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征稿     
正征稿内容1.卫星研制及应用部门在通信广播、气象、海洋、资源勘测、环境监测、导航定位、以及航天技术向民用转移等方面面临的重大问题、政策建议和措施;2.卫星应用重大成果和阶段性成果的综述报告,包括各卫星应用领域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的综述报道;3.各部门、各系统利用我国或外国各类卫星取得的重要应用成果、应用实例及其社会和经济效益;4.我国在发展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方面的成功经验或教训,星地一体化经验和市场信息;  相似文献   

2.
征稿内容     
正1.卫星研制及应用部门在通信广播、气象、海洋、资源勘测、环境监测、导航定位、以及航天技术向民用转移等方面面临的重大问题、政策建议和措施;2.卫星应用重大成果和阶段性成果的综述报告,包括各卫星应用领域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的综述报道;3.各部门、各系统利用我国或外国各类卫星取得的重要应用成果、应用实例及其社会和经济效益;4.我国在发展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方面的成功经验或教训,星地一体化经验和市场信息;  相似文献   

3.
征稿内容     
正1.卫星研制及应用部门在通信广播、气象、海洋、资源勘测、环境监测、导航定位、以及航天技术向民用转移等方面面临的重大问题、政策建议和措施;2.卫星应用重大成果和阶段性成果的综述报告,包括各卫星应用领域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的综述报道;3.各部门、各系统利用我国或外国各类卫星取得的重要应用成果、应用实例及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征稿内容     
正1.卫星研制及应用部门在通信广播、气象、海洋、资源勘测、环境监测、导航定位、以及航天技术向民用转移等方面面临的重大问题、政策建议和措施;2.卫星应用重大成果和阶段性成果的综述报告,包括各卫星应用领域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的综述报道;3.各部门、各系统利用我国或外国各类卫星取得的重要应用成果、应用实例及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征稿内容     
正1.卫星研制及应用部门在通信广播、气象、海洋、资源勘测、环境监测、导航定位、以及航天技术向民用转移等方面面临的重大问题、政策建议和措施;2.卫星应用重大成果和阶段性成果的综述报告,包括各卫星应用领域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的综述报道;3.各部门、各系统利用我国或外国各类卫星取得的重要应用成果、应用实例及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空间应用技术,即包括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三个方面的技术发展和相关标准现状的分析与综述,提出我国空间应用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系统是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手段,具备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多光谱/高光谱、高精度等探测能力的多种类型卫星构成的天基系统。该系统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对地观测体系,并在数据获取、处理、分发、标校、应用和卫星测控、运管等方面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了大批成果。提升“高分”系统的服务能力,将其应用延拓到各行业领域、各地方区域和大众经济社会活动各层面是我国“高分”重大专项的重要任务,同时强化与通信、导航卫星系统的融合应用,是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应用为内涵的空间信息产业加速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数字中国深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抓手。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中国北斗一期、二期和北斗二代的发展情况;指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卫星导航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应用状况不佳:国内卫星导航市场的90%以上为GPS所占有,特别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北斗系统,在有关国家的安全和核心利益方面的应用,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为推动卫星导航系统特别是北斗系统在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应用,国家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为此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建成了完备的陆地观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体系在资源一号卫星发射的同时,为保证卫星数据的应用,我国建立了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联合全国各系统、各方面的遥感力量,经过必要的配套、改造、建设和优化组合,建立起一个我国长期稳定运行的资源卫星应用体系,系统建设、运行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我国资源卫星应用体系由数据接收、数据预处理、应用示范及分析模型、数据模拟和评价、资料分发及用户服务等五大分系统组成,在北京  相似文献   

10.
防灾减灾部门对资源卫星的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远长 《卫星应用》1999,7(1):52-54
概述了民政部门利用卫星遥感资源进行防灾减灾的应用成果;用表格形式列出了减灾工作对卫星遥感的需求,分析了我国防灾减灾部门对资源一号及其后续卫星的需求与要求。  相似文献   

11.
葛榜军 《卫星应用》2008,16(1):34-38
2007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卫星应用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通信、导航、遥感方面都有新的应用卫星成功发射,也有新的卫星应用业务开展。特别是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一系列政策,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卫星应用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介绍我国第一颗海洋(HY-1)卫星数据获取能力与应用潜力,展示利用卫星数据在赤潮监测、海冰与海温监测及预报、海岸带监测、渔业环境信息获取、海洋初级生产力等方面取得的主要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13.
徐文 《卫星应用》2012,(2):50-53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从1991年成立至今,已经整整走过20个春秋。作为我国第一个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接收、处理、分发、应用的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和运行管理单位,中心在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局的业务指导下,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直接领导下,在各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为我国遥感卫星应用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水利遥感的应用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80年代以来,我国水利遥感部门利用资源卫星及其它航天、航空遥感方法,在洪涝、干旱灾害的监测与评估、水土流失调查与动态监测、水利工程前期规划、大型水库工程的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及水资源、水污染监测与调查、干旱沙漠区的水资源调查以及有效灌溉面积调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应用与研究,在国家资源环境调查和宏观决策、水利工程建设、洪涝灾情监测和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在卫星研制和应用方面发展不够协调、卫星遥感信息源的短缺成为制约遥感应用发展的主要原因。本世纪末,人类进入了信息产业革命时代,卫星遥…  相似文献   

15.
国家环保总局对中国资源卫星的需求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改  王桥 《卫星应用》1999,7(1):11-20
介绍了我国外遥感卫星于环境和生态监测的现状;重点分析了卫星遥感技术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潜力和潜在需求;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对资源卫星及其他遥感卫星应用计划。  相似文献   

16.
刘建 《卫星应用》2008,16(1):39-42
随着卫星导航在我国交通行业范围的不断扩大,卫星导航不但有效增强了我国交通运输能力,发挥交通设施的最大通行能力,同时在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时间、服务大众出行、保障运输安全、减少能源消耗、促进环保交通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交通运输提供的生产性服务面向国民经济的所有生产部门,服务过程贯穿于社会生产、流通的各个方面,是与国民经济其他生产部门关联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服务对象涵盖所有社会群体和个体,卫星导航在交通行业应用所带来巨大效能远远不能用简单的数字体现。本文概述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卫星导航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阎秀英  蔡伟 《卫星应用》2003,11(4):27-31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1)发射并正常运行,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在积极推广宣传CBERS-1产品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生产及应用成果。随着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后续星的发展,卫星的性能、指标的改进和提高,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卫星产品市场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与“国际太空卫星”通信组织(INTERSPUTNIK)联网的国际太空卫星电视地球站——CCTV北京国际卫星电视地球站,于1990年5月18日正式开通。这是继前不久我国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成功之后,在卫星应用方面的又一成果。 CCTV北京国际卫星电视地球站是通过苏联在印度洋上空,东经80°的静止-13号”卫星转发器进行电视信号传输的,主要用来为中央电视台与苏联、东欧国际广播电视组织  相似文献   

19.
现代小卫星的发展及轨道垃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综述半个多世纪以来传统和现代小卫星的技术发展,特别是现代小卫星在对地观测、通信导航、空间技术实验与演示、深空探测、军事等方面的应用取得很多成就,尤其是对地观测高分辨率成像系统取得了突破性技术成就;其次讨论小卫星所产生的轨道垃圾及其影响和处理;最后提出未来小卫星技术发展十个原则,对未来小卫星的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简要介绍了35年来我国在发展卫星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以及卫星应用方面的主要成就以后指出:1.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在本世纪末以前,我国将主要致力于发展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技术,缩小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本着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造福的方针,我国愿意为发展中国家和没有掌握空间技术的发达国家提供发射服务。3.我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空间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