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风险管理是世界一流航天企业决策和运营流程的组成部分,是指导和协助世界一流航天企业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年来,世界一流航天企业在发展中纷纷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强化,尤其是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情况下,更是将风险管理视为与企业战略和可持续性发展同等重要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美国洛马公司(LM)、诺格公司(NG)和波音公司(Boeing),以及欧洲的空客公司(Airbus)、泰雷兹公司(TAS)等5家世界一流航天企业为例,通过探究世界一流航天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风险问题及其风险管理方式,进一步为航天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当前,美国商业航天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其业务范围正从传统的商业卫星发射、商业卫星应用,扩展到政府从私营企业购买商业发射服务和发展商业载人航天飞行等领域,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轨道科学公司(OSC,现更名为轨道-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简称轨道-ATK公司)、天空盒子成像公司(Skybox Imaging)等为代表的新兴航天企业快速崛起,以谷歌公司(Google)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也开始进军航天。商业航天发展的新思维、新理念与新模式对传统航天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舒怀 《国际太空》2014,(12):50-52
各国航天领域几乎清一色的活动的都是国家队。作为私营航天企业,美国太空探索技术(Space X)公司突破了美国航天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瓶颈,开创了"太空的士"的全新商业模式;而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小米公司)仅仅成立4年,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仅次于三星公司和苹果公司,创造了国产手机的奇迹。这两家公司都是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葛玉君 《国际太空》2014,(10):27-31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作为国内最具实力的小卫星研制企业,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成功研制发射包括出口型号在内的近50颗各类卫星,为推动我国有关航天发展规划的落实,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相关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航天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司积极落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制定的"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上市企业资源优势,系统总结工程研制经验,以遥感卫星出口为突破点。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效率,欧洲宇航防务集团下属的航天制造与服务公司阿斯特里姆公司将裁减1000名全职雇员和1000名分包商人员,以实现每年节约4亿欧元(5.6亿美元)的目标。阿斯特里姆公司名为“敏捷”的内部转型计划正在全面落实之中,旨在使公司为“艰难的竞争环境”做好准备。“敏捷”计划是一项大范围的重组工作  相似文献   

6.
黄志澄 《国际太空》2023,(10):26-31
<正>太空是人类努力开拓的未知疆域,是未来大国竞争的重要高地。世界航天发展已进入以新一代全球星座、常态化载人进出太空、大规模深空探测为代表的新阶段。中国正在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将是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为此,我国航天领域正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大力促进技术创新。由此,国营航天企业是航天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但正在兴起的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必然成为中国航天技术创新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7.
2011年12月1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武汉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战略重组中国长江动力公司(集团)。集团公司将以战略重组长江动力为契机,在武汉打造航天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努力推进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在3年前成立了一个国际航天工业关系和发展公司(DERSI),以促进法国和独联体航天工业的交流和合作。不久前,DERSI公布了独联体(前苏联)的航天局、航天研究中心、工厂、试验站和后勤保障等机构和企业的所在地分布图,并扼要简述了这些机构和企业的活动内容。但是分布图中不包括军用卫星中心和前苏联国防部属下的军事航天企业。 为了使我国有关部门和个人(访问学者、留学生等)了解独联体航天部门位置及性质,方便我国和独联体之间航天部门的交流,特译出此文。本文中序号和独联体航天部门分布图中的序号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国际太空》2016,(5):22-23
随着商业航天的繁荣,美国航天业界已经提出了“航天复兴”的理念,并有国会议员提出制定《航天复兴法》。美国航天业界对此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希望政府监管机构能够顺应形势,不断调整监管政策和制度。美国行星实验室公司(Planet Labs)是一家新兴商业遥感企业,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罗比·斯钦勒和政府事务办公室主任理查德·B·乐士纳为此专门在《空间新闻》网站上撰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太空探索》2007,(3):F0002-F0002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2001年8月在北京成立,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及其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按现代企业制度共同投资组建的股份制现代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的开发研制、卫星应用工程系统设计和产品开发、相关技术成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等业务。200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以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为项目法人单位建设“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4年世界一流的小卫星研制基地全面落成并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1.
“航天科技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天科技”)是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於一九九三年六月购入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之控股权益后组建的以科技工业为主的技术、工业、贸易、金融、物业相结合的大型综合性国际化高科技企业集团,公司于一九六五年在香港创建,一九七五年发展为本港最大电子集团公司,一九八一年成为香港早期的上市公司。 航天科技集团在原康力集团的基础上,进行资本重组、业务重组。属下现有三十五家全资附属公司  相似文献   

12.
王林 《国际太空》2023,(5):40-45
<正>欧洲作为世界主要航天地区之一,十分重视进入空间能力和运载火箭技术,特别是在低温氢氧推进技术、大型商业载荷发射能力方面,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但近年来在垂直起降复用火箭技术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欧洲的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发展却相对缓慢。实际上,欧洲最初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技术方案路线持观望甚至是反对的态度,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开展猎鹰-9(Falcon-9)火箭复用技术研究和验证的过程中,空客公司(Airbus)在2015年提出了一子级发动机部段采用带翼滑行的升力式技术方案——“艾德琳”(Adeline),虽为应对措施,但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2月29日,韩国国家航天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韩国国家航天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韩国《第二次航天开发振兴基本计划(2012-2016)》(以下简称《二次计划》)。该计划在总结2007-2011年间韩国政府推进航天开发取得的成果,分析主要航天国家发展动向,并基于韩国国内航天发展现状与差距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5年间韩国航天发展的方向、愿景、政府推进本国航天发展的四大目标、五大战略及其实施途径(14项课题)、航天开发路线图、以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职责分工和预算测算等。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由美国、俄罗斯两方的三个企业合资组成的洛克希德一赫鲁尼切夫一埃纳齐亚国际公司(以下简称LKEI公司)承揽到6亿美元的卫星发射业务。根据LKEI公司与卢森堡欧洲卫星公司签订的合同,LKEI公司将为欧洲卫星公司的直播电视网发射5颗卫星。此次LKEI公司承揽到价值6亿美元的卫星发射业务实属不易。用该公司总裁兼首席行政负责人查尔斯·劳伊德的话说,就是“这笔业务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因为在承揽欧洲客户的竞争中我们这个组建不久的企业竞出乎意料地击败了法国这一竞争对手。”众所周知,法国的阿里安航天集团控制…  相似文献   

15.
正7月29日,一个致力于打造中国航天知识经济领导品牌,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航天文化产业公司的文化新机构——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该机构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4家直属单位(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天报社、中国宇航学会和航天人才开发交流中心)重组而成。中国科协党组成员王延祜,国家国防科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艳  相似文献   

16.
正新闻:8月2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在京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依据协议,将以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和世界一流航天防务集团公司为目标,加速推动全领域深度融合,共同提升中国航天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7.
许斌  黄琦 《太空探索》2007,(1):18-19
2006年11月30日到12月5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珠海航展)在珠海隆重举办,航天两大集团公司高调亮相,展出了近两年来在多个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促成了更多的合作.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吸引了观众的众多目光,成为此次航展上最具耀眼亮度的参展商。  相似文献   

18.
1997年世界十大航天科技新闻评选揭晓□□由《中国航天报》社和康惠(惠州)电子实业有限公司,邀请数十位国内知名航天专家,评选的“康力彩电杯”1997年世界十大航天科技新闻,于1998年1月8日揭晓。它们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如下:1)美国航天员...  相似文献   

19.
田丰 《太空探索》2023,(5):40-47
<正>近期,据外媒报道,美国著名火箭发射承包商——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简称ULA)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出售,目前买家尚未确定。但这却是一则令业界震惊的消息,因为联合发射联盟从2010年代的如日中天,事实性垄断美国所有国防发射,到今天被打包甩卖仅仅不过10年。这10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一家被网友誉为美国航天“国家队”和“黑店”的航天发射公司,沦落到卖身求生的地步?  相似文献   

20.
张蕊 《国际太空》2016,(5):28-36
随着近地轨道实现大规模设施的建造部署,人类长期驻留等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可重复使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化、产业化逐步具备条件,太空旅游、近地轨道商业运输和空间应用成为未来发展热点。以美国为主的航天国家积极推进载人航天商业化,近地轨道载人航天私营机构能力建设已初见成效,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轨道科学公司(现更名为轨道-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简称轨道-ATK公司)实现近地轨道货物运输常态化;波音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有望于2017年实现近地轨道商业乘员运输;XCOR宇航公司、维珍银河公司等多家商业公司即将提供太空旅游产品和服务。此外,美国提出商业空间站计划,并积极拓展月球以远的商业探索模式。载人航天领域的商业化是随着美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衍生出来的,也是美国载人航天降低成本、鼓励创新、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