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空间扫描     
我国成功回收一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1996年10月20日发射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按预定计划在太空轨道运行了15天,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探测和试验任务,于1996年11月4日上午10时59分顺利返回四川省中部预定地区。这是我国第16次取得卫星回收成功。美建加州地震监测网据法新社华盛顿1996年10月29日消息,为预测地震,美航宇局正在设立有250个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组成的网络,以记录加利福尼亚州地震断层经常发生的难于觉察的运动。这些接收器将同美国防部和运输部联合管理的20颗围绕地球运动的卫星联系起来。美航宇局称,这些卫星和接收…  相似文献   

2.
中国又一颗卫星成功返回地面1996年10月2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一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按预定计划在太空轨道运行了15天,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探测和试验任务,于11月4日10时59分,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精确控制下,成功地在四川省中部地...  相似文献   

3.
<正> 继今年8月上旬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9颗可回收的试验卫星后一个月(9月17日),我国又成功地回收了一颗新型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这颗卫星是9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的。卫星在预定轨道上运行了8天,开展了科学探测工作。这颗新型的试验卫星在性能上有新的改进,火箭的运载能力有所提高。中国科学院在星上还搭载了34件科学试验装置。  相似文献   

4.
<正> 1987年8月5日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是一颗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是用“长征2号”火箭,在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卫星按计划在轨道上运行了五天,开展了科学探测,并首次进行了微重力下的技术试验。8月10日下午2时半、卫星再入舱按预定的时间准确地降落在预定的区域。这样,我国已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九颗人造卫星、成功率为百分之百。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12月20日,"天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首颗技术验证卫星——天琴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它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探索之旅,经过6个月的在轨测试和试验,目前已圆满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实现了对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进行部分关键技术验证的任务目标。在轨试验任务成功后,天琴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张立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6.
<正>1996年10月20日15时2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星上各种仪器工作正常。  相似文献   

7.
1987年9月17日,我国在四川省中部预定地区又成功地回收了一颗新型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这是我国自1975年以来,连续成功发射和回收的第十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体研制与参试人员致电祝贺。这标志着我国的运载火箭、卫星回收技术和发射测控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正> 1992年10月6日14时2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两颗卫星——我国的第十四颗返回式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和瑞典的“弗利亚”科学试验卫星。两颗卫星相继进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9.
<正> 据新华社10月11日电我国又一颗主要用于国土资源普查的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在完成任务之后,于十一日十二时二十分按预定计划准确返回地面。  相似文献   

10.
简讯     
第 1 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并回收北京时间 8月 2 9日 15时 5 0分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约 9分钟后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发射的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卫星运行期间 ,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对卫星实施跟踪、测控和轨道控制 ,主要进行空间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和地图测绘等任务。卫星在太空按计划运行 2 7天后 ,于北京时间 9月 2 5日 7时 5 5分成功返回地面。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  相似文献   

11.
国内动态     
星辰 《国际太空》2023,(8):66-67
<正>长二丙/远征一号S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7月9日19时0分,长征二号丙/远征一号S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与以往相比,此次任务远征一号S上面级采用新型曲面栅格过渡段,该部段减重35%,提升了火箭运载能力。测量系统首次采用天地基一体化测控模式,可自由切换天基与地基测控时间,具备全程无盲区测控能力,任务适应性得到极大提升。  相似文献   

12.
星辰 《国际太空》2023,(11):60-62
<正>国内动态遥感三十九号卫星相继发射成功10月5日、10月24日,两颗遥感三十九号卫星相继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云海一号04星成功发射10月15日8时54分,云海一号04星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云海一号04星主要用于开展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实验等任务。  相似文献   

13.
9月25日,已在太空遨游27天的我国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按预定计划平安返回地球家园,成功回收,为此次任务的完成划上圆满句号。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12月20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在鹿儿岛县的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所成功发射了小型运载火箭"艾普斯龙"(Epsilon),将1颗"荒濑"地球空间能量和辐射探测(ERG)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引言"荒濑"是一颗执行地球空间能量和辐射探测任务的小型科学卫星。该卫星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负责设计,以日本电气公司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先期试验航天任务急需的新技术 ,以及开展空间环境探测与空间科学研究 ,中国在研制卫星初期就开始发展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从 2 0世纪 70年代至今 ,中国先后研制和发射了实践 -1、 2 ( SJ-1、 2 )卫星群、 SJ-4及 SJ-5卫星 ,初步形成了 SJ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在充分利用东方红 -1卫星技术的基础上 ,在距东方红 -1卫星发射成功不到 1年的时间里 ,发射了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的第 1颗卫星 ,即 SJ-1。2 0世纪 80年代初 ,中国进行了一箭多星技术试验 ,即利用 1枚运载火箭将 3颗卫星送上天 ,这 3颗卫星分别是 S…  相似文献   

16.
<正> 8月5日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星上装有联邦德国三家用户的试验装置。卫星顺利入轨、星上仪器工作正常。联邦德国、瑞典、法国、美国的有关用户和公司的代表,现场观看了发射实况。8月13日下午,卫星按预定计划顺利、安全地返回地面,地面测控系统跟踪正常,卫星回收舱落点准确,舱内设备及搭载的中外实验仪器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17.
武铠 《太空探索》2004,(10):2-3
8月29日15时5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今年继“试验卫星一号”、“纳星一号”和“探测二号”3颗卫星发射成功之后,我国航天领域又一次传来的捷报。这3次发射升空的火箭,同属我国的“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丙系列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     
正长征十一号成功发射脉冲星试验卫星 11月10日7点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脉冲星试验卫星。脉冲星试验卫星属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入轨后,将开展在轨技术试验,验证星载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和空间环境适应性,积累在轨实测脉冲星数据,为脉冲星探测及技术体制验证奠定技术基础。此次发射还搭载了4颗微纳卫星。"一箭五星"刷新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一箭多星的发  相似文献   

19.
吴琳  荆鹰 《太空探索》2013,(1):8-11
2012年11月19日6点53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C星送入预定轨道。同时,还成功搭载发射了一颗新技术验证卫星和蜂鸟试验载荷。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1"方案的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20.
正在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实践十号回收舱于4月18日16时30分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回收舱着陆状态正常、外观良好,搜索回收任务顺利完成。这是我国成功发射回收的第24颗返回式卫星,也是首颗在内蒙古草原返回着陆的卫星。卫星回收任务圆满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返回式卫星控制回收技术,标志着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迈出坚实步伐。曾圆满完成23颗返回式卫星和10艘神舟飞船搜索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奉命转战千里,挺进阿木古郎草原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