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近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体火箭发动机是大型运载火箭和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影响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展的因素,然后按国别分别介绍了美国、欧洲、日本和原苏联近期和未来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概况。  相似文献   

2.
在1991年的国际宇航联合会会议上,原苏联一家设计局披露了他们所研究的一种新的系列空射型运载火箭——空间特快火箭(Space Clipper)。 这种四级固体空射型运载火箭从原苏联经过改进的安-124运输机的后货舱门发射。该系列运载火箭将有6种型号,可将小型有效载荷送入低地轨道、逃逸轨道。低地轨道的最大有效载荷可达800公斤。最大的一种型号可将450公斤重的有效载荷送入 逃逸轨道。 该火箭的成本没有透露,据说只是目前小型火箭成本的一小部分。 运载火箭装上飞机后飞到用户所在地的机场,在用户监督下装入火箭的整流罩内。整流罩通过强制换气、空气净化和调节来控制环境。整流罩和有效载荷一起装到飞机内的火箭上,然后对组装好的火箭进行测试。 飞机载着经过测试的火箭飞到发射空域,随后打开飞机的后  相似文献   

3.
1990年7月16日,我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工位首次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发射试验的成功,使我国的运载火箭系列又增加了新的品种,表明我国已经具有发射重型卫星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大运载总体方案论证的一些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运载火箭是人类进入空间并进一步进行深空探索的关键空间运输工具,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大型运载火箭总体方案研究和论证工作,众多技术专家参与了论证。回顾了多种大型运载火箭总体方案的提出思路,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863第二届专题组在总体方案论证中完成的总体参数分析论证工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发射20t级空间站为目标,提出了大型运载火箭多种总体方案的参数分析结果,为以后论证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自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事故以来,美国一直在积极地发展军用和民用一次性运载火箭。这些火箭有宇宙神2、德尔它2、大力神2、大力神4、新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先进发射系统以及Shuttle-C,此外,还研制了一种外形完全不同的小型运载火箭——飞马座空射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6.
谋求运载火箭商业化是90年代空间开发的动向之一.当前各国都在改进或研制大型、高效、成本低的运载火箭.90年代运载火箭的开发动向是:重型/中型化;多功能,即不但运送重载荷,还能运送大尺寸载荷;成本低;时效好,为此欧洲推出了现有型号的群集组装方案;灵活性,采用载荷适配器,一箭多星/多载荷发射方式将更为普遍.大型运载火箭的另一发展趋势是级数不断减少.最后详细介绍90年代的各种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开发动向.  相似文献   

7.
1990年7月16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新一代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首次发射试验成功,将一颗澳星-B的模拟星和巴基斯坦搭载星BADR—A送入轨道。它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设计和制造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大大增强了我国低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使长征系列火箭可以发射世界上大部分商业卫星。这种火箭1992年又为澳大利亚发射了两颗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澳星-B通信卫星。  相似文献   

8.
运载火箭模态试验仿真技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邱吉宝  王建民 《宇航学报》2007,28(3):515-521
针对传统数学模型修改技术无法解决大型工程问题的局限性,为了实施模态试验仿真,提出一套适用于航天器复杂结构模型修改新技术,称之为子结构试验建模综合技术。简要综述在运载火箭模态试验仿真技术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并介绍两个应用实例:一是CZ-2E运载火箭全箭模态试验仿真与预示,用介绍的模态试验仿真技术成功地预示运载火箭模态参数,预示的模态与随后进行的实尺运载火箭模态试验所测到的模态非常一致,进而验证介绍的仿真技术的可靠性;另一个是CZ-2F载人运载火箭全箭模态试验仿真,它为箭船耦合动力学分析提供了可靠数学模型与数据。这两个大型工程应用实例说明了运载火箭模态试验仿真技术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美国防部国防科学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不需要超级运载火箭,到本世纪末,仍可依赖采用50年代技术建造的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而且运载火箭大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好。 据信,这个报告与美国前总统里根于1987年签署的国家安全命令——为天基星球大战防御计划建造大型运载火箭——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0.
NASA研制和生产大型运载火箭的代价一直十分昂贵。本文讨论了节约大型运载火箭费用的各种方法,NASA对此已做过历史性尝试。这项工作主要是根据研制方案的初始预算费用与实际费用情况相比较而进行的。通过进一步核查现在和以前的运载火箭的费用以及八十年代出台的新型运载火箭预算费用,确定了节约运载火箭费用新的发展趋势。一九九一年研制第一代重型有效载荷运载火箭费用高达170亿美元。因此每次飞行(或每年)的成本费将成为主要的费用鉴别标准。同样,要研制全部第二代运载火箭需花费30亿美元。了解了这些费用组成的情况就为挖掘节约和削减未来运载火箭费用的潜力提供了条件。正当费用削减的数量级被认为是不大可能之时,如今却可能发生,并将费用缩减在25%的范围内。正因为费用的削减需要新的方法和完整的管理体系以及工程学的思维,所以运载火箭的费用要缩减到这一水平将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11.
陈国华 《中国航天》1998,(7):13-14,16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介绍:长征三号系列(五)陈国华长征三号A长征三号A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三号火箭成功之后重新研制的一种三级大型运载火箭,采用了百余项新技术,其技术性能、使用性能以及适应性等均较长征三号有显著提高。它是长征三号系列火箭的基本型型号。长征三号A...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型低温液体运载火箭组成系统多、各系统耦合关联程度大、射前流程复杂,实现“零窗口”发射难度大。基于大型低温液体运载火箭的系统特点和射前约束条件,提出了实现“零窗口”发射的技术方案。通过能力挖潜主动拓展了任务故障适应性和窗口宽度,并辅以科学的测试发射策略,将技术和流程相结合,共同实现大型低温运载火箭“零窗口”发射目标。这对全面提升大型运载火箭和发射场“零窗口”发射能力、适应未来航天发展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原苏联联盟-23飞船飞行一开始就很不顺利。首先是载运宇航员去发射台的汽车途中损坏了。在飞船上升过程中运载火箭大大偏离了预定的飞行弹道,差一点就要执行发射逃生程序。由于这种偏差,飞船达到的初始轨道比预定的轨道低。在接近礼炮-5空间站时,自动对接系统失灵了。交会和对接继续靠人工进行。但由于初始轨道低,比正常情况消耗了更多  相似文献   

14.
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模式对火箭和发射场总体方案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各国常用的测发模式主要有一平两垂、三垂和三平模式。研究和总结国内外运载火箭测发模式及其特点,从任务适应性、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经济性这4个指标中细化出13项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了3种测发模式影响因素对比分析。结合我国发射场环境地质条件和现有建设条件,提出一种运载火箭测发模式定量分析方法,完成了我国小型、中型、大型及重型运载火箭在现有4个发射场最优测发模式分析,为我国运载火箭未来测发模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长风 《卫星应用》2012,(5):29-32
为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满足未来30~50年航天发展的需求,保持中国运载技术在世界航天领域的地位,需尽快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根据"高可靠、低成本、无毒、无污染、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目标,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将坚持"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的设计思想,按照"一个系列、两种发动机、三个模块"的发展路线,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长征5号运载火箭是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系列的基本型,为一种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1998,(9):16-17
美国几十年来推出的第一种新的大型一次性运载火箭———波音公司的德尔它3型运载火箭定于8月份从卡纳维拉尔角进行首次发射。这种39米高的火箭也是第一种完全依靠私人投资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将开创卡角商业不载人发射操作的一个新时代。在今后3年里,新型的宇宙神...  相似文献   

17.
Grif.  GH  辛平 《上海航天》1989,(4):7-8
现役的大型运载火箭正朝向能力更大且日益复杂的力向发展.这也为将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LEO)的小型低成本运载火箭开拓市场创造了条件.迄今为止,较小的载荷都必须等待时机“驮”在较大的载荷上才能送入轨道.这使得较小载荷的发射主要依赖于大型载荷的发射日期和轨道要求.大型运载火箭用的制导系统都非常精密而昂贵.通常发射小型LEO载荷并不需这样高的精密要求,因此使用价廉的制导系统有助于降低固定成本.佛伦蒂公司已为低成  相似文献   

18.
日本运载火箭获得成功SFU的H2运载火箭在头两次发射中已取得成功,由于研制问题特别是运载火箭的LE7第一级低温发动机,首次发射推迟了两年多。第一次完全是日本本国产的、大型的、液体推进剂运载火箭HZ是作为日本空间计划的骨干火箭而设计的,并也由三菱公司下...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个国家进入空间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空间活动的范围。重型运载火箭代表了当今世界运载火箭技术的最高水平,能大幅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是开展空间探索和大规模空间活动的重要基础。本文介绍了国外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动态,分析了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带来启示。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重型火箭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登月之旅。这  相似文献   

20.
各国运载火箭介绍:阿里安5(欧空局)孙广勃阿里安5是继阿里安4之后欧空局推出的一种大型运载火箭。研制这种火箭的设想可以追溯到1979年,当时主要是想研制一种能把10吨重的使神号载人航天飞机送入200公里高的低地轨道的运载火箭,具体方案是使用阿里安4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