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建平 《航天》2013,(12):6-11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表示,中国航天人将坚持着眼国家整体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持续推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为探索太空、造福人类,作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以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人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阶段。针对读者关心的下一步,本刊特摘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的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正第三届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线上)举办《中国航天》主持《火星家族趣谈火星探索》论坛。2020年4月24日,作为"中国航天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跨界创新融合生态"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线上)在多平台圆满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未来宇航研究院承办,网易科技协办,太仓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相似文献   

3.
国际宇航联大会举办中国专场本刊讯10月9日下午,作为国际宇航联第47届年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重要活动,中国航天技术专题报告会在北京国贸中心举行。在这个专题报告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王礼恒向国际宇航界表示,在40年的中国航天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宇航学会将于2019年4月23—25日在湖南长沙组织召开"第二届中国航天大会"。大会将结合"4.24"中国航天日开展涵盖政府、国际、学术、教育、科普、商业、展览和文艺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其中"第五届小卫星技术国际交流会"由中国宇航学会先进小卫星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承办,时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本文根据国际空间站项目科学家朱莉·鲁滨逊博士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的报告整理。在国际空间站运行十几年来,科学家们从这座“天宫”里经过大量创造性的劳动,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成果。下面是国际空间站项目科学家和项目合作各方共同选出的十大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6.
<正>2022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设完成,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2024年,“国际空间站”(ISS)退役之后,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唯一在轨运行的低轨空间站。我国航天机构与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ESA)等航天组织及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等多国航天机构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将面向国际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在中国空间站上开展实验研究。因而,航天员在空间站内的行为准则亟需明确。但在空间站乘员行为准则相关研究方面,当前的制度规定多集中于以国际法为背景的关于ISS的法律研究,在具体空间站乘员行为准则方面的研究尚处空白。  相似文献   

7.
正为推进航天学术交流与研讨、繁荣学术思想、引领学科发展、促进航天技术发展与创新,中国宇航学会将于2018年4月24-25日在哈尔滨组织召开"首届中国航天大会暨第三届中国航天高峰论坛"(原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法学会学术年会)。大会将结合"4·24"中国航天日的主题活动,通过"大会报告+专业论坛+主题交流"的全新模式,充分发挥学会各分支机构  相似文献   

8.
动态新闻     
《航天器工程》2017,(5):140-144
<正>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参加第68届国际宇航大会据中国航天报2017年10月11日报道,第68届国际宇航大会(IAC)于9月25—29日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颁发的爱伦·艾米尔奖,副总经理杨保华当选为新任国际宇航联副主席。中国航天展团以实物、模型、展板、视频等形式相结合,按宇航系统、太空服务、商业航天、国际合作、未来计划等板块,综合展出中国航天成就,吸引千余名代表驻  相似文献   

9.
新年献辞     
金猴西归辞旧岁,雄鸡东唱迎新年。值此新春之际,我有幸通过《中国航天》杂志祝广大读者和所有关心支持中国航天事业的各界人士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刚刚过去的1992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空间年,中国开展并参加了一系列空间年活动。中国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世界空间年大会”和在日本召开的“亚太地区空间年大会”;中国主办召开  相似文献   

10.
阳光 《航天》2014,(5):16-16
搭乘两名俄罗斯航天员和一名美国航天员的俄联盟TMA10M载人飞船北京时间3月11日上午离开国际空间站,随后在哈萨克斯坦中部安全着陆。目前国际空间站上还驻有俄、美、日各一名航天员。他们组成了新的第39宇航组,由日本航天员若田光一领导。若田由此成为国际空间站首位日本指令长。  相似文献   

11.
《航天员》2010,(2):6-7
4月8日.在西昌举行的“长征”火箭用户大会上获悉.中国航天利用资源卫星数据.提供全球化服务.展示出了中国航天积极承担国际义务与责任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卫星应用》2013,(6):2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国际化与国际合作成为中国宇航界的热门话题。从9月上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南宁召开的第十届东盟博览会成功亮相,到9月下旬各国宇航精英齐聚北京召开的国际宇航大会,一直到10月中旬成都召开的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管理论坛,中国航天人士与各国同仁就航天的发展与应用及国际合作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交流。无论从哪个学科的角度来说,航天本身就是一种全球活动,也是航天技术造福全人类的创新之魂。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向全球市场谋求合作与发展,是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正2021年4月24日,以"扬帆起航·逐梦九天"为主题的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正式拉开帷幕。中国航天大会从2018年开始已连续举办四届,是一场中国航天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行业盛会,连续3年入选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大会指导思想为"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繁荣学术,培养航天下一代",致力于构建成为"航天领域面向国际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促进航天产学研协同的合作平台、传承航天精神和文化的科普宣传平台"。  相似文献   

14.
学会动态     
国际宇航联合会执行局会议在巴黎召开 国际宇航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Federation,IAF)第47届执行局会议和第35届大会程序委员会会议,一九八四年四月九日至十二日在法国巴黎召开。国际宇航联执行局副主席、中国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杨嘉墀同志前往巴黎出席了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今年十月将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35届大会有关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5.
子力 《中国航天》2000,(12):24-25
对于俄罗斯宇航企业来说,国际空间站项目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为了利用这种机遇,俄几家企业最近分别提出了供国际空间站使用的几种新型系统。在今年的国际宇航联大会上,赫鲁尼切夫公司和能源公司等介绍了他们这方面的设想。 赫鲁尼切夫公司正在准备研制一种新型的功能货舱,准备将它用到可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补给的一种飞船上或将其用作一些新舱段的基础。功能货舱是该公司多年前就已研制出的一种装置,它的最新改型已在1998年底作为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发射入轨,称为曙光号舱。曙光号长12.5米,重21吨。 能源公司和中央工程科…  相似文献   

16.
国际空间站(ISS)的建造计划即将在下一次航天飞机任务后全部完成,但是,在地球低轨道上的建造热潮似乎至少还要持续十年时间。4月底,中国公布了将于2020年部署自己空间站的计划,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对该计划最详细的披露。中国的空间站计划似乎已经解决了不断的推迟以及来自内部的阻力问题,正逐渐成为中国初步发展起来的载人航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序言     
正中国航天大会是由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行业盛会。自2018年起,在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共同指导下,中国航天大会已成为每年"中国航天日"活动重点打造的主场活动。大会通过与《航天标准化》等多家国内航天领域知名期刊合作,搭建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发布平台。"航天标准化论坛"作为中国航天大会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已连续举办三届,逐步成为航天先进理念、技术和服务的发现者、引导者和推动者。2020年航天标准化论坛活动聚焦"标准·智慧",于9月19日在福建福州成功举办。航天标准化论坛活动由中国宇航学会标准化分会承办,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和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协办。大会向《航天标准化》推荐了 12篇优秀文章,  相似文献   

18.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王礼恒应邀出席了第29届联合推进会议,并在6月28日的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重点阐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及其方针、政策,介绍中国政府机构改革中航天领域管理体制的变化,同时披露了我国近期及中长期空间发展计划的重点,强调中国在发展航天事业上倡导国际合作的原则。讲话受到与会者热烈欢迎。现发表王礼恒副局长的讲话全文,以在更广的范围内让人们了解中国航天的过去和未来。  相似文献   

19.
对于俄罗斯宇航企业来说,国际空间站项目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为了利用这种机遇,俄几家企业最近分别提出了供国际空间站使用的几种新型系统。在今年的国际宇航联大会上,赫鲁尼切夫公司和能源公司等介绍了他们这方面的设想。赫鲁尼切夫公司正在准备研  相似文献   

20.
刊首语     
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世人注目。“神舟六号”成功的太空之旅,标志着中国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行。载人航天后续工程所规划的太空行走、空间对接、空间站搭建以及探月工程、深空探测等无不为中国航天的未来勾勒出美好的画卷。每一步的成功都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贡献的展示。我们关注中国的航天,更关注人类太空时代的未来。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挑战,打造精品期刊,创造性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将成为《航天制造技术》新一年工作的主旋律。2006年,本刊将对版面作出较大的更新,加大策划力度。跟踪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