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会合点7: 欢迎眼镜猴! 时间: 5800万年前,新生代古新世. 地点: 这可能是第一个发生在北美的会合!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麻省光球研究小组2008年2月28日发生地点:波兰北部的什切齐内克乡村发生日期:2003年8月11日发生时间:4时35分~4时50分最初目击者:莱赫翻译者:莱丝·霍顿采访日期:2006年10月和2007年2月2004年4月26日,在Rense.com网站上刊载了一篇布赖恩·维凯的"与第三类亲密接触"的文章。令我非常感兴趣的是,目击者发现当UFO离开时,  相似文献   

3.
利用第24太阳活动周中国多个地区GNSS电离层闪烁监测站数据,统计分析中国中低纬地区电离层闪烁特性.结果显示:电离层闪烁主要发生在春秋分及夜间20:00—02:00LT时段;在28°N以南地区,纬度越低电离层闪烁强度和发生概率越高;电离层闪烁发生概率与太阳活动呈正相关,太阳活动上升年电离层闪烁发生概率高于下降年;不同强度地磁活动条件下,电离层闪烁均可能发生,且与地磁活动强度整体呈负相关.通过研究电离层闪烁统计特性,可以为电离层闪烁机理的深入研究、预报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来自大洋深处的"幽灵"一直困扰着人们.海面上空和水下不时出现一些不明物体,科学尚解释不清的形形色色的可怕事件在那里屡屡发生,飞机、船只经常在深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为什么呢?"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发生的惨祸再次给人们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东西能使这艘又强大、又现代的水下巡洋舰受到如此可怕的损坏并使其瞬间沉没呢?关于惨祸发生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在这里,我们不能排除受到迄今为止人类尚未研究透的某些现象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5.
编者:在与外星人有关的遭遇当中,我们发现,通常一个解释或许在天空当中并非必然,但在我们的头脑当中却不可缺少.人类是探索型的生物,我们的大脑努力地来理解那些我们不能立即认出的事物.有许多次,我们的大脑会产生误解,甚至发生记忆错乱.  相似文献   

6.
编者:在与外星人有关的遭遇当中,我们发现,通常一个解释或许在天空当中并非必然,但在我们的头脑当中却不可缺少.人类是探索型的生物,我们的大脑努力地来理解那些我们不能立即认出的事物.有许多次,我们的大脑会产生误解,甚至发生记忆错乱.  相似文献   

7.
编者:在与外星人有关的遭遇当中,我们发现,通常一个解释或许在天空当中并非必然,但在我们的头脑当中却不可缺少.人类是探索型的生物,我们的大脑努力地来理解那些我们不能立即认出的事物.有许多次,我们的大脑会产生误解,甚至发生记忆错乱.  相似文献   

8.
广州电离层观测站位于磁赤道附近(地磁经纬度:183.0°E,11.5°N).根据对18个站电离层资料的分析,广州站位于f_0F_2极大值双驼峰现象北侧的位置;在太阳活动高年期间,f_0F_2极大值在夜间仍然保持存在;另外,电离层骚扰发生的次数多于国内各电离层观测站发生的次数.这些特性都是F_2层赤道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纬度芬兰Mäntsälä地区近两个太阳活动周期(1999—2017年)天然气传输管道的地磁感应电流(GIC,IGIC)观测数据,统计研究了GIC扰动的分布特征以及强GIC扰动与磁暴和地磁亚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95.83%时间段的GIC强度分布在0~1A之间.定义:若某个时间段|IGIC|max> 1A,则认为发生GIC扰动;|IGIC|max>10A,则认为发生强GIC扰动事件.GIC扰动在磁地方时夜侧附近发生的概率最高,这主要与地磁亚暴发生期间电离层电流最剧烈的变化发生在磁地方时夜侧附近有关;强GIC扰动经常爆发式出现,且都发生在磁暴期间,但大多数磁暴并不伴随强GIC扰动事件发生.磁暴急始驱动的强GIC扰动事件较少,由磁层压缩引起地磁场突然增强驱动的强GIC扰动事件持续时间较短;强GIC扰动事件主要发生在磁暴主相和恢复相,由环电流变化驱动的强GIC扰动事件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且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思维感传也叫心灵感应.简单地讲,思维感传就是意识之间不用任何语言、符号的一种直接沟通及交流,而这种沟通和交流有时是在一定距离上的相互感觉.那么,在生物之间真有这种奇迹发生吗?爱丁堡大学的超心理学家罗伯特·莫里斯说:"现在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除了声音、触摸和视觉之外,生物间还有着如心灵感传类的其他信息交流方式……"而这种现象对人类来说,多数发生在孪生兄弟或孪生姐妹及母亲和新生婴儿之间.  相似文献   

11.
1952年是美国空军接获UFO目击报告极多的一年:汹涌而至的UFO报告共有1501件,其中无法解释者303件.最典型的是发生在7月的飞碟入侵华盛顿上空事件,它是"蓝皮书"计划中特别经典的一个案件,有力地证明了飞碟现象确有其事!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起源是科学尚未解开的大谜题之一.没有人知道生命到底是如何发生、在哪里发生、又是何时开始的.我们能确定的只有微生物大约在35亿年前开始在地球上立足.至于更早之前,由于缺乏可信的证据,可说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3.
司马南先生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证明U FO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发生在湖南境内的三起群体目击U FO事件,目击者的证言都是经得起检测和审查的,是绝对过硬的,确有其事的。一句话:这三个U FO事件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w ww.fdts.com.cn夜航来客1975年5月4日晚上,湖南大托铺机场数百名空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的话 2006年8月中旬,上海接连遭受了高温侵袭.一天下午,我无法抵御热浪,只好窝在办公室里.黄昏时分,我随意登陆了QQ,于是,在不经意间,获得了一起发生在山东淄博临淄的UFO事件: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0月12日,在01:30—04:30 UT期间,位于向阳侧磁层顶附近的Geotail卫星探测到行星际磁场为持续南向.此太阳风条件驱动了一个小磁暴,Sym-H指数在04:12 UT达到最小值-33 nT.在磁暴主相期间,AE指数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其最大值达400 nT.02:00—03:00 UT期间,TC-1卫星在近地磁尾(-10.6,3.2,-0.1)R_e处观测到明显的亚暴膨胀相特征和磁场偶极化过程.在偶极化前1 min,有较强的(v_x<-100 km/s)持续时间超过3 min的尾向流发生.分析发现该尾向流具有低温、高密度和沿磁场流动的特点,这说明尾向流具有来源于电离层风的特征.尾向流期间,TC-1观测的磁场分量B_x和总的磁场强度增加,磁倾角减小,磁场结构变成非偶极型,说明尾向流对磁场结构有一定的影响,文中尝试给出了相应的物理解释.观测表明,该事例中的近地磁尾尾向流可能对磁场偶极化过程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飞机结构中存在的多部位损伤(MSD,Multiple Side Damage)问题,对预腐蚀后多细节结构MSD发生概率进行分析研究.预腐蚀条件选为3.5%NaCl溶液浸泡240 h.通过7B04-T74铝合金单细节预腐蚀-疲劳及常规环境疲劳试验,得到了预腐蚀影响系数C.确定了预腐蚀后的MSD发生概率与常规疲劳试验MSD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预腐蚀后的MSD发生概率公式.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新的公式可以很好地反映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0月12日, 在01:30---04:30 UT期间, 位于向阳侧磁层顶附近的Geotail卫星探测到行星际磁场为持续南向. 此太阳风条件驱动了一个小磁暴, Sym-H指数在04:12 UT达到最小值-33nT. 在磁暴主相期间, AE指数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其最大值达400nT. 02:00---03:00 UT期间, TC-1卫星在近地磁尾(-10.6, 3.2, -0.1)Re处观测到明显的亚暴膨胀相特征和磁场偶极化过程. 在偶极化前1min, 有较强的(vx<-100 km/s)持续时间超过3min的尾向流发生. 分析发现该尾向流具有低温、高密度和沿磁场流动的特点, 这说明尾向流具有来源于电离层风的特征. 尾向流期间, TC-1观测的磁场分量Bx和总的磁场强度增加, 磁倾角减小, 磁场结构变成非偶极型, 说明尾向流对磁场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文中尝试给出了相应的物理解释. 观测表明, 该事例中的近地磁尾尾向流可能对磁场偶极化过程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月球受光面上月尘静电浮扬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单粒子轨道理论及空间尘埃等离子体充电方程,建立了月球受光面上尘埃微粒的静态荷电模型.基于光电子能量Maxiwellian分布假设,确定了月面垂直空间电场强度和光电子鞘层内带电粒子密度的函数表达式.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静电场力表达式,构建了月球受光面上尘埃微粒的静电浮扬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月尘静态浮扬特性的数值计算.研究结果显示:太阳高度角与颗粒粒径是控制月尘静电浮扬发生及动力学特性的两个基本参量;月尘静电浮扬发生在月球的黎明和黄昏;随着粒径的减少,月尘颗粒的最大浮扬高度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9.
高鹏 《飞碟探索》2012,(6):10-11
时间:1968年3月地点:俄罗斯(苏联),别列佐夫斯基事件/报告的类型:典型案例不明飞行物形状:碟形目击者:多人事件特殊性关键词:军方,坠毁/回收,外星人照片,人形生物有关发生在1969年,或者说大约发生在1969年的(有报道称是1968年)有关俄罗斯UFO坠毁事件的细节十分粗略,而且有些地方还令人生疑。该事件的最初曝光,源自那  相似文献   

20.
为了抑制三角翼前缘涡破裂的发生,研究了大攻角下(30°~50°)尖顶襟翼对70°三角翼前缘涡破裂的影响.在静态实验情况下,尖顶弯折对三角翼前缘涡破裂影响的参数有2个:尖顶襟翼弯折的角度及其长度.染色液流态显示结果表明:尖顶襟翼的向下弯折减小了靠近襟翼翼面的有效攻角,从而推迟了前缘涡破裂的发生,涡破裂位置随弯折角的变化呈非线性变化且弯折襟翼越长效果越好,α=35°时两个弯折组合的效果要比单个弯折的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