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众眼看宇宙     
易轩 《航天》2009,(7):58-59
法国天文学家近日在星云天体IC348中.发现了三个质量小于10个木星质量的褐矮星。  相似文献   

2.
喻京川 《航天员》2012,(2):75-80
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神话、占星术等一直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由此产生的星空艺术还一直停留在纯粹的艺术之中。直到1609年,意大利物理和天文学家伽利略将自制的望远镜——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对准星空,人类美术史上的第一幅天体素描写生《月面图》诞生了。18世纪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用自己设计制作的大型反射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及众多遥远的星云、星系等深空天体。  相似文献   

3.
众眼看宇宙     
易轩 《航天》2009,(12):56-57
色彩斑斓的“斯蒂芬五重星系”,是130年前由天文学家Stephan发现的一个致密星系团,距离地球2.8亿光年。其中有一个星系(紧挨蓝色“桥”右侧的星系)正在高速穿过其它几个星系组成的星系团核心区,并因此而产生激波,加热气体,产生X射线辐射。  相似文献   

4.
精简行星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位居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发现之日起其地位就备受争议。随着近年来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使得有关冥王星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是否要给冥王星“正名”也因此成为8月份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讨论的焦点。天文学家拿出了多种方案,并最终于8月24日表决通过决议,取消冥王星的行星资格,把它降级到矮行星家族。大会通过的有关行星定义的新决议把太阳系天体分为三类,即“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这一表决结果是历史性的,它让困扰天…  相似文献   

5.
天浪 《航天员》2009,(5):62-63
这是一种神奇古怪的天体,它在一般光学观测中只是一个光点,看似恒星,却又不是恒星;它的光谱似行星状星云,但又不是星云;它发出的射电信号类似星系,却又不是星系,基于这些特点,天文学家称它为“类星射电源”,又叫“类星体”。  相似文献   

6.
谢懿编译 《航天》2009,(6):48-51
它们是被引力遗忘的角落。在那里,来自其他天体的引力会互相抵消,因此可以俘获住任何掉入其中的物体。这些引力陷阱也位于地球的轨道之上,一个在地球的前方,另一个则在地球的后方。天文学家将它们称为“拉格朗日点”,简写成L4和L5。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粘鼠板。  相似文献   

7.
2006年10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天文学家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新近发现了16颗太阳系外行星,这将有助于天文学家更好地研究太阳系外行星。据推测,整个银河系有多达6×10^9颗相当于木星的行星。  相似文献   

8.
今年4月24日,欧洲天文学家宣布首次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Gliese 581c",这颗行星围绕的恒星"Gliese 581"就是一颗红矮星。"Gliese 581c"是迄今为止太阳系外被发现的两百多颗行星中最像地球的。报道还提到这颗新行星距离地球有20.5光年,虽然哈佛天体物理中心的一个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就这颗行星的距离,我们是完全有能力达到的。话虽这么说,但是到达这个天体,至少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若把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设为一个天文单位,用AU(1个天文单位约等于1.496亿千米)表示。人类的航天器到目前为止飞的最远距离是100个AU左右,而且还是用的核电源。人类的航天器现在知道的最快的是去年1月份发射的冥王星探测器"新视野"号(New Horizons,又译作"新地平线"号),它的速度在木星引离助推以前是每秒21千米,木星引离助推以后是每秒25千米,所以它是属于人造航天器飞得最快的一颗。以这个速度,它到月球九个小时就到了,而阿波罗飞船需要三天多时间,因为这个飞船飞到冥王星大概是9年半的时间,冥王星在30个AU左右。短期实现不了并不等于说我们没有办法对这个星球进行了解,因为我们可以发射一些探测器在太空对这些天体进行探测。如今世界性的外太空寻水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标对准了木星和月球,对准了小行星和彗星,对准了金星和火星……在这方面,美国、俄罗斯以及欧洲共同体已经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日本也上去了,我们国家的‘嫦娥’一号也奔了月。问题就在这里,人类不可能对太阳系内外的行星逐个逐个去探测,了解是否有水,有生命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初中国应用卫星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航天技术是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是本世纪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之一,对人类发展的各个领域已经并正在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应用卫星,在国家经济...  相似文献   

10.
现代小卫星遨游大太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霄 《中国航天》2000,(1):22-26
随着铱系统的开通和一个又一个小型天体探测器的升空,现代小卫星正以全新的概念冲击着航天领域,在引发了航天技术的一场革命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享受。纵观今天的外层空间,您会惊奇地发现,现代小卫星正在带领人类走进新世纪。小卫星太空唱大戏历史常常是在?..  相似文献   

11.
司马杭仁 《航天》2009,(5):48-50
科学家从哈勃空间望远镜在2008年5月9日拍摄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图像中发现,木星上一个白色气漩变成了深红色,出现第3个红斑,天文学家将这些红斑称作“行星麻疹”。木星大气中经常会出现剧烈的风暴,不过最大风暴为什么是红颜色至今仍是个谜。早期的观测资料指出,大红斑持续了200年到350年,小红斑在2006年出现。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最新图片也支持木星正在经历全球气候变化的观点。这颗巨大的行星赤道附近不断升温和南极持续变冷,将打破南半球的平衡,导致急流变得更加疯狂,并产生新风暴。  相似文献   

12.
《航天员》2010,(6):7-8
据美国《连线》杂志网站10月19日报道,如果载人航天探索想要到达月球以远天体甚至火星,人类需要开发许多新技术。NASA阿姆斯研究中心主任西蒙·沃登在参加一次活动时概括了NASA正在开发的应用于未来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已获欧空局资助的红外空间观测卫星(ISO)将使天文学家在2.5~200μm的波长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灵敏度更详尽地探测从太阳系到遥远的银河系以外的天体,卫星主要由一台大型液氦低温恒温器,一台主镜直径为60cm的望远镜和4台科学仪器构成,仪器部分包括:成像光偏振计(2.5~200μm)相机(2.5~17μm),短波光谱仪(2.5~45μm)及长波光谱仪(45~180μm)。这些仪器将由欧空局联合研究机  相似文献   

14.
袁越 《中国航天》1999,(11):22-25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7月23日终于升空,把已多次推迟发射的钱德拉X射线观测台送到了太空。这一空间天文望远镜从此将开始进行为期5年以上的太空运行,帮助天文学家搜寻宇宙中的黑洞和暗物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航天飞机的本次发射还因为首次由一位女性担当指令长而备受关注。在成功地完成了这次重要的飞行任务后,哥伦比亚号已于7月27日安然返回地面。钱德拉望远镜原称高级X射线天体物理学设施(AX-AF),去年底美国航宇局宣布改以印裔美籍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锡卡的名字来为其命名。钱德拉锡卡30年…  相似文献   

15.
陈丹 《航天》2009,(4):62-64
哈德利和肖特的工作把反射望远镜的实验价值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使用金属镜面来反射光线,代替使用透镜折射光线,使得天文学家们能够制造出更短和更大威力的望远镜,大型反射望远镜变得越来越普及,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首先是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  相似文献   

16.
王歆  刘林 《宇航学报》2001,22(5):62-65
星际探测器轨道的特征与探测目的密切相关,对目标天体两级地区进行探测显然采用的是极轨道(或接近极轨道)。对于这类卫星(或称轨道器),如果轨道半长径较大,则会因第三体报骚动国导致轨道偏心率增大,使其近星距减小到等于目标天体的赤道半径而落到该天体上,结束其运动寿命,即使目标天体不存在大气(如月球等)亦会如此。  相似文献   

17.
广义地说,“航天”是活动,指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包括地球以外的天体)的活动;狭义地说,航天是技术,用于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含地球以外的天体)的高技术。  相似文献   

18.
《航天器工程》2012,21(2):131-131
据《耶路撒冷邮报}2012年1月12日消息,特拉维夫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Tsevi Mazeh教授协助美国的天体物理学家发现两颗行星:开普勒一34和开普勒一35,每一颗都围绕双恒星旋转。该研究报告发表在2012年1月的《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9.
聚焦太阳     
陈丹 《航天》2010,(2):64-64,F0003
太阳是太阳系的主宰,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颗恒星。天文学家在将望远镜指向天上的星星的时候,当然不会忽视最近的目标——我们的太阳。太阳望远镜就是专门用于太阳观测的望远镜。太阳看上去很平静,实际上活动现象十分复杂,诸如米粒组织、黑子、日珥、耀癍、谱斑、冕洞、物质抛射等都发生在局部区域,这些现象有的发生在光球层,有的发生在色球层或日冕;或者涉及太阳大气各层。天文学家不仅需要观测在光球层上的活动现象,  相似文献   

20.
谢懿编译 《航天》2009,(8):22-27
近半个世纪之前,天文学家们就开始争论,月球上可能有冰。后来的月球探测器在它的两极附近发现了冰的线索,但是这些远距离的探测始终无法让人信服。不过随着美国航宇局“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与“月球环形山观测和传感卫星”的发射,现在终于有了一锤定音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