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美国“机遇”号火星探测器经过多次发射推迟之后终于顺利启程 ,追随先行一步的“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踏上了前往火星找寻水和生命存在的痕迹的旅程。“机遇”号火星探测器于美国东部时间 2 0 0 3年 7月 7日 2 3时 18分 (北京时间 8日 11时 18分 )由“德尔塔 2”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原定于 6月 2 5日发射 ,但是由于天气和技术原因 ,发射工作被连续推迟了 5次。如果一切顺利 ,“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和美国宇航局 6月 10日发射的“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将于 2 0 0 4年 1月在火星上着陆。美国发射“机遇”…  相似文献   

2.
辛田 《航天员》2014,(6):29-31
2014年9月24日,“曼加里安”号成功进入火星轨道。正在印度举国振奋,为“印度制造”深感自豪之时,美国又仲来了橄揽枝,美印两国航天机构在9月30日正式签署协议,将在探索火星等领域展开合作。别看如今印度成了美国的“香饽饽”,但是在印度宣布“曼加里安”号计划之初,美国媒体却对此颇不以为意,也非常不看好“曼加里安”号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3.
经过近7个月的飞行,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大的人造火星卫星——“火星侦察轨道器”(MRO)于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3月10日进入火星轨道。  相似文献   

4.
肖择 《上海航天》2004,21(1):9-9
2003年6月10日发射升空的“勇气”号火星车,在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长途飞行后,于2004年1月4日成功着陆在火星上地势平缓、面积较大的“古谢夫环形山”区域,并向地球发回了第一个信息,随后首次向地面传回了火星照片。在登陆后至离开登陆舱前,“勇气”号在登陆舱平台上逗留了12d,进行设备自检并拍摄了  相似文献   

5.
庞之浩 《中国航天》2004,(8):38-41,44
2003年12月25日,欧洲“火星快车”探测器顺利进入火星轨道;2004年的1月3日和24日,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又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6分钟降落过程之后,分别在火星表面安全着陆。不久,它们相继传回了令人惊奇的高清晰度照片,“火星快车”还首次在火星表面直接发现有水的证据。这一系列火星探测活动引起了轰动。与此同时,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等还陆续宣布了各自的火星探测新计划,在全世界掀起了新一轮的火星探测狂潮。  相似文献   

6.
左永亮  章园 《航天员》2012,(5):14-18
2012年8月6日,“好奇”号在经过8个多月的星途旅行后,成功登陆火星,开始火星探测工作。作为美国第一辆采用核动力驱动的火星车,“好奇”号开启了一个新的火星探索时代。  相似文献   

7.
易林 《航天》2014,(10):F0002-F0002
美国东部时间9月21日晚7点24分,美国国家航宇局(NASA)“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探测器”(MAVEN)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将研究火星高层大气。另外,MAVEN进入轨道后两天,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也进入了火星轨道并发回火星照片。  相似文献   

8.
何珊 《中国航天》1994,(12):20-21
美俄商讨新的火星飞行计划俄罗斯和美国的火星任务计划者们于今年6月份在美国加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开会商讨美俄如何在多国空间探索计划中更好地进行合作,该项合作计划可能称作“火星联合”。这一新的计划是由于俄罗斯推迟了原定的“火星94”和“火星96’...  相似文献   

9.
读完了前面的《造访火星大峡谷》一文,想必大家都已经领略了火星大峡谷的别样风貌,了解了美国的部分火星探测活动情况。其实,除了美国之外,俄罗斯、欧空局(ESA)也有自己的火星探测活动或计划,这其中欧盟研究委员会和ESA联合签署通过的“极光”计划无疑是火星探测计划中的“明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相似文献   

10.
谢懿 《航天》2009,(3):22-25
撇开火星北部平原不谈,如果按照美国亚利桑那州土桑的标准,纽约的宜瑟佳岛一年四季都是郁郁葱葱的。但是冬天就要来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彼得·史密斯正大步走向康乃尔大学的校园,此时道路两旁的秋季观叶植物已经过了它们的最佳时期。他此行的目的是在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部年度会议上做一个关于美国航宇局(NASA)“凤凰”号火星探测器目前状况的报告。史密斯是“凤凰”号的首席科学家,同时他也是以“学院派”身份执掌整个火星表面探测计划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12.
With recently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Active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SETI), in which humankind would send intentional signals to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 there have been increased concerns about appropriate policy, as well as the role of space law and ethics in guiding such activities. Implicit in these discussions are notions of responsibility and capability that affect judgments about whether humans or other civilizations should initiate transmissions. Existing protocols that guide SETI research address transmissions from Earth, but there is debate over whether these guidelines should inform de novo transmissions as well. Relevant responsibilities to address include (1) looking out for the interests of humankind as a whole, (2) being truthful in interstellar messages, and (3) benefiting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 Our capabilities as a species and a civilization affect how well we can fulfill responsibilities, as seen when we consider whether we will be able to reach consensus about message contents (and whether that would be desirable), and whether we have the capacity to decode messages from beings that rely on different sensory modalities. The interplay of these responsibilities and capabilities suggests that humankind should place increased emphasis on Active SETI.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