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天员》2007,(6)
人比例尺0 1530恤L...I发布日润:2加,年11月肠日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中国国家天文》~~  相似文献   

2.
由嫦娥一号传回的信号绘制的第一幅月面三维立体效果图,2007年12月2日上午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据专家介绍,第一幅月面图的虚拟信号早在11月20日、21日两天就传回地面,23日第一幅月面图的三维效果图已基本绘制完毕.  相似文献   

3.
石头 《航天》2013,(11):14-15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2008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按计划圆满完成在轨运行和探测一年的各项任务,共获取了1.37TB科学探测数据。11月8日,完成预定任务的嫦娥一号从距月面高度为200千米的圆轨道降至100千米圆轨道,继而降到远月点100千米、近月点15千米的椭圆轨道,再升回到100千米圆轨道,开展了卫星平台有关技术试验和卫星变轨能力、轨道测定能力等10余项验证试验,为探月工程二期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和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航天》2009,(11):7-10
2007年10月24日.流传千年的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变成了现实.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蛾1号月球探测卫星飞向月球.并于2007年11月20日传回所拍摄的月面图像。它也是中国第一个深空探测器.成为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史上第三个里程碑。此举还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工程》2008,17(6):6-6
2008年11月12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行绕月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发布暨科学数据交接仪式。根据嫦娥-1卫星获取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正式亮相,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这幅月境真实影像涵盖了神秘月境的全部“领地”:  相似文献   

6.
2007年11月26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举行仪式,正式发布由嫦娥一号拍摄到的首幅月球图片。公布的月面图像是嫦娥一号在11月20-21日期间,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采用线阵推扫的方式获取的数据,经处理拼接而成。卫星轨道高度约200km,每一轨的月面幅宽60km,像元分辨率120m。  相似文献   

7.
五元 《中国航天》2014,(1):35-36
2003年,我国第一辆月球车(月面巡视探测器)原理样机开始预先研制;2013年,我国第一台月面巡视探测器落月。10年时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巡视器制导、导航与控制(GNC)分系统的设计师们,为了让巡视器能在陌生的月面上看得清、辨得明、走得正,从无到有、呕心沥血、集智攻关,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巡视探测GNC系统,为中国的第一台月面巡视探测器掌舵导航!  相似文献   

8.
张文雁  王晓晨 《航天》2013,(11):19-20
嫦娥二号任务的实施,取得了多项工程创新成果、卫星研制技术突破和科学研究成果,不仅保证了圆满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和一系列技术验证和深化科学探测任务的实施,有效降低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的风险,还将有力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跨越和月球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成果主要有:六大工程技术创新成果 与嫦娥一期工程相比,嫦娥二号月球探测任务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复杂,任务更加艰巨,风险性更大,必须实现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全体参研人员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要求,创新理念,创新思维,通过任务的实施,第一次实现直接发射转移轨道技术、第一次采用X波段测控技术、第一次采用新的信道编码技术、第一次开展姿态测量图像敏感器导航试验、第一次实现距月面15千米环月稳定飞行、第一次采用数字化深空应答机、第一次实现姿控敏感器的姿控确定和科学探测功能应用,完成了六大工程目标,实现了六个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工程》2010,(6):I0001-I0001
肯索里努斯影像图是由嫦娥二号探测器上的CCD立体相机获得的。CCD相机采用线阵推扫的方式获取图像,轨道高度约100km,每一轨的月面幅宽43km,像元分辨率7m。  相似文献   

10.
张平 《中国航天》2014,(1):39-40
举世关注的嫦娥三号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任务,我国首次突破了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首次对地外天体软着陆,树立了我国月球探测和航天事业的又一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中国两次绕月探测中 CCD 立体相机所采用的技术与创新,并与国际同类相机所获取的图像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嫦娥二号”(CE-2)卫星CCD立体相机的综合创新集成技术--“单镜头两视角同轨立体成像、时间延迟积分图像传感器(TDICCD)推扫、速高比补偿”,并从工程目标与科学目标出发进行探测灵敏度及成像动态范围的需求分析;根据需求分析确定了总体技术方案,包括光、机、电的优化设计以及对月探测中首次采用TDICCD的技术困难与对策;特别讨论了速高比补偿的方案及实施途径,并进行了在轨试验验证。文章最后分别给出了虹湾地区成像分辨率为1.3m以及全月面分辨率为7m 的代表性图像,图像清晰、层次丰富,显示出中国在对月立体成像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改进ORB的月面着陆视觉导航的配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涛  贺亮  夏永江 《上海航天》2021,38(2):45-51
月球探测器在下降着陆过程中探测到的月面图像灰度均匀,缺少纹理信息,而视觉辅助导航采用传统ORB算法对灰度均匀的月面图像检测出的特征点数量较少,容易出现团簇现象,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改进ORB算法的图像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首先对月面图像构建金字塔尺度空间模型,设置自适应阈值并构建掩膜逐一分块检测特征点;然后采用非极大值抑制使特征点分布均匀,消除聚集现象再进行特征匹配;最后结合渐进一致采样算法剔除误匹配,并计算下降序列图像间的位置变换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存在大尺度、旋转变化情况下的月面图像,在匹配精度方面比ORB提高10%~13%,在月面着陆视觉导航应用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天》2007,(12):3-4
嫦娥1号卫星第一张月面图片发布仪式11月26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发布仪式并讲话。温家宝指出,我国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使中华民  相似文献   

14.
魏建彦 《航天员》2014,(1):39-42
问:与嫦娥一号、二号相比,嫦娥三号任务有哪些特色或创新? 答:嫦娥三号任务有8大创新点:第一,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第二,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勘察;第三,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第四,突破多窗口、窄宽度发射和高精度入轨技术;第五,首次研制中国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深空测控通信网;  相似文献   

15.
月球表面热环境测量技术调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月面热环境探测是我国探月工程中的一项必要工作,具有重要的工程和科学意义。文章从工程角度确定了月面热环境测量的主要物理参数,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探月工程中实现月面热环境测量的技术条件和要求;对国内外有关材料热物性测量技术进行了综合调研,了解了国内外关于开展行星表面热环境探测的技术及应用现状;在结合我国航天测量技术的基础上对月面热环境测量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初步勾勒出我国探月工程中月面热环境测量装置的指标、任务和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6.
嫦娥三号巡视器及其技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天器工程》2015,(5):8-13
嫦娥三号巡视器是我国月球探测二期工程探测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表面巡视勘察。文章介绍了嫦娥三号巡视器的系统组成、构型及分系统方案要点;分析了月面移动、自主导航与遥操作控制、月面生存、地面试验模拟和系统资源约束等5个方面的技术特点和难点;给出了移动装置和车轮参数优化设计,天地协同操作控制,大温变热设计和自主光照唤醒,月尘和低重力等月面特殊环境模拟,系统集成与设计优化等工程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航天》2009,(1):F0002-F0002
2008年11月12日,在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一周年之际,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办了绕月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暨科学数据发布仪式,正式公布依据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球地形地貌数据制作的我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  相似文献   

18.
喻京川 《航天员》2012,(2):75-80
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神话、占星术等一直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由此产生的星空艺术还一直停留在纯粹的艺术之中。直到1609年,意大利物理和天文学家伽利略将自制的望远镜——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对准星空,人类美术史上的第一幅天体素描写生《月面图》诞生了。18世纪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用自己设计制作的大型反射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及众多遥远的星云、星系等深空天体。  相似文献   

19.
载人月球探测月面活动发展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崇峰  许惟扬  王燕 《上海航天》2021,38(3):109-118
载人月球探测是浩大的系统工程,组成复杂,关键技术多,研制周期长,经费投入高,任务风险大。月面活动是载人月球探测任务体现能力、保障安全、提升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回答“为什么”“去哪里”“怎么干”等问题。本文从国内外月球探测历程出发,结合当今世界月球探测领域趋势与局势,从月球战略布局、月球科学内涵开展分析。针对月面驻留与活动工程实施,对比Apollo与Artemis计划方案,提出兼顾可行性和工程效益的月面实验室方案。结合未来发展方向,提出载人月球科研站建设发展思路和月球熔洞探测设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载人月面活动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航天员》2008,(6):46-49
经过整整一年的飞行与探测,"嫦娥一号"获得了大量有效的科学数据,在我国航天领域创造了许多新的纪录,2008年11月12日,由它获取的数据制作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正式公布。专家认为,这张"全月图"在图像质量和影像制作上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最清晰的一张。绕月工程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将带领我们走近全月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