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个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实施期。该实验室也是国内军工企业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将充分发挥航天高技术优势与天地一体化的产业链特色,提  相似文献   

2.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系统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是国家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笔者在分析国外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相关系统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系统的总体设想,并进一步阐述了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可为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空间实验室天地一体化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航天器故障诊断不仅可以提高航天器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节约航天器安全寿命期成本。文中详细阐述了空间实验室天地一体化故障诊断系统方案。整个故障诊断体系由在轨诊断系统和地面诊断系统组成,在轨诊断系统具有部分自主诊断能力,地面诊断系统又分为系统级故障诊断和分系统级故障诊断。强调了基于模型推理技术(特别是多信号建模技术)在空间实验室天地一体化故障诊断系统中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了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建模技术及故障诊断系统的组件化和网络化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小号 《国际太空》2007,(12):21-21
“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于2007年11月8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揭牌成立。该实验室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与英国卢瑟福一阿普尔顿实验室共同组建。双方将通过该联合实验室,在日地环境、微纳卫星分布式组网探测、深空探测及有效载荷技术等领域开展重点合作。  相似文献   

5.
近期,我国唯一全面开展航天医学研究的实验室——“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北京航天城通过了科技部验收。据悉,该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山,由该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系列失重生理效应对抗防护装备成功应用于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为航天员在轨健康飞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6.
《空间科学学报》2020,40(2):296-296
正中国科学院特种无机涂层重点实验室前身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第六研究室,是为了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对无机涂层材料的迫切需求而建立的。2004年成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特种无机涂层重点实验室,2008年7月被批准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宋力昕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尔畏研究员。一、总体定位面向国家重大应用需求,围绕航空航天、能源及医用等领域,开展特种无机涂层材料的应用基础、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化制备研究,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7.
《空间科学学报》2017,37(4):508-509
<正>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是中国空间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辟了中国空间天气探测和研究的新方向。实验室前身是1999年成立的中科院空间天气学院重点实验室,2009年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王赤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万卫星院士。1.总体定位面向空间科学国际前沿和国家对空间天气应用服务的需求,开展日地空间和太阳系空间天气变化过程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软件应用与系统学科 新建了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新技术实验室和先进网络技术实验室,前者于2000年申报并获批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过“211工程”的建设,计算机软件应用与系统学科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在内的一大批科研项目,人均科研经费数量居全国高校同类学科前茅。 航空宇航推进技术学科 建设了一体化发动机设计和发动机状态监视、诊断、控制实验室,改造了发动机结构强度振动实验室、热动力实验室及火箭发动机实验室,完善了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间,承担了一批重点项目。多项成果应用于型号研制。“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1997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带弯扭扰流片的压力机处理机匣”1999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摘自《北航》报第567期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可追溯至开创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581电子学组。20世纪70年代,在姜景山院士的带领下,该电子学组率先开展微波遥感技术研究。2009年1月成立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其是中国定量微波遥感有效载荷与信息技术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一、总体定位、发展目标及研究方向定位和发展目标:面向国家对微波遥感的重大应用需求和地球与空间前沿科学研究对微波遥感的  相似文献   

10.
《宇航计测技术》2007,27(1):62-62
2007年2月8日,计量与校准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在北京召开2007年工作会暨学术委员会筹备会。参加会议的有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岳峰处长、中核集团公司科技与国际合作部孙礼亚副主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质量部许建荣总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发展部冷毅勋处长和重点实验室各分室所在依托单位的领导以及有关专家40余人。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总结实验室2006年建设与运行工作;提出2007年重点工作安排;成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筹备会,推举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人选,讨论重点实验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1.
《空间科学学报》2020,40(1):142-142
中国科学院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实验室于2010年11月筹建运行,2013年4月被批准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现实验室主任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薛永祺院士。  相似文献   

12.
4月2日,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沁平一行到北京神舟软件公司参观考察。  相似文献   

13.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09,35(2):F0003-F0003
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将于2009年7月召开,地点待定,主题为“深空探测航天器自主控制技术”。研讨会由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编辑部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14.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08,34(6):F0002-F0002
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专题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0月28日在重点实验室学术报告厅召开。会议由重点实验室和《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编辑部共同主办。除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到会外,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的28位代表应邀参会。  相似文献   

15.
木子 《国际太空》2006,(10):8-10
印度空间科学研究主要由物理研究实验室(PRL)、空间物理实验室(SPL)、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所属卫星中心(ISA)和国家大气研究实验室(NARL)开展.其研究范围包括天文学、天体物理学、行星和地球科学以及理论物理学,还涉及气球、探空火箭和卫星平台以及地基设施(如中间层-同温层-对流层雷达和太阳天文台).印度航天部(DOS)也支持空间科学咨询委员会(ADCOS)推荐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空间科学研究,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空间科学学报》2018,38(4):584-585
正中国科学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是中国科学院2013年批准成立的院级重点实验室。一、总体定位面向复杂航天系统发展趋势和任务需求,致力于系统复杂性和紧耦合特性认知,开展与复杂航天系统紧耦合特性相适应的电子信息系统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研平  相似文献   

17.
随着深空探测、星座组网飞行、天地一体化网络等新需求的牵引,空间数据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呈现多方面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拓扑结构从单星向天地一体化网络发展、处理方法由星载数据处理向综合信息处理转变、解决方案由长周期向快速响应及部署转变等。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也是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从CCSDS的6个领域分别描述了CCSDS的重点研究方向,同时描述了随着空间数据系统的发展,星载数据系统在功能、拓扑结构、协议、硬件、软件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4月21日,机械学院在如心会议中心召开了“北京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全体学术委员会年会”暨“北航-首钢莫托曼工业机器人应用研究中心签约成立仪式”。“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为机械学院全体教工和研究生提供教学与科研环境的公共实验室。该实验室将发展成为北京市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及具有较高学术、实验、管理水平的研究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9.
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开发环境实验室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重点实验室经过近四年时间的精心筹建,于1995年12月18日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北航软件开发环境实验室是国家计委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立的15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研究智能...  相似文献   

20.
与某基地合建了国家计算流体力学重点实验室,为流体力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手段。在流体力学国家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成了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了材料与结构特性实验室,使该学科在材料力学性能分析与实验方面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科研条件的改善,促进了高水平成果的产生,“后掠激波/边界层干扰研究”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断裂力学中应力强度因子的解法”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某导弹复杂流场和气动力学的数值计算及工程应用”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摘自《北航》报第567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