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目前,国际上几个主要航天开发国家和区域组织都建立了或正在部署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如美国拥有已经部署完成的全球覆盖的卫星导航系统—GPS系统和部署完成的星基增强系统"广域增强系统"(WAAS);俄罗斯拥有已经部署完成的全球覆盖的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系统和正在发展的星基增强系统"差分校正和监测系统"(SDCM);欧盟正在发展其全球覆盖的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Galileo)导航卫星系统和正在发展的星基增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低轨通信星座系统及其应用成为国内外航天企业乃至资本大佬竞相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之一,为提高效费比,综合化卫星系统成为低轨通信星座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美国已经在"下一代铱星"系统上实现了导航增强功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近年发展的"鸿雁"星座也将融合导航增强功能。与"铱"卫星不同,"鸿雁"星座面向解决我国难以全球建站及现有多种增强系统的痛点,提出了天基全球监测、实时高精度和安全定位授时等发展方向,既向北斗提供全球监测数据服务,又向广大个人用户提供安全、实时高精度的PNT服务。低轨导航增强与星基增强系统(SBAS)、地基增强系统(GBAS)等传统的导航增强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推动卫星导航增强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徐菁 《国际太空》2015,(2):50-55
<正>2014年,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和"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均有新的卫星发射。中国正在加紧研制"北斗"卫星,将于2015年进行全球系统卫星的首次发射。欧洲"伽利略"(Galileo)系统建设遭遇重大挫折,或将无法按期完成星座组网。1 GPS系统现代化进程受阻截至2014年年底,美国GPS星座有32颗卫星在轨,其中工作星31颗,分别是GPS-2A卫星4颗、GPS-2R卫星12颗、GPS-2RM卫星7颗、GPS-2F卫星8颗。  相似文献   

4.
正从低轨移动通信星座、低轨宽带互联网星座两个发展方向,分析了包括"铱"(Iridium)卫星系统、"一网"(OneWeb)卫星系统等在内的多个国外典型系统的总体发展情况、应用支持能力以及"小卫星多功能"、"小卫星大容量"的设计特点。针对我国低轨通信星座发展,从频率、应用定位以及系统实用性等方面探讨了总体设计应关注的问题;从解决我国全球通信保障急需出发,提出以移动通信为主、多功能综合、兼顾宽带通信、规模逐步扩展的低轨星座发展建议,并给出了空间组网、全球服务、频谱感知、频率共用、宽窄结合、协同应用的总体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空间资产,同时也是确保国家安全、经济利益和战略独立性的关键空间基础设施。当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进入了多星座既竞争又合作的新阶段,美、俄、中、欧"一超三强"的竞争格局正在全球形成。各主要航天大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竞争的重点是:争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已将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作为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是我国自行建设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定位和通信系统。它能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目前系统服务区覆盖我国和周边地区,可以保证我国重点用户在导航定位方面不依赖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或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卫星导航定位正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2016年国外导航卫星发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国外共进行8次导航卫星发射活动,成功8次.其中美国1次,成功发射了1颗全球定位系统-2F (GPS-2F);欧洲2次,成功发射了6颗"伽利略-全运行能力"(Galileo-FOC)卫星;俄罗斯2次,成功发射了2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M(GLONASS-M);印度3次,成功发射了3颗"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截至2016年底,国外在轨运行导航卫星85颗,在轨运行并提供导航服务的卫星66颗,其中,美国GPS系统31颗,俄罗斯GLONASS系统23颗,欧洲"伽利略"(Galileo)系统11颗,日本"准天顶卫星"(QZS)1颗(主要提供GPS增强服务).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全球低轨通信星座领域发展有持续加速的态势,尤以"一网"(OneWeb)计划为代表的宽带星座项目建设不断推进、业务合作稳步拓展、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将与地面通信技术领域的换代升级相联合,引领一场信息基础设施的巨大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关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高频率变化探测等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卫星开始变得小型化和近地化。新建的低成本卫星星座旨在通过低延迟或高频率变化探测提供全球连接。欧洲咨询公司(Euroconsult)预计今后10年内将发射约10105颗500kg以下的卫星。小卫星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少数资金充裕、雄心勃勃的新进入者寻求开发大型星座,例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的"星链"(Starlink)星座,亚马逊公司(Amazon)的"柯伊柏"(Kuiper)星座。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并不会使未来10年发射的小卫星总数量减少,其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区域和应用市场等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0.
2015年9月2日,美国成功发射移动用户目标系统-4(MUOS-4)卫星,这是美国在2015年发射的第2颗MUOS卫星。目前,这一5星星座已完成4星发射,构成了海军所谓的"初始星座",基本实现了全球覆盖。经过数月在轨测试之后,MUOS-4卫星将投入使用。配合地面站的建设和大系统联合测试,整个系统将于2017年实现"全面运行能力"(FOC)。届时,MUOS卫星的数字化载荷将为战术部队卫星通信能力带来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