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非连续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态浸渍法制备SiC晶须和B4C颗粒混杂增强剂,成功地制备出增强剂含量为24%的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的机械性能进行了测试,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达到了416MPa,弹性模量达到了80GPa,较其基体材料分别提高了53%和110%。对材料的断口分析表明,增强剂的均匀分布与晶须与基体之间的牢固结合,是复合材料具有较高机械性能的原因,而颗粒与基体界面间的开裂,以及基体共晶相的脆性开裂是复合材料塑性低的主要 相似文献
2.
3.
界面是处于连接增强纤维和基体之间的极其重要的微观结构,良好的界面结合能有效地传递载荷,从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由于碳纤维表面呈惰性,比表面积小,表面能低等缺点导致材料界面层结合强度低,因此有必要通过某种途径改善其上述缺陷.目前,改善碳纤维表面缺陷的方法是对碳纤维表面进行表面改性处理,从而提高其界面力学性能.在界面的研究中,提高其碳纤维与基体的结合强度是改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关键.因此,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综述了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构筑方法及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601耐湿热环氧树脂体系由AG-80环氧树脂和BNE耐湿热环氧树脂组成。该树脂体系具有固化反应平缓的优点,固化反应温度范围为168℃。在120℃~130℃时,T300/601碳纤维增强耐湿热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预浸料处于最低粘度状态,凝胶时间为190~120min,是理想的加压区间。工艺试验表明,复合材料的预成型工艺,加压时机和固化工艺是保证结构件成型质量的关键,制备得到的T300/601复合材料单向板的空隙率低于0.1%,层问剪切强度达110MPa。601耐湿热环氢树脂体系适合于整体成型共固化碳/环氧结构件的制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碳纤维复合材料胶接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之间的胶接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研究了复合材料胶接工艺中的前处理工艺、表层纤维铺层方向、胶层厚度和固化工艺等因素对胶接强度的影响,成功地应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天线面胶接。 相似文献
6.
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设计及制备阶段,对成型过程残余应力进行准确的测试、评估,可为结构优化、工艺参数制定、模具参数选择等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后续应用阶段残余应力对复合材料构件性能结构稳定性影响研究提供基础。文中概述了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固化残余应力的形成机制,介绍了测试方法以及仿真模拟的原理、特点及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残余应力评估中的应用,对仿真所需的主要性能参数的数值、测试方法进行了总结,基于仿真方法的多种优势,认为该方法为残余应力评估重点发展方向,提出该方法未来的研究重点,为进一步优化热物理、力学等性能时变特性模型,提高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将性能测试方法标准化;建立各类树脂、纤维仿真数据库;进行各类型复合材料构件的残余应力仿真结果准确度的验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湿膨胀性能是高尺寸稳定性结构材料的关键性能之一,湿膨胀系数(CME)是度量材料湿膨胀特性的主要指标。但目前针对复合材料的湿膨胀系数尚未形成标准的测量方法。文章针对氰酸酯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湿膨胀系数测量开展试验研究。首先,对比分析烘干后吸湿法和湿饱和后除湿法两种静态测量方法,结果表明湿饱和后除湿法的测试效率更高。随后,应用湿饱和后除湿法对M55J/氰酸酯和T700/氰酸酯两类碳纤维材料的典型铺层试验件开展湿膨胀系数的测量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同种材料单向层厚度更薄的试验件具有更低的CME;同种铺层角度和铺层厚度的多向层试验件中,M55J具有更低的CME;采用准各向同性铺层形式 0°/+45°/-45°/90°S的试验件较(0/+60/-60S)2的具有更低的CME。以上研究可为氰酸酯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湿膨胀特性研究和尺寸稳定性结构的湿变形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碳纤维复合材料导弹二级立尾工艺研究,包括选材、组成二级立尾的左右板件一次共固化模压成型工艺、二级立尾组装工艺研究以及试验结果分析等。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采用熔融沉积成型方法成形了连续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蜂窝芯材,并对不同测试方向的静态单轴压缩特性进行了表征分析,着重关注不同测试方向熔融沉积成形蜂窝芯材平面静态压缩破碎行为和能量吸收行为,并与纯聚合物基体进行对比。结果表明:X_1方向的压缩平台区域的力-位移曲线更加平滑稳定,且载荷值稍高于X_2方向,因此X_1方向更适用于能量吸收应用;此外,连续纤维的增强作用可使蜂窝芯材的平台载荷值得到明显提升。研究结果为连续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空间增材制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蠕变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中存在的蠕变现象及其研究进展,介绍并评价了现今蠕变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最后分析了几种可能改善材料抗蠕变性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TiC和ZrC颗粒增强钨基复合材料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用粉末冶金热压法制备了TiCp/W和ZrCp/W两种钨基复合材料,对其高温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提高,两种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开始时逐渐提高,当TiCp/W复合材料达到1000℃时有最大值1155MPa,ZrCp/W复合材料在800℃时最大值829MPa,分别比各自的室温强度提高57%和17%。而后,随温度的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又下降,分析了复合材料高温增强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型对日定向装置的结构特点和受力特性,调整传力结构,充分利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的可设计性,开展优化设计。在保证高刚度和轻量化的同时,克服结构大开口带来的承载能力不足,设计出结构质量与承载比仅为5.2%,集舱段和壳体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对日定向装置复合材料主承力架结构。建立有限元模型,分别采用Tsai-Wu和最大应变2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失效准则,对其进行校核。开展静力试验,采集应变等信息,与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展开对比。结果表明:其整体趋势一致,顺利通过试验考核。 相似文献
17.
LIANG Yanmin ZU Qingming LIANG Xuhao YE Zhoujun SHI Wenfeng LI Zongzhou DONG Bin JIANG Hao 《上海航天》2022,39(1):129-136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bonding failure mechanism of high modulus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s, the tensile experiment and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single-lap and bevel-lap joints of unidirectional laminates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stress distributions, the failure modes, and the damage contours are analyzed.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ailure of the single-lap joint is that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of the ply adjacent to the adhesive layer is serious owing to the modulus difference, and the stress cannot be effectively transmitted along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of the laminate. When the tensile stress of the ply exceeds its ultimate strength in the loading process, the surface fiber will fail. Compared with the single-lap joint, the bevel-lap joint optimizes the stress transfer path along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allows each layer of the laminate to share the load, avoids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of the surface layer, and improves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bevel-lap joint. The improved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bevel-lap joint is twice as much as that of the single-lap joint.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subsequent study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dhesively bonded composit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8.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吸湿性和湿变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吸湿与湿变形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从环境、材料和工艺3个方面,总结了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纤维、树脂基体、纤维-基体界面以及铺层方式对复合材料吸湿性与湿变形的影响,并提出了降低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吸湿率与湿变形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