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小春 《航天员》2009,(3):60-61
2008年2月14日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与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进行了天地通话,当时默克尔曾特别关注空间站唯一的女性航天员佩吉·惠特森,并且笑着问她:“现在就老实地说说吧,和一群男人生活在一起,感觉如何?”2009年3月24日,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与国际空间站上的10名航天员也进行了一次视频对话。对话聊的多是生活,也非常有趣,这里不妨与大家共飨。还有,这一次国际空间站上也有一位女性航天员桑德拉·马格努斯,我们不妨也看看,奥巴马所特别关注于她的,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刘苗 《航天员》2012,(3):54-55
近日,第28/29长期考察组成员日本航天员古川聪(Satoshi Furukawa),用图片向公众展示了自己曾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创造发明”——“乐高空间站”,这个空间站模型是古川聪模仿国际空间站的构建,用一块块乐高积木拼合而成的。国际空间站是由16个国家参与研制,花费13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大型国际太空项目,而古川聪仅仅在两个小时内。就用积木建造了一座“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3.
美国航天员香农·沃克、道格拉斯·惠洛克和特蕾西·考德威尔·戴森目前在国际空间站已经生活了好几个月,其中特蕾西在国际空间站时间最长,已近6个月,并即将结束她的太空之旅。当此之际,3位美国航天员向地上的人们介绍了他们在远离350千米地面的高空生活的美好与不便。  相似文献   

4.
回谷 《航天》2010,(9):56-59
现在,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器之间的空间交会对接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为了建造国际空间站,1994~1998年,美国航天飞机曾9次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飞行,送美国航天员到“和平”号上工作,以取得航天飞机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经验以及美国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长期生活和工作能力,降低建造国际空间站的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5.
庞统 《航天》2009,(11):20-24
日本时间9月18日凌晨,日本首艘无人航天货运飞船——空间站转运飞行器1号(HTV1)到达国际空间站附近约10米处。国际空间站内的航天员操作机械臂,成功完成了HTV1与空间站的对接。  相似文献   

6.
辛田 《航天员》2014,(2):22-24
态度明确的俄、日、加 俄罗斯和美国是国际空间站项目两大主导国,负责建造国际空间站基础设施,在获悉这一消息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主管阿列克谢·克拉斯诺夫立即公开表示,国际空间站能够安全运行至2028年,在这之前完全没有必要退役。他同时透露,俄罗斯正在制定2015-2026年航天计划,制定过程中将考虑把再次延寿的国际空间站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7.
R2有腿了     
《航天》2014,(5):F0002-F0002
4月12日,美国太空探索公司“龙”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为2011年2月248到达国际空间站服役的Robonaut2机器人(以下简称R2)带来了一双可攀爬的双腿,这将提升R2在国际空间站工作中的灵活性。有了这双腿,R2将可以在舱内或舱外执行常规及重复性任务。  相似文献   

8.
庞之浩 《航天员》2011,(5):59-62
国际空间站的建造是由美国牵头的,其投入占国际空间站总成本的70%,所以称得上该工程的“龙头老大”。美国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了实验舱、节点舱、气闸舱等各1个,以及7段桁架结构、4对太阳能电池阵,还用航天飞机完成了许多舱段的运输任务和航天员出舱组装空间站部件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浩淼的太空装点着无数人的梦,当航天员在太空遨游或漫步时,我们不禁去想象生活在太空是怎样一番情景,又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国际空间站第33期长期考察组指令长萨尼塔威廉姆斯(suniWilliams)值守国际空间站期间,与我们分享了一次“受挫”的太空出舱活动全过程。尽管数天后她和同事再次进行出舱活动时顺利完成了未完的任务,但那次出舱活动的失败以及为再次出舱的准备过程都更直观、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航天员生活在太空中别样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0.
《航天器工程》2009,(5):100-100
据新华网2009年8月1日报道,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7月31日平安降落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结束了为期16天的“国际空间站”建设之旅。奋进号7月15日升空,17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28日与其分离。对接期间,空间站上的人员数量达到史无前例的13人,宇航员们合作完成了日本希望号实验舱的最后一个组件——外部实验平台的安装工作,并为空间站更换了电池。  相似文献   

11.
《航天员》2010,(1):15-15
NASA不久将为互联网用户提供通过动态视频实况观察国际空间站实验舱的服务,地球上的人们通过视频可以观察到国际空间站内航天员的太空工作情况。据悉,这项服务从2月1日起开始,在国际空间站全部乘员值班时段使用。  相似文献   

12.
欧空局女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将于2014年12月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她的首次太空值守任务。自2009年5月正式成为欧空局的一名航天员以来,克里斯托弗雷蒂一直在世界各航天机构进行培训和训练。我刊曾在2012年第五期刊登了她于2012年初在俄罗斯进行野外生存训练时写的一篇博文,时隔一年半,我们再次通过她写的一篇有关空间站消防演习的博文,进一步了解这位即将飞天的女航天员的近期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石英 《中国航天》1996,(3):31-34
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计划的进展按照美国航宇局空间站计划主任特拉夫顿的话说,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计划现在已不再是纸上谈兵了,空间站组件开始发射的日期已越来越近。事实也的确如此。该空间站的各系统现正在紧锣密鼓地抓紧研制。欧空局去年10月的部长级会议作出的参与该计...  相似文献   

14.
子力 《中国航天》1998,(5):26-26
俄十年内需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上投资62亿美元据俄罗斯航天局局长科普捷夫最近称,俄今后10年花在国际空间站俄罗斯部分的建设与维护上的费用将达62亿美元,其中建设工作将花去30亿美元,其余将用于维护工作。尽管俄近期在首批国际空间站组件的资金筹集上遇到了一些...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天》1997,(8):21-21,23
美国公布新的国际空间站组装进度安排美国航宇局最近公布了新的国际空间站组装进度安排。按照这一安排,国际空间站的组装共需45次发射,该站将在1999年1月开始具备永久载人能力,2003年建成。这一竣工时间比1984年里根总统提出这项计划时所瞄准的建成时间...  相似文献   

16.
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是空间站上的主要系统之一。人在空间站能停留多长时间,空间站能容纲多少航天员在上面生活与工作,主要取决于该系统的性能,本文重点介绍国际空间站和“和平”号空间站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同时对两者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爽 《航天》2012,(6):33-35
许多人对国际空间站的科技成就如数家珍,但或许并没有意识到,空间站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科技层面。面对茫茫宇宙,空间站显得渺小而孤单,使命感与人类之间最质朴的情感战胜了其他杂念。不分种族、国家,空间站的每一成员都是兄弟姐妹,人们在这里体验着友谊与真诚。  相似文献   

18.
《航天》2011,(1):40-41
2000年10月31日,俄罗斯的克里卡廖夫、吉德津科和美国人谢泼德三位航天员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基地升空,两天后抵达国际空间站。在他们乘坐的联盟号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后,舱口打开,他们踏人了空间站。从那一刻开始,空间站上就一直有人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9.
五年前,“联盟”宇宙号“TM-31”宇宙飞船发射入轨。“联盟”号飞船在此之前已经发射过30次,都是前往“和平”号空间站的。此次飞行是航天飞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搭载了第一期长期考察团乘组到达国际空间站并在两天后完成与航天器的对接。航天员Bill Shephard、Yuri gidzenko和Sergei Krikalev通过“联盟”号飞船和国际空间站之间的舱门进入空间站,在太空中建立了长期有人居住的国际前哨。  相似文献   

20.
晨曦 《航天员》2011,(4):65-66
2010年12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太空机器人大赛在国际空间站内拉开帷幕。来自美国多所高中的10支参赛队伍,控制着它们的“零重力机器人”在国际空间站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争霸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