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骏华 《强度与环境》1992,(3):41-54,40
C/E复合材料结构强度的散布特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该问题关系到受力结构能否采用C/E复合材料。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搜集、分析、整理已有资料。现有资料说明,不计及温湿效应时,C/E复合材料的单向板、多向板的强度参数的变差系数C_v=0.08~0.13之间。复合材料的结构强度(破坏或失稳)的变差系数和相同结构相同载荷的金属结构强度的变差系数相近。高温和低温的强度变差系数和常温的强度变差系数相近。为了更确切地说明问题,应该补充一些实验,特别是温湿效应的有关实验。  相似文献   

2.
纤维断裂引起层合板多向刚度减缩的细观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纤维断裂对连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刚度的影响,建立了分析这种影响的细观力学模型,给出了描述纤维断裂引起的单向板四个弹性常数减缩的表达式。分析结果表明:在纤维断裂为主损伤控制模式阶段,单向板的四个弹性常数随着纤维断裂百分数增加而线性下降。  相似文献   

3.
直角与斜角网格加劲圆筒最优设计已有好几位作者进行了研究。本文提供在给定载荷大小和圆筒长度、半径下六种加劲形状的最小重量设计研究结果,其中有一种是胶接薄壁圆筒结构。胶接圆筒结构中,薄板迭折成单向加劲件。用两个这样带单向加劲件的薄板,使加劲件成直角地胶接在另一薄板的两面上。如果胶接很牢,就可把它作为正交加劲件处理。通过结构综合求得圆筒的最优等效厚度。通常对几个起点采用内补偿函数的方法求得结果。所考虑的破坏形式有:总体屈曲、环向加劲件之间的屈曲、蒙皮的局部屈  相似文献   

4.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剩余强度衰减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复合材料剩余强度随加载次数增加而单调衰减的疲劳损伤机理,得出复合材料剩余强度衰减率在其疲劳寿命全程内呈"快→缓→快"演化过程,并提出一个剩余强度衰减模型来描述这一过程.该模型从材料的疲劳破坏机制上分析了铺层形式对复合材料剩余强度衰减的影响,并综合考虑了材料抗疲劳性能、受载水平等影响因素.6种复合材料的系列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合理描述了复合材料剩余强度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广义变分原理,给出了含圆孔的有限大平板应力集中的计算公式。並对矩形板单向均匀拉伸和剪切两种情况进行了数值计算,将计算结果绘成了曲线。  相似文献   

6.
疲劳累积损伤分布规律是结构疲劳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的关键内容之一。本文考察了疲劳外载荷谱的谱型对疲劳累积损伤分布的影响,定义了任意载荷谱的等效增强和载荷谱的形状因子,给出了一个分析疲劳累积损伤分布的模型,讨论了载荷谱型与疲劳累积损伤分布之间的关系。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谱强度描述了疲劳累积损伤的均值,载荷谱的形状因子描述了疲劳累积损伤的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7.
疲劳破坏寿命的概率统计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结构疲劳破坏寿命特性概率统计方法研究的发展及理论基础,从常规疲劳特性P-S-N曲线的研究应用、疲劳裂纹扩展率统计模型研究现状以及损伤力学理论在疲劳强度中的研究展望来综述现有随机疲劳破坏寿命分布统计特性曲线的研究方法和工程应用,同时介绍该领域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对疲劳破坏随机性研究的未来发展的关键及趋势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具有缺陷(裂纹)的中低强度铜的薄壁结构,如焊接板件、压力容器等,进行了故障分析,并提供计算方法,最后以数值例子进行了失效概率的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9.
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了无损伤和含板芯脱粘缺陷的边缘闭合蜂窝壁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3种建模方法对比研究了边缘闭合蜂窝壁板在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屈曲载荷规律和失稳模式。采用夹芯板理论将蜂窝芯等效为正交各向异性结构,板芯之间的胶层使用cohesive单元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脱粘尺寸的增加,蜂窝壁板的屈曲载荷呈现下降趋势;当30 mm≤D≤80 mm时结构由混合屈曲过渡到局部屈曲;两种等效模型发生局部屈曲后,无论是结构的屈曲载荷规律和屈曲载荷值还是失稳模式,均近似接近原始模型结果。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复合材料叠层板机械连接的拉脱强度的定义与测定方法,并对T300/648复合材料层板机械连接接头的拉脱强度及吸湿量对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分析了拉脱破坏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民机大型加筋曲板在剪切载荷下失效破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民用飞机机身加筋曲板在剪切载荷下承载能力进行了试验和工程算法研究,深入探索了机身壁板的各种破坏模式,进行了工程算法评估,并且把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给出了壁板剪切许用值与桁条、框剖面积和蒙皮厚度的关系曲线;按照材料性能参数修正后计算得出的壁板剪切许用值最符合试验结果;在误差控制范围内蒙皮厚度的偏差不会影响壁板的剪切强度.  相似文献   

12.
在宇航工程中,预示结构的破坏概率、计算结构的可靠性是型号设计中的重要任务。传统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方法都是针对确定性结构和载荷环境参数的,无法直接考虑材料性能、结构几何参数的分散性,本文将随机摄动技术、传递函数理论和有限元程序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一种预示结构破坏概率、计算结构可靠度的途径。简单的实全表明,这种途径是走得通的。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后剩余强度(CAI)的计算,本文给出了两种方法:工程估算和有限元预测.工程估算是将受冲击损伤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简化为正交各向异性带孔板,按照Nuismer-Whitney平均应力准则,计算正交各向异性带圆孔板的破坏强度.作为层合板冲击后剩余强度的估算值.有限元方法则是采用Hashin失效准则和Tan的刚度降准则,在ABAQUS软件中自编UMAT材料损伤子程序,进行带孔层合板的损伤强度预估分析.结果表明,工程估算方法和有限元方法的计算结果均与试验结果相差不大,两种方法均可作为工程中估算剩余强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局部应力应变法的发动机机匣低循环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文中提出了确定机匣载荷谱的建议,论述了在多向应力状态下应如何确定等效应变,使在单向应力状态下确定的应变幅-疲劳寿命曲线可适用于多向应力状态。根据飞行的特点,提出了确定发动机机匣可靠性寿命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实例,证明了所介绍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度。本方法比较简便,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预测法。  相似文献   

15.
把齿轮弯曲疲劳失效处理成随机事件,以这个随机事件为研究对象,用齿轮抗弯曲疲劳的累积损伤强度KW和总疲劳损伤量DW来描述弯曲疲劳失效随机事件,得出用概率描述的弯曲疲劳的疲劳累积损伤模型。用这个计算模型,提出齿轮抗弯曲疲劳可靠度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依据对典型机场环境统计分析,编制了单向顺排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加速腐蚀试验环境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该材料试件的加速腐蚀试验和不同当量腐蚀周期试件的力学性能测试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机场环境会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基体造成损伤,且材料的疲劳寿命、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三种力学性能随着腐蚀周期的延长呈现由小到大的规律递减。  相似文献   

17.
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的广义强度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将复合材料层舍板看作一个"宏观各向异性板",提出了一种基于试验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广义强度准则的二次完备表达式,并分析了表达式中各参数的试验求解方法.对3种典型铺层的层合板进行纵向拉伸、纵向压缩、横向拉伸、横向压缩、面内剪切等简单裁荷以及双向拉伸、拉剪组合(纵向、横向)等组合栽荷试验.给出了不同铺层形式下广义强度准则表达式中各项系数值.采用该强度准则预测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破坏应力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了低应变率下最大骨料粒径对混凝土材料破坏行为及尺寸效应的影响。首先,考虑混凝土材料内部的非均匀性和应变率效应,采用细观数值方法模拟了混凝土材料的破坏过程。基于细观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尺寸混凝土试件的破坏行为。其次,从细观层面上研究了最大骨料粒径对混凝土破坏模式、名义强度及其尺寸效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单轴压缩和拉伸载荷作用下最大骨料粒径对混凝土破坏模式有显著影响。在准静态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抗拉强度随着最大骨料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抗压强度随着最大骨料粒径的增大则是先增大后减小。此外,随着应变率的增大,混凝土材料强度尺寸效应被逐渐减弱。当应变率达到1 s~(-1)时,混凝土强度尺寸效应消失。最大骨料粒径对混凝土单轴压缩和拉伸强度动态尺寸效应的影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单向板的正交异性均质模型和TSai-Hill失效准则,提出了单向板中心穿透裂纹的新的复合型断裂判据,称为Tsai-Hill失效区尺寸断裂判据(r_(TS)-判据)。算例表明,与均质模型的s-判据定性比较,本判据与基体模型(Matrix model)的s基-判据更为接近,同时又避免了基体模型的复杂性。因此,本判据相对简单又比较接近实际,有其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基于单层特征曲线法的复合材料机械连接接头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基于单层的特征曲线法,对复合材料机械连接接头强度进行了分析计算.在基于单层的特征曲线法中,特征长度根据各层的受力特点用数值方法确定,不需要试验,通过对各层特征曲线位置处单元进行失效判断,确定接头的破坏载荷.通过算例分析可知,采用本文所提出方法所得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很好,较基于层合板特征曲线法所得结果更精确,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