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近日,科学家和艺术家对一种5亿年前的古生物进行了复原。在复原模型中,可以看到这种古老节肢动物的丰富细节,包括软组织的形态。这是一种三叶虫类,属于球接子目,学名为舟形球接子三叶虫,其化石发现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尽管这种三叶虫活体的长度只有大约1厘米,但它们的化石被极为完好地保存在页岩和石灰岩中,科学家因而得以详细了解它们的解剖学特征。研究者之一、瑞典隆德大学的地质学教授马茨·E.埃里克森说:"化石细节的完好程度令人难  相似文献   

2.
正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奇特蠕虫的生物化石,外形似人类阴茎。这种生物属于囊舌虫类,发现地位于加拿大幽鹤国家公园的伯吉斯页岩化石层。研究人员表示,一些物种至今仍然存在,但是在大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它们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生物之一。阴茎蠕虫是以其阴茎形状命名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可达39厘米长左右,具有长鼻状的可伸缩的嘴,其含有尖锐的钩子、牙齿以及刺。蠕虫的牙齿可以揭示其物  相似文献   

3.
船舷 《飞碟探索》2012,(5):41-41
千万别以为走出海洋来到陆地的生物才既聪明又幸运。留在海洋的生物就像当初没有跳下树的猿一样,阻塞了自己的进化之路。了解了海胆的神奇再生功能之后,相信你会从根本上改变对海洋生物的看法。 海胆是海洋里辈分较高的古老居民,它们的食谱比较杂,既吃海藻也吃小鱼小虾,同时也吃海底沉积物。因为它们行动迟缓,捕食能力有限,所以它们的主要食物是容易得到的藻类,而且附着在珊瑚礁石上的钙藻是它们最常吃的食物,被它们啃食过的珊瑚礁石均留下清晰的白茬。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9月,科学家宣布发现一种前所未见的人类近亲(人族),它被称为"纳莱迪人"(Homo naledi),住在南非一个洞穴深处。现场发掘出了1500多块骸骨化石。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数字,通常一块地里发现一颗牙齿都值得庆贺。如此丰厚的化石宝藏揭示了这个物种的许多信息,但也留下一个重要的疑问:纳莱迪人生活在什么年代?科学家没有找到证明这些骸骨化石年龄的证据。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在盘根错节的人类族谱中很  相似文献   

5.
亡者生之本     
在2011年3月间日本地震发生的前一个星期,英国的《自然》杂志刊出了一篇专文,题目是《是不是地球的第六次大灭绝已然到来》。虽然这是古生物学家根据地质化石资料写成的科学专文,但其讨论的议题,似乎直指生物灭绝的末日情境,对应着这场巨大  相似文献   

6.
王静 《飞碟探索》2012,(7):19-19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像尼斯湖水怪一样有着粗壮脖颈的古老生物的颚部明显得了关节炎。这一发现意味着,即使是这种致命的杀手,也会遭受老化所带来的疾病与死亡。科学家是在调查一种已灭绝的海洋爬行动物——上龙的化石时得到这个结论的。这个古老的食肉动物是雌性的,身长约为8  相似文献   

7.
正桶水母最先被发现,是在大西洋东北部和地中海,是一种有毒、会蜇人但不会对人类构成生命威胁的水母。它们体型巨大,成年后直径可达1米,但只吃浮游生物。这张照片拍摄于夕阳西下的海中。摄影师说,当时,它就像一个被伞包裹的泡泡一样,漂浮在水面  相似文献   

8.
瘐晋  周洁 《飞碟探索》2003,(4):7-10
古细菌是一类生活在今天的生物,被称为活化石细菌。它们并不是细菌,因为它们有着与细菌不同的遗传基因。它们是独立的一类生物。生物界被划分为真核生物、细菌和古细菌三大类。古细菌之所以被称为古细菌,只是因为它们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并且在形态上跟细菌差不了多少,所以人们把它们叫做古细菌。古细菌的生命沉浮古细菌出现于38亿年以前的生命诞生之初。那时的地球,大气中充满了有毒气体(比如硫化氢),完全没有氧气(即使有那么一点,也会与其他物质反应而被消耗),大气的化学性质是呈还原性的。在这样奇特的环境影响下,古细菌形成了严格厌…  相似文献   

9.
最数字     
《飞碟探索》2011,(12):63-63
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首次展出在北美发现的最小恐龙的化石。这些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出土的恐龙化石,是在最近才被科学家辨明和命名的。该博物馆展出这四具恐龙的化石,包括它们的头骨、脊椎、前肢和腿骨的碎片。科学家说,这个名为“Fruitadens Haagarorum”的恐龙,大约生活在15000万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它的体重不到900克,站起来也只有10厘米高,  相似文献   

10.
河马的祖先     
李有观 《飞碟探索》2013,(11):47-47
河马懒洋洋地泡在水池中,看起来似乎挺温驯的,甚至有点滑稽,但事实上,它的性格与其外形完全相反。河马不仅凶残而且十分暴躁,再加上领域性极强,任何接近它的动物,它都会主动攻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生物之一。而且河马在陆地上的行动非常迅速,其最快时速可达40千米,是非洲每年杀死人最多的动物。由于河马的巨大体型与攻击性,它几乎没有天敌,连鳄鱼与狮子都时常被其杀害。所以在河马的故乡非洲,它们有着令人恐惧的公众形象。  相似文献   

11.
大啖恐龙肉     
蔡宙 《飞碟探索》2005,(4):32-32
人们对早期哺乳动物的印象是一些像老鼠或鼩鼱大小的生物,在恐龙的阴影下躲躲藏藏,害怕被这些可怕的晰蜴撕裂吞食。不过现在看起来那些猎物有时也会变成猎食者:新发现的化石显示,在一只哺乳动物肚子里有一只恐龙幼仔,这是第一个揭露这种捕食现象存在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2.
第月小抄     
《飞碟探索》2012,(5):6-7
[2012年3月23日][考古]中国科学家与巴西古生物学家合作,在中国辽西地区发现一种奇特的白垩纪翼龙化石。这件被命名为“猎手鬼龙”的化石进一步证实了中国辽西地区产出的翼龙组合与巴西东北部产出的翼龙动物群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几十年来,研究人类起源的科学家已经把东非大裂谷找了个遍。现在,他们的追寻征程意外地在摩洛哥西部绕了个道:研究人员将在欧霍德山的山洞里发现的一个一直被忽略的头骨重新定年为30万年,还发掘出了新化石和石器。这个头骨是目前最古老的智人化石,把人类出现的时间又提前了10万年。这个头骨的面部和现代人类似,比较扁平,但后脑比较瘦长,不像现代人这样像个球形。  相似文献   

14.
腊玛古猿的地位代敏1932年,美国耶鲁大学年轻的研究人员爱德华·刘易斯在印度发现了一些化石,据推测可能是一只古猿的上颌骨的部分碎片。这些化石引起了人类学家埃尔温·西蒙斯的注意,他仔细研究了这些化石,发现它的颊齿(前臼齿和臼齿)有些像人的颊齿,牙齿的咬...  相似文献   

15.
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就注意到一类被称为极端微生物的微小生命,那些对于大部分地球生命犹如地狱的火山口、冰川、盐湖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它们而言却是栖息繁衍的天堂。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它们中的大部分成员在进化上也是很独特的,属于被科学家们称为古菌的生物类群。这类生物既有别于细菌,又有别于更高级的真核生物,它们也许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生命。几十年来,新的极端生命形式不断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它们一次次地打破生命的极限,一次次地冲击人们对生命现象的传统观念。以下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些此类生命,关于它们的发现和研…  相似文献   

16.
正地球上许多细胞生命体的一个关键特征是硬质的生物结构,例如由矿物质构成的动物骨骼和蜗牛壳。最近,研究人员在加拿大发现了微体化石。这一发现不仅将迄今最古老的生物矿化证据追溯至8.1亿年前,还有助于在其他行星上定位查找化石,研究生命体和行星随时间推移共同演化的方式。研究人员在《科学进展》杂志上详细介绍了该发现。他们获得了美国航空航天局天体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巍峨壮观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闻名遐尔。而另外一处景观也同样引起游人的极大兴趣,那就是一座国家公园里的一些古树化石。这些具有玛瑙色彩的古树化石,尤其使考古学家们惊喜和迷惑。经考证,这些古树化石已有两亿年的历史,它们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像是伐木工人用钢锯锯成的原木段,端面十分整齐。 树化石的形成是完全可以解释的。由于地壳的变动,树于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因与空气隔绝,没有氧气而不腐烂。巨大的压力使木质细胞逐渐为地下水中的矽、铁、锰等的氧化物所代替。由于这些氧化物呈黄、  相似文献   

18.
九歌 《飞碟探索》2008,(6):48-49
是的,在生物世界里说到发光,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然而,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如对一些生活在深海里的鱼类来说,发光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夜晚常在近海作业的渔民以及常住海边的人经常能看到海面上有光带,这是一些藻类发出的,当它们受到惊扰或是大量繁殖时,似乎海洋都被燃烧了起来。  相似文献   

19.
正列昂尼德·莫罗兹花了20年时间来阐释一个令人惊奇的观点:虽然科学家开始在其他星球上寻找外星生命,但地球上或许已经存在生物特性和大脑与我们差异极大的外星生命了。在过去的数千年当中,它们潜形匿迹,没有被我们觉察。它们能够向我们揭示许多有关进化本质的知识,以及应该对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拥有怎样的期  相似文献   

20.
在茫茫的宇宙中,还有没有像地球一样适合生物生存的星球?还有没有像人类一样的智慧生物?地外文明到底存在不存在?地外文明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如何证实他们的存在以及如何同他们联络? 远古的呼唤 在远古时代,虽然人类的文明程度还很低,但人类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然界已有了相当的了解。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