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王永廉 《航空学报》1995,16(3):110-114
通过对疲劳过程中材料能耗的分析,利用材料的循环应力-应变特性,建立了疲劳韧性的数学表达式,可用来较为准确地估算材料对应任一疲劳寿命的疲劳韧性。用该表达式对8种不同材料的应变疲劳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关于疲劳韧性的若干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2.
碳纤维/双马复合材料层板疲劳损伤累积和寿命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开达 《航空学报》1997,18(5):623-624
给出了T300/QY8911材料单向板和多向层合板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拉-拉疲劳试验结果,提出了以疲劳应变累积为基础的损伤累积模型和相应的寿命估算方程。对于以纤维断裂和基体拉伸开裂损伤累积为控制因素的层板,理论结果与试验值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3.
航空发动机火焰筒结构在随机声激励下的寿命估算属于典型的多轴疲劳问题。对航空薄壁结构随机声疲劳寿命估算的峰值概率密度法和功率谱密度法进行了探讨。在应力场强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一种用于薄壁缺口结构随机疲劳寿命估算的有效方法——局部应力应变场强法,该方法能同时考虑缺口局部应力梯度和应变梯度对疲劳损伤的影响。以薄壁缺口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声疲劳问题分析的一般方法,对局部应力应变场强法在声疲劳寿命估算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茹梅秀  曹凤兰  龚梦贤 《航空动力学报》1990,5(4):309-310,375-376
航空构件要求重量轻,多半采用弹塑性设计,应力集中区域的材料通常是应变循环而不是应力循环,所以局部应变法已成为比较流行的一种寿命预测方法。本文采用了这种方法。鉴于试验更能真实地反映疲劳累积损伤的过程,所以本文除了用局部应变理论估算寿命之外,还利用光滑试样的疲劳试验预测了轮盘槽底的裂纹起始寿命。实践证明这种寿命预测方法比仅用计算公式估算寿命效果要好。对于中值寿命,轮盘和光滑试样的寿命之比仅为1.2倍。   相似文献   

5.
刘湘生 《航空动力学报》1992,7(2):153-155,195
一、局部应力应变法寿命预测系统  图 1所示为构件局部应力应变法寿命预测系统 ,适用于承受应变疲劳载荷的构件。基本图 1 低循环疲劳寿命预测体系上分为四部分 :分析预测 ;材料试验 ;部件试验 ;确定寿命。分析预测 上半部是通常的弹塑性应力分析。得到构件危险部位应力—应变谱后 ,即可进行 L CF寿命估算。材料试验 是将构件的应变历程施加到一组光滑圆柱试样上 ,在试验机上作控制应变的 L CF试验。所得寿命数据经统计处理 ,即可确定构件寿命。在进行构件 L CF试验的情况下 ,借助于材料数据确定的疲劳散度系数来间接确定构件的…  相似文献   

6.
钛合金焊接件疲劳寿命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有限单元法理论,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航空发动机中常用钛合金焊接试件进行应力应变分析,得到了焊接接头的等效应力场和应变场,并确定出试件等效应力集中系数Kf,运用局部应力-应变法对光滑焊接试件估算疲劳寿命,并采用成组试验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外压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萍  侯晓  何高让  姚东 《推进技术》2010,31(5):529-532
应用有限元软件开展了燃烧室外压稳定计算,以壳体表面环向应变为判据,从环向应变-载荷曲线保守估算了燃烧室外压失稳载荷。为了验证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假药配方的调试,研制外压试验用模拟燃烧室,开展全尺寸模拟燃烧室外压试验,得到了燃烧室失稳载荷。通过计算与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为有限元模型的修正提供了基础,采用推进剂的压缩模量进行燃烧室外压稳定性计算更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孙金标  徐荣红 《飞行力学》2005,23(1):90-92,96
目前防御体系的作战有效性分析多采用统计试验方法。基于多层神经网络计算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防御体系的作战有效性性能的估算方法,并给出了实现这种方法的详细步骤。将该方法应用于四种不同发射方案下防御体系作战有效性性能指标的估算,其测试结果表明.估算误差均在10%之内,说明了该方法是有效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EPDM薄膜橡胶包覆材料的粘-超弹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描述一种新型三元乙丙(EPDM)橡胶薄膜包覆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不同拉伸速率(0.1~5mm/s)下的单轴拉伸试验和多步松弛试验。研究了材料的应力-应变响应,建立了有限变形下的粘-超弹本构模型。模型由超弹与粘弹两部分组成:超弹部分基于多项式应变能函数推导获得,粘弹部分则采用Maxwell模型来描述。通过单轴拉伸试验和多步松弛试验分别获得粘弹参数和超弹参数。将所建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模型能很好地描述材料在20%工程应变范围内的力学特性,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最大偏差仅为5.6%,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HTPB推进剂热力耦合老化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吉明  李进贤  侯晓  沙宝林 《推进技术》2016,37(10):1984-1990
为了研究预应变对复合固体推进剂老化性能的影响,针对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开展了70℃热力耦合加速老化试验,通过单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及拉伸断面扫描电镜试验研究了不同预应变作用下HTPB推进剂的老化性能。结果表明:在试验预应变范围内(≤15%),无论预应变水平多大,随老化时间的延长,粘合剂基体的氧化交联反应是HTPB推进剂的主要老化机理;在相同老化时间,预应变对HTPB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存在一个损伤阈值,当预应变超过该阈值时,拉伸断面中AP颗粒/粘合剂基体界面“脱湿”及粘合剂基体撕裂损伤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1.
Fatigue induced products generally bear fatigue loads accompanied by impact processes,which reduces their reliable life rapid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reliability assessment model based on a local stress–strain approach considering both low-cycle fatigue and high energy impact loads.Two coup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tigue and impact are given with effects of an impact process on fatigue damage and effects of fatigue damage on impact performance.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er modifies the fatigue parameters and the Manson–Coffin equation for fatigue life based on material theor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latter proposes the coupling variables and the difference of fracture toughness caused by accumulative fatigue damage. To form an overall reliability model including both fatigue failure and impact failure, a competing risk model is developed. A case study of an actuator cylinder is given to validate this method.  相似文献   

12.
材料循环应力-应变行为及循环应变寿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团  杨庆雄 《航空学报》2000,21(2):171-174
材料的循环应力-应变行为以及循环应变与寿命的关系是材料的主要疲劳特性,用局部应力 -应变法计算构件疲劳裂纹形成寿命时要用到它们。使用这些疲劳特性的不同描述方法给寿命计算带来的误差差别很大。依据试验结果对目前的一些描述方法作出比较,并指出较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给出了LY12CZ铝合金板材的循环硬化规律;以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累积的塑性滞后能作为疲劳损伤准则,证明了应力控制等幅循环加载条件下损伤累积随循环次数变化的非线性,导出了材料瞬态塑性应变能的计算公式,算出了破坏发生时材料耗散的总塑性应变能,并给出了它与应力变程的关系。文中把疲劳损伤分为静拉伸损伤与循环损伤两部分,给出了损伤累积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计算了两级加载、4级加载和程序加载下光滑试件的疲劳寿命。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铝合金材料疲劳短裂纹萌生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扫描电镜(SEM)原位规测技术,研究了高温下铝合金试件在循环应力作用下的疲劳短裂纹萌生行为,结果表明,温度对于短裂纹行为具有强烈的影响。基于局部应变法,文中提出了一种预测温度作用下的铝合金疲劳裂纹短萌生寿命的评估公式。  相似文献   

15.
考虑尺寸效应的缺口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试样缺口根部归一化应力的分布规律,在考虑应力梯度的缺口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的基础上,着重考虑尺寸效应对缺口疲劳寿命的影响,构建了综合考虑平均应力、应力梯度和尺寸效应的缺口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利用已有的TC4合金缺口疲劳试验数据对所发展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并与常用的几种局部应力应变法的寿命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对比的几种局部应力应变法的寿命预测结果过于保守,而所发展的缺口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几乎全在3倍分散带以内,且大多数预测结果在2倍分散带以内.   相似文献   

16.
7050凹槽铝板激光冲击强化残余应力分布与疲劳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磊  马玉娥  杜永  刘磊  郭超  李钢 《航空学报》2019,40(12):423096-423096
激光冲击强化(LSP)是改善结构疲劳性能的重要手段,传统数值模拟方法很难模拟复杂结构的多点冲击强化过程。本文利用一种连续动态冲击方法对7050凹槽铝板进行激光冲击强化数值模拟,得到了冲击后稳定的残余应力场,并与试验测量的残余应力相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度与较高效率。运用4种基于临界平面法的应变模型,最大正应变模型、最大剪应变模型、BM模型和SWT模型分别对未强化件和强化件进行疲劳寿命预测。完成了激光冲击强化件和未强化件的疲劳试验,得到其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寿命预测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对未强化件进行平均应力修正后,前3种模型误差分别为31.2%、22.6%和40.7%,而SWT模型的计算结果过于保守;对强化件进行最大正应力修正后,前3种模型误差分别为1.84%、24.0%和46.4%,而SWT模型的计算结果过于危险。  相似文献   

17.
饶寿期  毛英勇 《航空动力学报》1992,7(2):147-149,194
一、多孔构件应力场有限元分析  为了计算多孔的涡轮叶片和燃烧室等构件的应力应变 ,我们编制和开发了壳体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程序。用退化方法从三维单元推导出的曲壳单元。这种单元直接离散连续介质力学的三维方程 ,避免了由一般壳理论带来的复杂。曲面等参元具有独立的转角自由度和平移自由度 ,三维应力应变就退化为壳体情形。本文编制的这种退化壳单元程序还可进行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分析[1 ] 。涡轮叶片因开有很多孔而使结构强度大大降低 ,由于孔间的相互影响 ,应力场相当复杂。我们用下列三种简化模型作计算分析。三种平板尺寸为 …  相似文献   

18.
一种适用于应力疲劳和应变疲劳的通用寿命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应变分布对寿命的影响函数分析,导出了一种适用于应力疲劳和应变疲劳的通用寿命模型。通过应变分布影响系数把应变疲劳与应力疲劳联系起来。该方法不仅可用于构件从应力疲劳到应变疲劳的各类疲劳寿命预测,还可用于构件的疲劳试验模拟件设计。文中列举了各种典型材料的典型应力集中试件的算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验观察2024-T351铝合金搅拌摩擦搭接焊接头焊缝附近区域的焊缝横截面形貌及金相组织。观察表明搅拌摩擦搭接焊接头前进侧与后退侧存在形状不对称的钩状缺陷。将搅拌摩擦搭接焊接头在MTS材料实验机上进行恒幅疲劳加载,得到名义应力幅S-N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建立搭接接头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利用SWT疲劳损伤公式和应力集中区域循环应力应变有限元分析结果数据,预测搭接接头疲劳寿命,并将寿命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低周疲劳寿命范围内,采用SWT疲劳损伤公式对搅拌摩擦搭接焊接头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接近,误差均在2个因子内,但对高周疲劳寿命的预测结果存在较大误差。分析表明,搭接接头的应力集中程度比有效厚度对疲劳寿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0.
确定总应变寿命方程中指数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由材料的单调拉伸强度极限和断面收缩率确定总应变寿命方程中疲劳强度系数和疲劳延性系数的基础上,考查了利用材料在两个不同应力幅下的疲劳试验数据和单调拉伸延伸率来确定总应变寿命方程中疲劳强度指数和疲劳延性指数的一种方法,给出了只需较少的疲劳试验数据和单调拉伸力学性能参数即可确定材料的总应变寿命方程中全部4个参数的分析流程,并利用航空发动机中常用的钛合金和镍基合金材料的疲劳试验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所确定的总应变寿命方程对所考查的材料大多数情形的疲劳寿命预测结果较为理想,基本在3倍分散带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