线性化)和精确模型;其次推导出一个工程实用在轨道平面内保持点轨迹椭圆方程;最后讨论保持点的动力学特性和轨道摄动对保持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常用有效发射率表征多层的隔热性能,其经验值范围为0.02~0.04,经验值仅与多层单元数有关,不随温度变化。有效发射率经验值的适用条件是多层的热面温度约-10℃~50℃,多层的冷面不照太阳。使用条件偏离得越多,有效发射率的经验值导致的计算偏差就越大。针对该问题,提出采用辐射项加导热项的混合传热模型,取代传统的纯辐射模型,并给出了方程中导热项系数和辐射项系数的计算方法。以国产10单元多层为例,给出了方程系数的详细计算过程,该系数已用于工程实际。用多种工况验证了该方程的准确性,并阐述了纯辐射模型导致较大偏差的问题根源。采用混合传热模型使高温/低温区的计算偏差从20℃降低至5℃。混合传热模型比纯辐射模型更适于描述多层的传热过程。最后,研究了选取多层隔热性能热平衡试验工况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力科公司近期发布WaveRunner6 0 0 0新系列数字示波器 ,共提供 5款型号 ,带宽从 350MHz至 2GHz。在350MHz至 2GHz数字示波器段 ,该系列示波器具有先进的信号捕获技术和容易使用的用户界面 ,它为台式数字示波器的性能提供了一个新的行业标准 ,供设计 /测试工程师用于开发及找出电路中的问题。WaveRunner6 0 0 0系列示波器在其覆盖的带宽段内具有领先的性能 /价格比。除WaveRunner6 0 30外( 2 5GS/s) ,每款WaveRunner6 0 0 0系列示波器都具有每通道 5GS/s实时采样ADC ,该ADC双通道工作时可叠加至 10GS/S采样率 (针对 1GHz的Wave…  相似文献   

16.
在微幅简谐振荡的假设下,对计算平面内非定常N-S方程进行了线化,并在MacCormark于1980年提出的半隐格式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适用于求解计算平面内线化N-S方程的差分格式,用该差分格式求解计算平面内的线化N-S方程时,可以避免求解五对角方程,且时间步长可以取得较大,计算效率高。  相似文献   

17.
《太空探索》2013,(5):17
国际宇航联合会(IAF)每年三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春季会议。2013年春季会议于3月17日至20日召开。春季会议期间,执行局作为领导机构对IAF的管理、发展、财务等问题进行研究,对过去一年工作进行总结,对新一年工作做出安排;技术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研究委员会发展及在当年IAC大会期间举办的相关活动等问题;国际程序委员会讨论及确定当年IAC大会议程。以IAF副主席、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防部即将研制新的预警卫星。它将装有镶嵌焦面红外探测器,以探测弹道导弹的发射。预计一九九一年一月发射新预警样星,一九九三年投入实用。在一九八四至一九八八年研制新型预警卫星费用预算为二  相似文献   

19.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双自由度二元机翼,利用准定常气动力建立了非线性气动弹性方程,并以状态空间形式描述.双控制面非线性气动弹性系统中前后缘控制量相互耦合,不能直接应用反演自适应控制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定义了两个等效控制器.考虑俯仰方向立方非线性参数未知,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了反演自适应控制律.通过Runge-Kutta数值方法对气动弹性方程进行求解,验证了控制律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使开环不稳定的气动弹性系统稳定至零点,双控制面的作用提高了颤振临界速度.考虑到实际控制面的偏转限制,研究了单控制面失效问题,结果显示单后缘控制面比单前缘控制面对系统控制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与 K 型热电偶合金的热电势稳定性数据的对比,证明 N 型热电偶合金在1000℃以上的长期热电势稳定性、在250~650℃的短期热电势稳定性及在25~225℃的抗微扰性均明显优于 K 型热电偶合金。在700℃附近,N 型热电偶合金发生一定的热电滞后,其热电偶的塞贝克系数的净变化值约为1.5%。通过与铠装 K型热电偶及其外管合金铠装的 N 型热电偶的对比,证明 Nicrosil 铠装 N 型热电偶系统具有良好的热电势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