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影响吊放声纳检查搜潜效能的主要因素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吊放声纳检查搜潜时吊放声纳间隔、搜索阵形、直升机数量等因素对搜索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分析吊放声纳检查搜潜过程的基础上,对仿真环境进行假设,并建立吊放声纳搜潜蒙特卡洛法模型。通过仿真试验对反潜直升机在一定条件下检查搜潜时影响吊放声纳搜潜效能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的相关结论对提高反潜直升机作战运用水平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影响吊放声纳检查搜潜效能主要因素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吊放声纳检查搜潜过程的基础上,对仿真环境进行假设,并建立吊放声纳搜潜蒙特卡洛法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对反潜直升机在一定条件下检查搜潜时吊放声纳间隔系数、螺旋系数、探测点数和搜索阵型进行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3.
多机吊放声纳应召搜潜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芳  杨日杰 《航空学报》2009,30(10):1948-1953
依据经典的单机吊放声纳应召搜潜方法,结合实际搜潜过程,以4架反潜直升机为例建立了多机编队吊放声纳的扩展方形、扩展圆形、扩展螺旋形应召搜索模型和潜艇运动模型。对几种应召方法的搜潜效能进行分析,仿真了潜艇初始航向、吊放声纳作用距离、搜索样式等因素对应召搜索概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潜艇航速、航向角度以及吊放声纳作用距离的变化对多机编队扩展方形、扩展圆形和扩展螺旋形应召搜索概率影响较大。使用多机协同应召搜潜,可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面积搜索,有效提高搜潜效率。  相似文献   

4.
圆形声纳浮标阵搜潜效能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建立圆形声纳浮标阵搜潜效能模型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圆形声纳浮标阵作战机理的分析,使用数学方法建立了圆形声纳浮标阵搜潜效能的计算模型,并对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反潜直升机吊放声纳的探测原理及战术使用特点,在目标初始位置概略已知,速度和航向未知的条件下,分析了目标散布规律,建立了搜潜效能分析计算模型,给出了吊放声纳在扩展方形搜索方式下的应召搜潜概率;并采用蒙特卡洛法的基本思想对该计算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基于扩展方形搜索方式,研究了在单机和双机搜潜条件下搜索概率的不同结果,分析了潜艇速度、应召延迟时间、吊放次数等参数 对搜索概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水面舰艇编队尾后方向的潜艇威胁,研究反潜直升机使用吊放声纳搜潜中的警戒扇面、兵力需求、参数决策等问题。通过分析锯齿形法特点、吊放声纳搜潜过程,建立了多机舰艇编队尾后搜潜的警戒扇面定量计算模型。研究了齿形法相邻探测点间距系数、搜索速度等制约因素,探索了吊放声纳作用距离与潜艇航速的定量关系,给出了已探测区等效圆半径的计算方法。仿真计算了舰艇编队尾后搜潜中实际对潜警戒扇面、最优间距系数、不同任务要求下的兵力需求。结果表明:配置2架直升机于舰艇编队尾后15海里处,可建立80.9°的对潜警戒扇面;齿形法最佳间距系数介于1.1~1.3之间。  相似文献   

7.
主/被动联合多基地航空搜潜范围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日杰  何友  孙明太 《航空学报》2004,25(4):381-384
 在主/被动联合多基地航空搜潜条件下,根据声纳、浮标、潜艇的位置关系,推导出了对目标定位的数学模型,并结合主/被动声纳方程,建立了目标与主动声纳和浮标之间的位置关系、主动声纳的最大传输距离、多基地搜潜的搜潜范围和定位范围等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搜潜范围与主动声纳和浮标距离之间的关系、目标与主动声纳和目标与浮标距离之间的关系、浮标位置与搜潜范围和定位范围之间的关系等,获得了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总结网络化航空搜潜体系的基本构成以及基于网络化航空搜潜体系的搜索方法的基础上,对基于网络化航空搜潜体系的声纳浮标作战使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以“统一指挥、整体布设、集中监听”为核心的作战方法,并通过建立模型,对所提出的作战使用方法的作战能力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与平台反潜作战条件下作战能力的比较,验证了所提出的作战使用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使用吊放声纳的直升机应召搜潜发现概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立了目标航速为瑞利分布条件下的目标位置分布模型,按照这个模型,研究了使用吊放声纳进行单机应召搜潜的搜索概率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基于圆形搜索方式的不同参数条件下的搜索发现概率的部分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0.
吴芳  杨日杰  高青伟 《航空学报》2010,31(1):151-157
利用主动吊放声纳与被动浮标组成多基地航空声纳对目标进行搜索,可节约搜索时间,有效提高搜潜效率。针对已知目标的大概航向,在有限范围内确定目标存在区的情况下,建立了多基地搜潜范围模型、单机吊放声纳和浮标的主/被动联合多基地搜潜模型、潜艇运动模型,仿真分析了潜艇初始航向、海洋环境噪声、搜索样式等因素对联合搜索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潜艇初始航向角度对单机吊放声纳和浮标的联合搜索概率影响较小,海洋环境噪声的变化对单机吊放声纳和浮标的联合搜索概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提出虚拟作战系统演化模型的内涵、研究目的与目标;研究了虚拟作战系统仿真原理与建模过程以及演化建模方法,提出了基于主体的虚拟作战系统演化建模方法;设计了虚拟作战系统演化模型体系结构,总结了虚拟作战系统模型的组合层次,并给出了模型间的信息控制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战斗机战术引导的广义编队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焘  任波  于雷 《飞行力学》2008,26(3):86-89
提出了用于空战战术引导的广义编队控制的概念和模型。分析了空战战术的特点,设计了战术引导控制系统的结构,该控制系统主要分为战术轨迹优化和广义编队控制。采用非线性规划来构建空战战术轨迹优化的通用算法,将执行同一战术任务的所有战斗机都纳入到一个广义的编队系统中,应用反馈控制设计分布式广义编队控制模型。最后,以双机水平散开战术为例来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广义编队控制在使战斗机沿预定轨迹机动的基础上,保证了在战术引导过程中我方具有较大的战术优势。  相似文献   

13.
战术机动对飞机作战生存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怀威  李曙林  陈宁  范俊 《飞行力学》2011,29(3):88-91,96
战术作为飞机生存力的影响因素,只被定性的提出.为定量化研究战术对飞机作战生存力的影响效果,以战术机动为例,建立了比例导引导弹在水平平面内对飞机的攻击模型;对飞机实施常规的盘旋机动规避导弹进行了仿真,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假设机动的初始方向为随机量,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讨论了飞机实施超机动的初始距离与飞机生存概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反舰导弹末端螺旋机动策略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使反舰导弹在与水面舰艇攻防对抗过程中获得较好的突防效果,文章首先对水面舰艇的反导防御体系进行建模,研究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的攻防对抗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反舰导弹的螺旋机动突防方法,最后以拦截弹平均脱靶量最小为评价指标选择最优的末端螺旋机动突防策略。  相似文献   

15.
孙金标  徐荣红  刘峰 《飞行力学》2007,25(1):80-83,88
从信息化含义入手,概括了信息化条件下空战的定义、特点及必须具备的关键技术;深入分析和研究了传统空战与信息化条件下空战的信息流程,总结出了信息化条件下空战的过程及传统空战与信息化条件下空战之间的主要区别,为进一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空战战术理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博弈论的顶岗实习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以博弈论的角度,顶岗实习方案决策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博弈过程,且主要为二人零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建立了博弈模型,给出了纳什均衡,确定了可行策略的条件;提出了对不同企业类型的策略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7.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采用地面等待策略,但地面等待算法一直是一个难点。通过对单机场地面等待模型进行合理的转换,提出了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的启发式算法,通过理论推导,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军用飞行器航迹规划综述   总被引:66,自引:7,他引:66  
介绍了军用飞行器航迹规划的基本概念,航迹规划与任务规划的关系,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航迹规划的基本要求,如导航要求,突防要求,飞行器性能要求及战略和战术要求,最后分析了航迹规划需要解决的威胁建模,航迹规划算法和轨迹跟踪控制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针对40Kg级的航模直升机的技术特点,构建了飞行控制系统的硬件架构,研制出来了基于DSP和ARM双CPU系统的飞控计算机;详细介绍了基于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的DSP/ARM双系统的机载飞控软件架构和功能模块;最后,鉴于直升机控制的技术难度和航模直升机特殊的飞行特点,对航模直升机的控制思想、控制策略以及飞行试验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实施路线。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英汉两种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阐释了英语课堂的英汉语码转换是顺应教学规律、教学任务、教师角色及心理动机的一种教学策略,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堂纪律的管理以及师生感情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