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利用云南天文台太阳光谱分光照相仪(Hα-SSHG),拍摄了1984年5月21日边缘耀斑环珥的Hα光谱资料,结合Hα色球观测资料给出了该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色球、光谱的形态特征。定性地探讨了该耀斑环内的宏观物质运动.用提出的双环系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美欧天文学家发现,本世纪最亮的海尔—波普彗星远离地球时带着一条由钠原子构成的黄色彗尾,这是人们首次在彗星上观测到这种彗尾。 美国航宇局的卫星4月初发现,正逐渐远离太阳的海尔—  相似文献   

3.
太阳未来变化假说太阳直径在缩小美国科学家埃奇,在1981年美国天文学协会上作学术报告时说:“最近100年内,太阳的直径缩小了1000千米。”他是根据1836年格林威治天文台所作的太阳直径的测量分析提出上述结论的。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埃奇的说法有异议,主...  相似文献   

4.
太阳峰年卫星的寿命已经终止,在其9年半的寿命中获得了大量有关太阳的数据,其突出的贡献如下: 1.太阳常数数据:卫星的有源空腔辐射计发送回太阳常数的精确数据——太阳可见光能量输出速率。这种数据显示出以前从未见过的变化率, “它表明太阳正在发生某些变化”。 2.太阳擦掠彗星:卫星观测到10个彗星掠过或接近掠过太阳。最  相似文献   

5.
天上只有一个太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有人说,他看见过几个太阳如绿太阳、蓝太阳甚至是扁太阳、四角形太阳,你一定会说这是天方夜谭。然而,历史却为我们保存了这一有趣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太阳黑子(日斑)周期可能是更长的太阳活动周期的一部分.”一位美国空军部队的科学家瑞恰德·阿特洛克如是说.他曾在美国沙克莱曼托山顶的国家太阳天文台进行过观察研究,并说“连续的太阳循环周期会有部分交迭”.阿特洛克在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根据1990年的数据资料得出了他的结论.这项研究表明,一次完全的太阳循环周期可能延长到接近20年.而且,除可见的太阳黑子之外还包括其他形式的磁性活动.  相似文献   

7.
太阳质子事件与太阳耀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0°W-39°W,40°W-70°W,71°W-90°W经度范围内太阳质子事件与太阳耀斑的相关性计算分析,发现太阳质子事件与太阳耀斑的相关系数依赖于经度.太阳耀斑积分与地球磁链接区域(40°W-70°W)太阳质子事件强度的相关系数最大.相关系数的这种特点与耀斑加速粒子的最大流量只出现在磁链接区域的特征相吻合.计算结果表明,太阳耀斑对太阳质子事件具有贡献,即耀斑对E ≥ 10MeV的质子加速有贡献.耀斑和CME在磁链接区域对太阳质子事件的贡献相同,这说明太阳质子事件是混合型事件.   相似文献   

8.
详细地分析了工程上应用的太阳吸收率计算公式的截断误差;从数学上推导了截断误差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实例。所得结果对卫星热控材料及太阳光谱利用涂层材料的光热学性能的测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8月1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用德尔他-4H(Delta-4H)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了"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该探测器是首个飞进太阳日冕进行探测的航天器,其科学目的是研究日冕和太阳风,并对可能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的空间天气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文部省空间科学研究所已制定了利用正在研制的“自由飞行器”实验太阳发电的计划,目前在研究太阳空间发电概念。大概过程是:用抛物面镜收集太阳光,驱动卫星上装备的发电机,使发出的电力供自由飞行器变轨时用。太阳发电比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高,集光部分面积比太阳电池翼板缩小三分之二,这样空间阻力小,且重量轻。日本期望此法成为将来空间站上最佳电力生产方法。太阳发电实验计划将在1994年发射的第二颗“自由飞行器”卫星上  相似文献   

11.
陈丹 《太空探索》2005,(4):43-45
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印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一直是印象主义画家集团的核心人物,直到1926年以86岁高龄去世。印象派的名称,就是当时批评家对他的《印象·日出》一画的嘲笑而来。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受;在运用色彩方面有所突破。这里介绍两幅与太阳有关的莫奈名画。《印象·日出》(Impression,Sunrise,1870,收藏于法国马摩坦美术馆) 拂晓时分,一轮红橙色的太阳渐渐升起了,划破了浓浓的晨雾。两三艘小船,慢慢地淡…  相似文献   

12.
伽利略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1609年首先创制天文望远镜,用以观测天体,先后发现月亮表面的环行山、木星的4颗卫星、金星的位相等,他事先想到了如果用望远镜直接观测太阳,可能对眼睛十分有害,所以他先把目镜用一块硬纸片遮挡,然后在硬纸片上扎一个小孔观看太阳。观测中他发现,太阳并不“完美”,上面有“黑色”的斑点——黑子,并通过黑子的移动推测太阳在自转,其自转方向与行星公转方向相同。金星凌日日地距离是度量太阳系大小的一把尺子,故又叫天文单位,可是直到17世纪,人类还无法确定它的具体数值。著名的英…  相似文献   

13.
希腊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公元前640~560年)据说曾在埃及学得几何学知识,在美索不达米亚学到天文学,他根据迦勒底人的“莎罗”周期,预报了公元前585年所发生的日食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腊人第一次对太阳的本质和大小作了科学的推测。爱奥尼亚学派成员、雅典的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25~547年)认为:太阳是一块灼热状态的石头,其大小与希腊的版图相仿;他还提出日食是月亮遮住太阳的结果。后来他被控告为无神论者,放逐于小亚细亚。这是阿那克西曼德使用土圭测量日影▲哥白尼和他的太阳中心体系波兰天文学家(1473~1543)。长期从事天文观测…  相似文献   

14.
空间扫描     
价值10亿美元的“太阳观测卫星”(SOHO)于6月25日失控科学家已失去和SOHO的所有通信联系。该卫星是1995年12月2日升空的,设计寿命2年。其上的仪器能以几种不同光谱及波长的光对太阳进行拍摄,还可以测量和分析由太阳产生的粒子和磁场,是人类有史...  相似文献   

15.
肖浩 《国际太空》2007,(3):17-21
□□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07年1月29日透露,"哈勃"空间望远镜(HST)的主照相仪--高级巡天照相仪(ACS)已经损坏,丧失了2/3的观测能力,并且永远无法完全修复.该照相仪在最近几个月中曾坏过2次,但均得到了修复.  相似文献   

16.
在历时20余年的立项和研制进程后,2020年2月10日由欧空局(ESA)主导、美国参加的太阳轨道探测器任务在美国发射升空,这是人类首个对太阳极区成像的空间太阳物理任务。太阳轨道探测器将用约3年时间在水星轨道以内的大椭圆日心轨道开展近距离太阳观测,用7年(包括3年延寿期)时间在黄道面外开展太阳极区高分辨率成像及探测。该任务有望进一步揭示太阳磁场,太阳活动爆发,太阳风起源、加速及其行星际传播和对地球空间天气的驱动等重要前沿问题的本质,加深对太阳活动周以及日地联系的理解。该任务启示中国空间科学要重视太阳深空观测任务的前瞻布局与立项实施。   相似文献   

17.
金兑 《太空探索》2001,(11):18-19
1999年5月10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枚长征四号乙火箭成功地将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高度为87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  相似文献   

18.
1838年: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一种太阳发光度的度量,它以当地球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149,598,500千米)时,地球外层大气一平方米每秒入射的能量的量来定义。尽管许多科学家都曾试图计算太阳发出的热量,但最初直接测量的尝试是法国物理学家普耶(ClaudePouillet1790~1868)和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JohnHerschel,1792~1871),他们分别独立并几乎同时进行了测量。尽管他们各自设计了不同的设备,但是根本的原理是相同的:将一些已知质量的水普耶的太阳温度计水被装在圆柱形的容器a里,b面涂黑,并面向太阳。温度计d被容器与太阳隔离,圆盘e用来校准…  相似文献   

19.
太阳敏感器的测量精度主要受地球反照的影响。通过建立大角度入射光能衰减模型,结合地球反照辐照度峰值的计算,从理论上说明了这种影响与太阳入射角的关系。以CCD太阳敏感器为例,当太阳出现在敏感器的视场边缘时,而地球反照处于最坏情况,地球反照和太阳在CCD上产生的辐照度具有可比性。最后提出了改进太阳敏感器的结构参数来减小地球反照对太阳敏感器测量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太阳轨道器     
<正>"太阳轨道器("Solar Orbiter)是欧空局"宇宙愿景"计划最早发射的中级科研项目,大约在2017年发射,它也是2003年启动的"人类与日共存"(ILWS)国际空间合作计划最后一颗卫星,旨在研究太阳表面和大气,对发生在太阳系核心的高能过程进行近距离观测。"太阳轨道器"由欧空局19国与美国航宇局共同合作,任务的总预算约为10亿美元,其中包括提供并集成10台科学仪器,已及卫星的发射和运行费用。欧空局各成员国航天局负责研制观测仪器,NASA将负责发射相关事宜。2012年4月,欧空局授予阿斯特里姆英国公司一份价值3.9亿美元的合同,建造该探测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