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供给的液体能量转换为工作构件的机械振动的机构叫做液压振动器。通常,液压振动器由液压发动机(电动机、涡轮机、动力缸)和激励机械振动的工作部件所组成。所有的液压振动器、液压振动机按能量转换方式分为动力式和容积式两种。动力式液压振动器是通过利用流经振动器的液体动能,  相似文献   

2.
活塞式液压振动器是液压振动器中为人们最常见和最熟知的一种。和振动机的工作构件一样,活塞式液压振动器的工作元件也作往—复运动。在固定的工作规范内,振型的划一性在正确设计的条件下,有可能减少能量在由振动器到工作构件传动中的损失,也有可能从结构中消除轴承,从而提高结构的可靠性。活塞式液压振动器的供给可按两种系统图进行:直接由容积式传动装置,或通过蓄能器。对这两种系统图的工作和对它们的研究方法设  相似文献   

3.
发生在液压振动器内的动力过程,连续不断地与发生在传动装置和振动机中的过程紧密相连,这些过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所以,液压振动器的动力分析不能不考虑传动装置—液压振动器—振动机系统的相互影响而孤立地进行。  相似文献   

4.
不平衡式动力液压振动器,实际是一个由液压涡轮机驱动而旋转的普通不平衡轴,而且通常不平衡块与涡轮机是联结在一起的。从产生扰动力的方法说,这种液压振动器类似于不平衡机电式振动器。然而,不平衡式液压振动器的结构、计算和特性,与机电式振动器的结构、计算和特性比较有很多特点。其中主要是主动力矩对不平衡块的旋转速度有  相似文献   

5.
行星式液压振动器与惯性振动器有关,在这种振动器内部被作成实心、空心或在液压缸的端头带凸肩的工作元件(转子)多半沿壳体内的圆形轨道滚动。这种振动器的扰动力直接在接触点由转子传给壳体。这使得人们有可能在合理地选择材料和正确计算的情况下,制造出扰动力很大、非常坚固耐用和其它类型振动器无法达到的振动器。内装式结构方案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很长的工作寿命,因其内部不存在机械传动装置。  相似文献   

6.
依据直升机旋翼不平衡故障空间与多点机体振动空间存在一对一映射关系的理论,采用某旋翼试验台设置桨距不平衡、质量不平衡以及后缘调整片不平衡的方法获取试验数据。利用小波变换和神经网络处理直升机机体振动信号,并对直升机旋翼单故障和复合故障进行诊断。最终实现了一种利用小波变换处理机体振动信号诊断旋翼不平衡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旋翼不平衡是造成直升机振动的重要原因,而传统旋翼平衡调整是一种定期维护方法,耗时长且无法长时间保持维护后的振动水平。本文研制了一套基于智能变距拉杆的旋翼平衡实时调整(In flight tuning,IFT)系统,可以根据计算机发出的数字指令控制智能变距拉杆长度实现桨叶变距输入,进而完成旋翼动平衡调整。试验发现智能变距拉杆杆端位移量对旋翼转频振动分量的影响呈线性规律,由此确定拉杆调整系数矩阵。当获取旋翼不平衡振动信息后,根据相位选择相应拉杆作为调整器,根据振幅在调整矢量方向投影的大小关系设计了调整策略,得到拉杆完成平衡调整所需的位移量。通过旋翼塔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直升机飞行过程中实时降低旋翼振动水平,有效提高了旋翼动平衡调整效率。  相似文献   

8.
液压管道系统的动态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液压管道系统振动问题是工程中普遍遇到的。这种振动轻者会影响系统正常工作,重者会使管道产生疲劳破坏,导致严重事故。因此,分析研究液压系统振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计算了某飞机液压管道系统的振动特性,  相似文献   

9.
航空发动机振动与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子不平衡引起的振动故障是航空发动机常见并且危害较大的故障,对发动机转子平衡是降低发动机振动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以CFM56系列发动机为研究对象,介绍其静平衡和动平衡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为航空发动机相关维护以及振动平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高超声速圆球模型飞行流场进行数值模拟 ,分别采用空气完全气体模型、平衡气体模型以及热化学非平衡 1 1组元气体模型求解非定常轴对称N -S方程组。使用有限差分时间相关法捕捉激波 ,得到了定常流场的解。差分方程隐式部分采用了LU -SGS方法以避免矩阵运算 ,对化学反应和振动能量源项采用预处理矩阵以解决刚性问题。由计算结果处理得到的阴影图和干涉条纹图与再入物理弹道靶实验照片进行了对比分析 ,验证了实验中圆球飞行流场大部分区域接近于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1.
某型无人机导轨起飞装置气液压能源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以气囊式蓄能器和液压缸为主构成的某型无人机导轨发射装置的气液压能源系统,并对气囊式蓄能器和液压缸的动态参数特性及其匹配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和动态特性试验。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气液压能源系统所确定的气液压能转换成机械能后能够满足无人机起飞所需的动力,并在某型无人机导轨发射装置中得到了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2.
纵向多层夹心式压电振动换能器在超声振动的广泛应用中显示了不少优点,但其机械谐振频率计算公式还不一致,本文就此提供这种多层夹心式压电振动换能器在几种边界条件下机械模态参数的计算方法和一般公式,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直升机旋翼不平衡故障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直升机旋翼不平衡故障诊断的方法,建立了用于直升机旋翼不平衡故障识别的支持向量机诊断模型,进行了直升机旋翼不平衡故障模拟试验,分别采集了在旋翼配重不平衡、桨距不平衡、后缘调整不平衡和正常状态下的试验台体振动信号,并对其进行了功率谱分析.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诊断模型对旋翼不平衡故障进行了故障分类识别,并与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诊断模型进行了故障识别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诊断方法在小样本条件下,对旋翼不平衡故障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利用模糊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进行直升机旋翼不平衡故障诊断的方法,建立了用于直升机旋翼不平衡故障识别的模糊诊断模型。基于直升机旋翼不平衡故障模拟实验,对采集于旋翼配重不平衡、桨距不平衡、后缘调整不平衡和正常状态下的试验台体振动信号进行功率谱分析,并采用主分量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方法进行故障特征提取。采用模糊RBF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对旋翼不平衡故障进行了故障分类识别,同时分析了不同主分量累计贡献率和模糊子空间对故障分类精度的影响,并与RBF神经网络的诊断模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诊断模型进行了故障识别效果对比。结果表明,模糊聚类RBF神经网络的诊断方法对旋翼不平衡故障具有更好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最小二乘影响系数法的优化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柔性转子高速动平衡的最小二乘影响系数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最小二乘法,并对考虑平衡质量受限时的最小二乘法进行简化修改后得到了限制配重的最小二乘法。比较分析这几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平衡配重量及平衡后的残余振动值要求不同时,应该分别采用不同的改进最小二乘法。其中基于遗传算法的最小二乘法,综合了以上改进最小二乘法的适用性,使平衡配重量和残余振动值均达到了优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被动式电磁阻尼器控制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振动.首先,设计了一个被动式电磁阻尼器,可以通过电流变化控制阻尼力.然后,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NASTRAN,对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分析了不同阻尼下的不平衡响应仿真.最后通过系统高速旋转实验,研究了不同阻尼器控制参数下该系统的不平衡响应.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增加被动式电磁阻尼器能够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并降低转子的不平衡振动,使转子成功越过一阶弯曲临界转速15 600 r/min,稳定运行在21 000 r/min.  相似文献   

17.
建立带挤压油膜阻尼器耦合双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挤压油膜阻尼器对双转子系统稳态不平衡振动的影响以及临界转速下阻尼器对不平衡振动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挤压油膜阻尼器能显著降低临界转速附近时双转子系统的振动幅值;阻尼器不仅能改善系统的稳定性,而且能使轴间的耦合作用力变化趋缓,轴承工作平稳,有利于延长其工作寿命。  相似文献   

18.
汽车防抱制动液压调节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车轮紧急制动状态的动力学模型,对常规紧急制动和防抱紧急制动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液压调节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由步进电机驱动,具有减压,保压和增压功能的可变容积液压调节器,并进行了试验研究,该液压调节器具有结构简单新颖,响应快,成本低,调压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虑在基座具有线振动与角振动的情况下,并计及干摩拭力矩、粘滞摩拭力矩和结构非等刚度等因素对自由陀螺仪的漂移误差做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结构非等刚度对漂移的影响较大。所得到的陀螺漂移计算式可供有关的实验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油膜轴承动态特性参数及转子不平衡的统一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转子不平衡作为引起转子-轴承系统振动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了一种现场、在线识别转子系统油膜轴承动态特性参数及转子不平衡的时域方法。本方法充分利用转子的结构及模态参数以解决测点不足和激振力不可测量等问题。同传统的参数识别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现场、在线、不需人工激振、设备简单等优点。实验结果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