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根据某发动机地面慢车状态滑油压力受限的情况,对滑油系统中影响滑油压力的各个部件进行了分析,对发动机主滑油泵的供油、泄漏等进行了计算,并根据试验实测,提出了使用国产4050滑油时的故障排除方法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滑油冷却系统传统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对换热器散热特性、减速器对滑油加热规律、系统热耦合过程的分析,提出了针对直升机减速器滑油冷却系统的改进设计方法,使得系统热耦合时滑油温度的计算和换热器的设计更为简捷,并考虑了变工况对系统热性能的影响,提高了系统设计的可靠性和效率.以某直升机减速器系统为例,编制了改进设计方法的VC++程序,进行了该减速器滑油系统的冷却设计,其设计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截止2019年年底,中国民航现有固定翼运输类机队规模约3 800架,发动机约7 600台,以航线统计的发动机平均滑耗0.23夸脱/小时进行估算,滑油年消耗量不少于5 200万夸脱,估值约7.9亿元人民币。现阶段,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滑油严重依赖进口,显然不利于航空工业的健康成长。因此加速国产滑油适航取证并投入航线运营的工作,不但能够解决我国民用客机长期对进口滑油的依赖,更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战略价值。随着民用航空设备和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加速,国产滑油的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由于国内现有民航飞机发动机均为国外制造,同时受限于现行国际通用的民用航空滑油取证体系,我国自主研制的滑油适航取证面临诸多困难。对民用航空发动机滑油投入航线运行前所需开展的鉴定试验进行研究,用于支持和推进我国自主研制的滑油油料尽快投入航线使用。  相似文献   

5.
某型从国外引进后国产化发动机,使用的国产滑油的黏度系数与原外方滑油有一定的差异。为确定滑油差异对滑油压差的影响,设计了对比试车方案,确定了不同转速下,国产和外方滑油对滑油压差的影响,为解决滑油压差误报警故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滑油散热器和冷却风扇匹配设计是直升机外滑油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本文就滑油散热器的设计计算和冷却风机的选型计算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某发动机滑油散热系统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型飞机发动机地面出现滑油超温的问题,提出了其滑油散热系统的改进方案.采用试验模拟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引射系统的混合室横截面积、混合室长度、扩压段及引射器喷嘴形式对引射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以较小横截面积增加混合室长度、加装扩压段和采用超声速喷嘴的组合改进方案,可以极大地提高引射系统的引射能力,改进后的滑油散热系统经试验和装机验证能够满足发动机的滑油散热要求.   相似文献   

8.
某型发动机地面慢车滑油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某型发动机在慢车状态下滑油压力受限的原理,对滑油系统中影响滑油压力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动机主滑油泵的供油和泄漏等进行了计算;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在使用国产4050滑油时发生的滑油压力低于限制值故障的排除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直升机主减速器滑油冷却系统的滑油流量和热耦合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对散热器散热特性、减速器对滑油加热规律、系统热耦合过程进行了分析,利用某直升机主减速器的实验数据,提出了针对该直升机主减速器滑油冷却系统设计的改进方法.利用改进方法进行的该直升机减速器滑油冷却系统的设计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CFM56-5B发动机滑油系统和燃油系统图,分析了发动机滑油的冷却原理,阐述了发动机滑油温度与燃油回油活门工作状态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一起典型的滑油温度高故障实例,总结提出排故建议。  相似文献   

11.
某型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为全流量供油系统,不设置溢流流路,因此滑油喷嘴的尺寸直接影响滑油系统供油压力的高低。为了研究喷嘴尺寸公差对滑油系统压力的影响的大小,运用FLOWMASTER软件,首先建立了系统喷嘴的部件仿真模型,根据喷嘴流量检查试验压力、温度、流量的要求,仿真计算出各处喷嘴的上限和下限尺寸,喷嘴计算结果通过某台发动机试验数据校核;然后根据得到的喷嘴尺寸,建立滑油供油系统级的仿真模型,计算评估喷嘴的极限尺寸对滑油系统供油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嘴尺寸的极限尺寸公差对滑油系统供油压力的影响在慢车状态达到57 kPa,在地面最大状态可以达到130 kPa,即极限状态下不同批次发动机滑油系统的试车参数范围差异最大可达130 kPa。计算结果对于发动机滑油系统供油压力范围设定、整机试车问题处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滑油系统是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对其滑油系统的研究逐步深入,在系统的设计原理、系统热分析、系统组成部件、润滑油、系统检测等几个方面正在从仿制走向自行研制的道路。对发动机滑油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类描述,总结了未来发动机研制滑油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用于为飞机液压系统提供液压动力的手推式高压油泵车在体积、重量、功率、噪声等方面的改进,以及新增自循环清洗及联机系统清洗、离线和在线污染度检测等功能,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碳/碳复合材料吸油和去油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航空十号液压油(YH-10)为介质研究了碳/碳复合材料的吸油和去油特性,提出了其吸油机理,确定了吸油和去油过程中试环内油含量与时间关系的拟合方程。通过实验表明,在室温下碳/碳复合材料在浸油开始阶段随着时间的延长吸油率迅速上升,随后增加缓慢,最后趋于饱和并不再变化,饱和吸油率为4%左右。在去油过程中,碳/碳复合材料残油率受温度、时间和加热方式控制,而温度和加热方式是主导因素。在一定温度下,材料残油率随时间基本呈线性降低。当温度由100℃提高到150℃,残油率减小不大,而在200℃时残油率大幅度降低。200℃以上的温度是去除其油液的合适温度。微波炉加热较烘箱保温具有更好的去油效果。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碳/碳复合材料浸油和去油后的微观组织。  相似文献   

15.
考虑油滴变形和二次油滴效应的轴承腔壁面油膜流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航空发动机轴承腔油气两相流动状态下的壁面油膜分布和流动速度直接影响其润滑和换热特性.考虑油滴变形和二次油滴沉积效应作用,通过油滴变形和运动、油滴/腔壁碰撞过程质量和动量转移以及二次油滴运动和沉积分析,获得油滴沉积过程的质量和动量转移;在此基础上利用根据力平衡原理和质量守恒原理建立的壁面油膜分布和流动的力学模型获得壁面油膜的厚度和速度分布.分析和探讨了油滴变形对油滴速度和运行轨迹的影响,变形和二次沉积效应对油滴质量和动量转移以及壁面油膜厚度和速度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变形后油滴所受阻力增加,其运动速度减小,运行轨迹更加弯曲,一次质量转移增加,一次动量转移减小;二次油滴的数量很大,其沉积质量和动量转移是轴承腔中油滴质量和动量转移的主要部分;油滴变形和二次沉积效应作用下壁面油膜的厚度和流动速度都明显增大,润滑油加速排出.  相似文献   

16.
航空发动机滑油泵气塞的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油供油泵气塞是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流体力学的观点,系统地介绍滑油泵气塞形成的原理,详细分析几种典型的发动机滑油防气塞方式,指出了其特点及设计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