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美国总统布什在今年年初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提出“星球大战”,即战略防御计划(SDI)的目标应从“对付苏联的全面进攻”改为“防御来自任何方面的有限的进攻”。布什总统说:“SDI计划应能抗击未来对美国,对我们在海外的军队,对我们的朋友和盟国的任何威胁。”一位政府高级官员称SDI从遏制苏联的全面进攻转变到防御意外发射和  相似文献   

2.
随着苏联解体,“基辅”号于1994年提前退役,后作为废金属拍卖。对于“基辅”号的命运,俄罗斯国内一片唏嘘。留苏多年的著名作家舒乙在参观“基辅”号后,不禁感叹从“基辅”号身上如同看到了苏联解体的那“一曲国际悲歌”。舒乙也为“基辅”号今天的新生感到欣慰,毕竟“基辅”号没有遭受被肢解的厄运。2000年,天津国际游乐港从俄罗斯购得退役的“基辅”号航空母舰。2003年9月,“基辅”号落位于天津汉沽区八卦滩,永远停靠在国际游乐港的平静港湾。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在1983年关于《苏联军事力量》的报告中说:“苏联空间武器计划的一个目标是研制和部署一个空基激光系统。苏联在80年代末期或90年代初期就能发射其第一个初样型的空基激光反卫星系统。到90年代初期,它还可能拥有在几千公里的范围内进攻敌方卫星的能力。而空基反弹道导弹系统将在90年代进行试验,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系统是不会进入实用阶段的。”美国防部除了对苏联激光反卫星研究表示关注外,它还关心其常规反卫星武器的研制,这种常规反卫星武器将用质子号大型运  相似文献   

4.
章云华 《飞碟探索》2008,(12):13-16
1957年10月4日,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了天。此后,随着苏联的“礼炮”号、“联盟”号和美国的“双子星”、“阿波罗”系列太空探索行动的展开,一个崭新的太空世界映入人类的视野。于是,在“是否存在月球人?”、“火星上有生命吗?”等一系列谜团端倪初露时,“太空之眼”却发现了更多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均探索过利用人在太空执行军事任务特别是执行军事侦察任务的可能性。而唯一被付诸实现的这类项目,就是苏联的“钻石”军事航天站计划。在1975~1976年期间,苏联共发射了3个“钻石”航天站,它们被公开称为“礼炮2”、“礼炮3”和“礼炮5”。有多个乘员组访问过这些航天站,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作为“钻石”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的大型运输补给飞船,虽然从未与“钻石”航天站一起使用过,但却最终成为了现今国际航天站核心舱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由于冷战的缘故,苏联对照相侦察卫星的研制极为重视,致使它成为苏联航天计划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单项计划,其中早期的为“天顶”系列照相侦察卫星,后来又研制了“琥珀”等系列照相侦察卫星。由于保密的关系,有关“天顶”系列照相侦察卫星的介绍也是五花八门,其中不少是由美国出版的书刊披露的,说法多多,只能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7.
自飞机发明以来,高空亚声速侦察机中最知名的代表机型无疑是洛克希德公司的U-2。但鲜为人知的是苏联研制了一种类似的高空侦察机。这种机型因为保密的缘故,一直鲜为人知。苏联解体后保密规定和措施被取消或放宽,这一机型才为外界所了解。这种“苏联U-2”的全称是米亚舍夫/莫尔尼亚M-17“神秘”(Myasischev/Molniya M-17 Mystic)。它原本是米亚舍夫设计局研制的,后该设计局被莫尔尼亚科研和工业集团所兼并。为了体现M-17“神秘”的原设计者,因此在其前面仍保留了原来亚西舍夫设计局的名称。M-17最初并不是单纯为了侦察而设计的,军方对设计局的其中一个重要要求是必须能对美国的高空侦察握进行拦截,随着技术进步,M-17不再需要负担这一任务,就成为了专门的高空侦察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苏联海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一直希望装备大型航空母舰,以对抗北约的海上威胁,但由于各种原因迟迟不能实现夙愿,其舰载航空兵力量薄弱,根本不具备与美国舰载航空失作战的能力。从70年代开始,随着苏联全球战略的展开,于1970开工建造1143型航母的首舰“基辅”号(苏联称之为战术航空巡洋舰),该舰排水量37100吨,可搭载13架雅克-38“铁匠”垂直起降战斗机和19架卡-25反潜直升机,  相似文献   

9.
地对地战术导弹以往是装备核战斗部执行战场核打击任务的,现在则装上常规弹头,用于战场远距离攻击,成了陆军炮兵延伸的武器,也成了一些国家反击敌方进攻的手中王牌。这些武器一旦进入高技术武器行列就成为不可轻视的“杀手”。现在我就将地对地战术导弹中的“三剑客”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0.
印度是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沿岸最大的国家。本土呈圆锥形楔入印度洋2600多千米,是通向海湾、非洲和经红海、苏伊士运河至地中海的必经之路。印度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控制印度洋”的战略目标。自90年代以来,印度进一步加紧实施其“印度洋控制战略”,其海军也确立了相应的“沿海防御一区域控制一远洋进攻”的发展思路,提出发展一支大型远洋舰队,  相似文献   

11.
在早期进行远程对地攻击时,飞航导弹一直被视为是弹道导弹的伙伴。纳粹德国在1944年使用V-2弹道导弹攻击英国伦敦前就大量使用V-1飞航导弹进行早期攻击。二战结束后,美国及苏联也开始积极发展飞航导弹,其型号包括近程战术飞航导弹及远程战术飞航导弹。近程的有苏联的FKR-1“陨石”导弹及美国的TM-76“马斯”导弹,  相似文献   

12.
德国“豹”2主战坦克可谓威名远扬,深入人心。我们也早已习惯了日耳曼主战坦克那特有的敦厚,沉稳,杀气逼人的王者气质。作为原本对抗苏联坦克洪流的中坚力量,“豹”2主战坦克具备了一切在东欧大草原上纵横驰骋,斩杀对手于无形之中的要素。然而,随着东欧巨变,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设计之初的假想敌荡然无存,“豹”2主战坦克在新的军事形势下也开始其顺应潮流的蜕变之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量后的底线 随着苏联的解体,往日称雄一时的苏联军事力量也在沉默中成为世人眼中的一个谜团,俄罗斯作为苏联军队的主要继承者,受困于经济原因,已无力重振当年的雄风。其武装力量的规模一减再减,特别是在新型武器的采购预算上更是捉襟见肘,很多重型装备因缺乏资金而被迫废弃。随着北约东扩和美国逐步对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不断进行渗透和拉拢,西方从地缘政治上更对俄罗斯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简讯几则     
美国战略防御倡议组织和英国国防部正在讨论联合研制天基雷达。这种雷达可用在早期预警飞机上或预警进攻北美的巡航导弹,还可监视欧洲战场及苏联舰队。这种雷达还可用于商用,如航空交通管理、搜索及营救等。美国联合捷运公司向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无线电公司购买了两颗“快车星”(Ep—  相似文献   

15.
在太空预警卫星方面,苏联在1972年9月发射了第一颗实验用的早期预警卫星“宇宙”520号(Cosmos-520)Cosmos-520与美国的预警卫星一样,都是使用红外线传感器来侦测导弹尾焰发出的红外线辐射信吃。1972-1976年间,苏联发射了数枚实验用的预警卫星,以测试多种近红外线及紫外线传感器。1978年后,苏联开始使用一套部署规模较小,运行能力较为有限的US-KS“眼睛”(Oko)式早期预警卫星系统,含有5枚卫星,称为SPRN较力量观察专用设备。而由9枚Oko卫星组成的第一代完整系统于1982年完成。苏联的所有预警卫星都是由中央科学研究所(Tsni kometa)负责设计,而Lovochkin NPO(科学研究制造机构)则负责研究卫星平台本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据1987年美刊推测,在苏联“能源”号火箭试射成功后,苏联即将用它发射航天飞机。还有报道说,法国“斯波特”卫星已拍摄到苏联航天飞机的发射台及其降落跑道,甚至说,苏联的航天飞机现已安装在“能源”号火箭侧面上,似箭在弦,一触即发。对此,苏联既不否认也不证实,只是通过苏联空间研究所所长萨格捷耶夫之口说,苏联不搞美国那样的航天飞机,认为它不经济,但承认苏联作过几次航天飞机试飞。  相似文献   

17.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11F35K1)是苏联“暴风雪”太空计划中唯一真正完成建造及发射的航天飞机,由能源火箭公司总设计师罗基诺·罗金斯基设计。1988年11月15日,“暴风雪”号无人驾驶飞向太空,这是它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执行轨道飞行任务。1993年该航天项目被取消,后来存放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的一个机库里。  相似文献   

18.
截至1985年底,苏联空间活动已经历了二十八年,不论在每年的发射卫星数量上,还是在载人空间飞行时间上均首屈一指。但是,苏联这样频繁的空间活动,到底由哪些空间机构来领导呢?过去曾以“国际宇宙”组织负责其集团国家的“国际宇宙”卫星系列。1971年成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国际卫星组织”。另外,苏联对外活动和发表有关空间声明都是由苏联科学院空间研究所代表国家。例如,该所所长萨德捷也夫  相似文献   

19.
天兵 《国际太空》2002,(12):29-31
□□“联盟”是苏联/俄罗斯使用历史最悠久的载人飞船系列,它分为“联盟”、联盟-T、联盟-TM和联盟-TMA几个发展阶段,技术日益成熟。“联盟”飞船系列能载3名航天员,具有轨道机动、交会和对接能力,可为空间站接送航天员,又能在对接后与空间站一起飞行,是苏联/俄罗斯载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海军的发展势头仍没有衰减的迹象,并已拥有数目相当可观的导弹巡洋舰、直升机母舰、航空母舰和大型两栖攻击舰等,成为一支以潜艇为主的“均衡发展”的海军。海军的发展战略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持久的作战能力,并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全球争霸的远洋进攻战略,即在已具备“均衡的具有远洋战役进攻能力”的基础上,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将海军逐步发展为一支能够在平时和战时与美国庞大的航母编队全面争夺制空、制海权的远洋战略进攻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