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时代的人类肩负着不同的历史责任,科学也不能例外。当代科学需要承担起推动时空科学进入革命性历程的重任,并从中陆续提供揭示UFO所有秘密的线索。无论成功与失败,探索精神与奉献精神始终是科学大厦的坚强支柱,为科学默默献身的人永远值得尊敬。爱因斯坦的方法论,也是后人在科学研究中少兜圈子的不可或缺的法器。  相似文献   

2.
陈丹 《太空探索》2005,(3):43-45
人类理解科学需要艺术,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科学与艺术的整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新的世纪,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传统角色,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设计的传统意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太空探索》2004,(4):36-37
科学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姊妹,她们互为影响、互为融合、互为促进。构成了人类文明殿堂的基石,科学美术则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理性的光芒     
理性铸造了人类迈入科学时代的道路。自近代科学起源至今,人类在5个世纪的科学道路上经历了文艺复兴时代、工业革命时代、蒸汽机时代,至20世纪末又迈入了信息时代,这一切辉煌的文明成果均源于一个共同的始祖———科学的理性,正是科学与理性的结合才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明。从近代科学的起源说起1932年,在居里夫人逝世一周年的纪念会上,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悼词中说了这样一段话:“理性的那个永远完成不了的任务,比起人类的愚蠢与激情来说的确是很微弱的,但是理性的产品(这是指科学、艺术、哲学)要比喧闹纷扰来得经久,它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规划中国首次木星系科学探测任务,对国外历次木星系探测任务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包括7次飞越探测、2次环绕探测(伽利略号和朱诺号),归纳总结了木星系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载荷配置及其探测成果情况,分析得到了木星系科学探测任务特点和启示。最后,在上述分析和待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木星系科学探测任务的初步设想与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6.
对于人造生命的技术突破,科学界反应不一。许多科学家积极评价这一成果,认为这一技术不仅对于生命和人类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亦会极大推动合成化学、医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社会科学、空间科学等整个科学的发展,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图说黑洞     
陈丹 《太空探索》2007,(1):62-64,F0003
黑洞是科学新闻中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哈勃空间望远镜,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和XXM-牛顿空间望远镜等空间天文台发射升空,并投入观测以来,有关证实,发现和找到黑洞的报道,层出不穷。今天,对公众来说,“黑洞”已不再是陌生名词,但离真正理解它的科学含义,还是一定的距离,笔者尝试以科学图片来诠释黑洞的方方面面,希望此文对读者读解有关黑洞的科学新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纪舟 《飞碟探索》2011,(4):52-52
最近气候科学浮现的人性问题和知识失误,进一步加深了气候变迁的分歧争议面对如气候的高度复杂议题,除了科学证据,还需要广泛社会条件配合,才能得到共识可行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这个标题本是《纽约时报》科学版块针对睡眠麻痹这一鲜为人知的现象设计的大标题。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标题读起来仿佛是在告诉世界:UFO绑架现象已经被成功地破解了,真相就在那里。 垃圾科学出现于几年前,针对那些古怪的、不相关的并且没有理论依据的假说,用来否认UFO绑架现象。非垃圾科学是指基于科学方法检验的真实的事件,在任何正式假说提出之前需要从积累和研究精确的相关数据开始。在这些前提下,  相似文献   

10.
刘岩 《飞碟探索》2010,(9):55-55
英国剑桥大学中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一生投身于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写出了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令李约瑟困惑不解的是,中国古代创造出了杰出的技术成就,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起源?这一问题被中国学术界称为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1.
对外星智慧和生命的寻觅,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科学探索之一,也是人类对自身起源的追溯。在此过程中,不乏对人类科学、文化、宗教和信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2.
受通信能力低、能源不足等限制,祝融号火星车有效载荷科学探测需提高探测效率,以有限资源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探测数据。祝融号火星车的巡视探测科学任务着眼于火星局部地区,包括火星车行驶时载荷探测和火星车停止时定点就位载荷探测两个主要工况。统筹考虑祝融号火星车移动能力、通信能力、能源能力、热控能力等约束,合理划分工程活动和科学探测活动可用的资源,协调使用火星车的桅杆和移动系统,优化组合各载荷工作模式,设计了高效载荷探测模式。该探测模式与基于工作模式表的自主探测控制方式相结合,解决了资源受限情况下的多载荷协同探测难题。祝融号火星车有效载荷系统圆满完成了预期探测任务,设计的科学探测模式全部得到在轨验证。结果表明这些模式设计合理有效,满足安全、自主、高效开展科学探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英国政府用基因检测决定人种原籍的计划,有着科学瑕疵和道德疑虑,也对科学有潜在伤害。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人类基因变异的了解仅止于外观的特征,像是发色与肤色。近年来,借助便宜迅速的基因排序与DNA微数组芯片技术,人口基因学家得以更有系统地记录这些变异。  相似文献   

14.
胡群芳 《太空探索》2005,(10):F0002
8月29日16时45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我国第22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航天在一个月内第二次成功发射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此之前,第21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太空运行27天后,于当日7点38分,安全着陆于四川中部某区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出现返回式系列卫星“同喜”现象——同一天,同一支卫星发射队,同一系列卫星实现成功发射和回收。  相似文献   

15.
陈丹 《太空探索》2006,(11):62-65
关于国际天文美术家协会(IAAA) 国际天文美术家协会(IAAA)于1982年在美国成立,是由一批力图为科学和艺术架起桥梁的美术家、天文学家、科学编辑、天文爱好者等组成的。以科学事实、新锐的创造力和迤逦的想象为基础,描绘出地球之外的太空景象.是他们始终追求的宗旨。该协会是一个开放性的全球性组织,  相似文献   

16.
环宇军闻     
综合新华社消息,8月29日上午,中国成功回收日前发射的第21颗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下午,另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接力”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17.
世界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遗憾在世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物理学家牛顿可称为一颗耀眼的明星。但是在他大量的科学发现背后,曾有过不义之举,此为世人所始料不及。公元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确立了现代科学的目标、方法和范围。就是这样一位...  相似文献   

18.
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嫦娥-3探测器在月面工作期间,肩负科学探测使命的各台有效载荷性能稳定,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活动,获得大量探测数据,取得阶段成果。  相似文献   

19.
里奥斯·鲍尔曾经说过:“那些初次走进量子力学而未被震撼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了解它的。”量子物理学是因可疑的发光体而产生的,其概念是针对那些结构以传统物理形式排列的物体而言的。我们需要时间去感受和认识它们。在许多科学领域,那些起初被认为不合时宜的观察结果,最终使科学有了突破性进展,那些不符合现行科学理论的现象也会引发更加完善的新的科学理论。综观历史,在研究不明飞行物的道路上既充满了嘲笑、怀疑和争论,也充满了好奇、肯定和欣喜。起初,很少有人认为UFO现象属于科学的一部分。世界各地常常有这样的报道,说在天…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个科学词汇——基因,由科学共同体走进公众视野,越发变得热门起来了。基因离老百姓已不再遥远,中国目前已经设立了“基因门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一医院遗传与基因组医学科。专家们通过基因诊断技术,确定疾病“内因”,直接为普通患者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