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4月18日,资源一号02C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在京举行,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交付给用户国土资源部,至此,资源一号02C卫星正式投入使用。资源一号02C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民用高分辨率遥感业务卫星,自2011年12月22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以来,在轨测试和试运行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2.
<正>首颗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将于今年8月前后发射、投入使用。届时我国将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能力,也是唯一拥有在轨运行的多载荷、高精度地震监测试验卫星的国家。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项目在我国酝酿多年,因其在地震预测上可能大有作为而广受关注。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5月9日2时28分,我国首颗高光谱分辨率大气环境观测卫星高分-5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高分-5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中唯一一颗实现高光谱分辨率的对地观测卫星,是国际上首颗大气和陆地综合高光谱观测卫星,是实现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高分-5卫星运行在轨道高度705km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设计寿命8年。星上搭载了6种有效载荷,是高分系列卫星中搭载载荷最多的卫星。其中,主要载荷大气环境红外甚高光谱分辨率探测仪和全谱段光谱成像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经平台测试、载荷加热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其有效载荷于1月12日成功开机,13日转入在轨观测任务模式并获取首批观测数据。此次获得的数据是通过高光谱二氧化碳监测仪获取,并经过地面处理生成的第一组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光谱图,是我国从太空获取的第一组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高分辨率光谱图。首批观测数据的成功获  相似文献   

5.
<正>8月31日,据中国气象局在京召开的碳卫星在轨测试总结评审会透露,碳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全部工作,卫星各项功能、性能指标符合研制任务书的要求,取得圆满成功。碳卫星是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去年12  相似文献   

6.
短消息     
<正>中国在轨运行民用陆地观测卫星达23颗7月9日,第八届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召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徐文介绍,自1999年至今,中国已发射26颗民用陆地观测卫星,目前在轨运行23颗。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陆地观测卫星应用事业基本形成了从一颗星到多颗星,从一个卫星系列到多个卫星系列、从科研试验应用到业务化运行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1月30日,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正式交付,投入使用。慧眼卫星工程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前沿问题的自主创新重大空间科学项目,该星的投入使用使中国高能天文研究进入空间观测的新阶段,对提高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慧眼于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圆满完成卫星平台、有  相似文献   

8.
<正>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3月6日,高分-2卫星由研制单位交付给用户单位,正式投入使用。我国将进一步加强遥感卫星数据政策研究制定和示范推广,加大数据开放和共享力度。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表示,高分-2卫星投入使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高分-1卫星及我国其他遥感卫星相互配合,进一步完善我国高分专项建设,改善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主要依赖进口的状况,并推动数据应用和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高分-2卫星自2014年8月19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  相似文献   

9.
<正>截至2012年底,我国成功发射了16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完成,具备了覆盖亚太地区的区域服务能力。201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17~第20颗共4颗新一代全球覆盖的"北斗"导航卫星,全面验证了卫星的关键技术,标志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初战告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18颗、19颗和20颗"北斗"导航卫星分别于7月25日和9月30日成功发射入轨。此后,研制团队紧张有序地开展了各项在轨测试,按计划完成了所有工作项目,全面验证了关键技术,导航信号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0.
龚燃 《国际太空》2023,(11):14-18
<正>美国行星公司(Planet)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创始团队于2010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成立,主要从事光学遥感业务,迄今已经建造并发射了在轨运行规模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以高分辨率、高频次日更地球表面高清图像,满足农业、林业、国防等不同部门的需求。2021年底,行星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估值达28亿美元,在行业中的体量和业务规模都处于领先地位,其自称为地球数据的“彭博终端”。行星公司拥有先进、多样化的小卫星技术能力,包括中分辨率成像能力、高分辨率成像和视频成像能力。按分辨率从低到高,行星公司拥有的卫星星座分别为:“快眼”(RapidEye)、“行星范围”(PlanetScope)和“天空卫星”(SkySat)。其中,“快眼”小卫星星座已于2020年3月31日失效,目前仍可提供存档数据;“行星范围”卫星和“天空卫星”迄今在轨运行200多颗。同时,公司计划发射下一代“鹈鹕”(Pelican)卫星星座,以补充和升级当前在轨的21颗“天空卫星”;并正在研制“唐纳雀”(Tanager)高光谱分辨率卫星星座,以进一步提高观测能力、增加观测手段和丰富数据类...  相似文献   

11.
<正>2022年12月9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并成功入轨。至此,我国高光谱观测实力进一步提升,也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空间段建设任务圆满收官。什么是高光谱观测卫星?它具备哪些鲜明的优点?科研人员为此克服了哪些困难?本文对此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海洋-2卫星是我国首颗用于海洋动力环境探测的卫星,于2011年8月成功发射,2012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该卫星工程研制突破了高精度有效载荷、精密测定轨等关键技术,在多个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高观测精度、高测定轨精度、星地激光高速数据传输、关键部件自主研制、航天器数字集成设计等五大能力提升。经过在轨验证,海洋-2卫星和星载设备工作稳定,各项功能和性能满足研制总要求,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观测数据有效填补了国际同类微波遥感卫星数据的不足,在全球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国内动态珠海一号03组卫星首发高光谱影像9月19日,我国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将珠海一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入轨3天后,卫星已顺利回传首批高光谱卫星遥感影像。"珠海一号"卫星工程是商业遥感卫星项目,规划研制发射34颗卫星组成星座,具备视频成像、高光谱成像、SAR成像、红外成像等观测能力,获取卫星遥感数据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行业应用提供服务。此次发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     
<正>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2016年12月22日3点22分,我国研制的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和三颗微纳卫星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随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243次飞行。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通过定期获取全球和区域二氧化碳分布图,对全国各个省份和城市的碳排放情况进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2月12日,日本H-2A-202型火箭在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了“情报收集卫星(IGS)·雷达3号”雷达侦察卫星,用于监视朝鲜的导弹和核计划及开展自然灾害监测。这是H-2A火箭第20次发射和第19次发射成功。日本现有3颗光学侦察卫星在轨工作,2011年9月新发射的另一颗光学卫星尚未投入使用。有两颗雷达卫星被成功发射入轨,但后来因故障报废。  相似文献   

16.
正"高分五号":从太空看大地的"火眼金睛"新闻:5月9日凌晨2点2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五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星是我国高分专项中唯一一颗实现高光谱分辨率重要使命的对地观测卫星,将服务于我国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国土资源勘查、气象要素探测等多个领域,有效替代各行业部门对国外高光谱数据的依赖。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12月23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研制的"超低轨道技术试验卫星"(SLATS)搭乘H-2A运载火箭从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该卫星是世界首颗具有变轨能力的超低轨道卫星,将在轨验证超低轨道高度保持、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超低轨道卫星技术能够迅速增强战场信息获取能力,军事应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8.
正新闻:6月11日2时31分,我国第四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海洋一号D卫星搭乘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入轨。该星与在轨稳定运行近两年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将实现对全球海洋的组网观测。解读:海洋一号D卫星上配置5个载荷,其中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可用于探测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温度  相似文献   

19.
文青 《国际太空》2005,(1):31-31
未来6年内,我国将研制新一代对地观测卫星,逐步完善气象、资源和海洋三大卫星系列,并发射11颗小卫星,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实施预警和监测。这是国家航天局官员在2004年11月16日召开的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第18届全会上透露的。  相似文献   

20.
3月2日,海洋二号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在京举行,卫星由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交付给用户国家海洋局,至此,海洋二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海洋二号"是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连续探测风、浪、流、潮及温度等海洋动力环境信息的能力,是我国民用航天"十一五"重点投资项目。自2011年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