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编自苏珊·柯林斯同名小说的电影《饥饿游戏》将时空背景构架于未来世界,情节上类似于史诗神话,叙事主题则折射了社会现实。影片没有以血腥刺激场面为噱头,而是巧妙地利用叙事角度来控制观众在视听上的意向性,表达了丰富的内涵隐喻,引起观众的共鸣及对社会发展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悲剧小说与古希腊悲剧有着较深的渊源,其作品中总能在许多方面体现其影响。《德伯家的苔丝》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从悲剧角色及悲剧冲突这两个方面着重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哈代的悲剧小说对古希腊悲剧意识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在其"一见钟情(诗赋传情)"、"小人拨乱"、"及第团圆"的结构模式中,形成了看似"千部一套"的思维定势,但在这种模式化的内蕴中,却产生在小说情节、叙事形式上的变幻,使得这一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犹如暗香疏影般显示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4.
英国当代著名奇幻小说家特里·普拉切特和尼尔·盖曼合著的小说《好兆头》戏仿《圣经》,围绕世界末日的降临与逆转展开叙事,最终以人类的胜利结局。小说以怪诞的幻想、幽默的语言和滑稽的情节形成独树一帜的黑色幽默风格,揭示了世界的混乱、荒诞、无意义,解构了基督教神学中善与恶、崇高与渺小等二元对立观念,展现了对宗教权威的祛魅以及对人文主义的高扬。  相似文献   

5.
《绿野仙踪》的思想倾向呈现出复杂性,表层上体现出崇尚道教人生情怀的倾向,而文本深层价值取向与作者创作动机,及小说客观意义、一般接受群体的阅读印象,却主要是儒家的社会人生理想与人生情怀之表达.小说在描写动机表达与作品客观效果上具有独特性,只有用作者的儒家情怀及其张扬这一情怀的动机才可以得到较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先锋小说在借鉴和融合西方小说理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努力进行着文本创作改革实验,其另辟蹊径的叙述策略,令人惊叹的叙事魅力,使得余华在80年代的先锋浪潮中一举成名。从人物的"符号化"、情节设置的暴力荒诞化、时间的重组和变形三个方面来分析余华先锋时期对解构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所做的努力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通过《二荷花史》与清初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在情节安排、人物设置方面的对比,指出他们彼此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时代特征与文本性质差异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继承与变化,指出正是受众的市民性让此书显示出了鲜明的个体特色。  相似文献   

8.
语气是汉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作者主观意旨的重要内容,同时还体现一定的言语功能。新闻评论标题的语气不仅体现在其句式选择上,还体现在对语气隐喻的偏好上。研究在新闻评论和新闻消息言语体裁,句式选择上会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和取向,最终评论标题的语气表达功能和语义表达内容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隐喻无论在文体学还是西方文艺理论里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然而,大多数人们研究隐喻还是停留在简单的修辞手法上,他们只是解决了隐喻的概念、隐喻的特点以及与其他修辞手法的异同,把隐喻当作一种静态的修辞手法对待,因此没有看到隐喻构建背后的认知策略,从而没有很好地把握隐喻的本质。本文把隐喻看作是动态的构建过程,从认知策略的视角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鲁迅杂文中的隐喻从语义上构建起作者对现实二元对立的认知思维模式,通过它传递情感,启发民众,表达作者对现实的理解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是杂文作者诠释和构建主客观世界、与客体对话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