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NASA在国际空间站以远开展载人深空探索的规划包括在月球附近建立小型空间站——深空门户(DSG),以及建造可前往地月空间以远,特别是火星的深空飞船——深空港(DST)。其载人火星探索计划共包括5个阶段:阶段0(即当前进度)为利用国际空间站研究和测试未来深空探索所需能力,以及了解月球资源的可用性;阶段1为在地月空间开展多次任务,组建深空门户和深空港;阶段2为完成深空门户建设,并开展火星能力验证任务;阶段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3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出了"深空之门"(DSG)和"深空运输站"(DST)计划。"深空之门"规划在21世纪20年代建成有人照料的地月空间站,将用作拟建"深空运输站"的中转补给站。2017年9月27日,美俄两国正式就共建"深空之门"达成合作协议。2018年5月,NASA发布了《月球轨道平台"门户"合作与发展备忘录》的声明,将"深空之门"更名为月球轨道平台"门户"(LOP-G),并简要介绍了"门户"的建造计划。"门户"概念一经推出,便受到各国高度关注,未来将作为国际合作项目展开建造。  相似文献   

3.
正ESA网站2018年2月7日报道,ESA与空中客车防务与航天公司(Airbus)就巴托洛梅奥商用研究平台(Bartolomeo)的制造、发射和管理事宜签署"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协议。该平台将于2019年5月发射,安装在ISS哥伦布号(Columbus)舱外部Airbus投资4000万欧元用于平台研发、建造和发射,ESA负责将平台安装到ISS。Bartolomeo将搭  相似文献   

4.
正UKSA网站2017年11月8日报道,英国空间局(UKSA)将通过其微重力科学计划(MSP)资助开展3项人体科学研究项目,研究空间飞行对人体的影响,资助总额约50万英镑(约合470万元人民币)。英国空间局将通过资助此类研究提高英国的空间探索能力及实现新的技术突破。遴选出的3项实验将在ESA微重力设施包括ISS和抛物线飞行飞机中进行。3项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5.
定于1985年6月发射的“乔托”(Giotto)飞船是欧空局(ESA)的第一个应用型深空飞行器,它将在1986年3月13—14日与著名的哈雷彗星交会并对它进行现场科学考察。交会时飞船距地球大约一个天文单位(一亿五千万公里)。本文简介“乔托”飞船的系统设计特点及重要设计数据。  相似文献   

6.
刘悦 《国际太空》2012,(11):20-23
欧洲首颗采用新型卫星平台—“阿尔法平台”(Alphabus)的“阿尔法卫星”(Alphasat)计划于2013年第一季度发射.“阿尔法平台”是新一代超大型卫星平台,由欧洲航天局(ESA)、阿斯特留姆公司(Astrium)和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Thales Alenia Space)共同研制.2000年左右,ESA...  相似文献   

7.
近地小行星交会、绕飞、着陆与采样返回技术经过数10年的发展日趋成熟。美国的OSIRIS-Rex对C类小行星进行特征分析与采样,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隼鸟-2号”任务目的是小行星深层采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的小行星探测任务开始转向行星防御领域。NASA的ARM(Asteroid Redirect Mission)计划是开展小行星抓捕与轨道重定向,ESA联合NASA提出了小行星撞击与偏转评估计划,拟对双星系统开展撞击实验,为行星防御提供技术积累。此外,行星资源公司和深空工业公司分别规划了小行星商业采矿的蓝图,并已开展相关的在轨技术验证。对近地小行星的探测历程进行了回顾,重点介绍了OSIRIS-Rex、“隼鸟-2号”、NASA和ESA的行星防御计划及小行星采矿公司的商业采矿战略规划,总结了未来开展行星防御与采矿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木星和土星探测的未来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苏联先后向火星、金星、木星和土星发射了几十个探测器,并实现了火星和金星的机器人着陆。这些探测器中以探测火星和金星的居多,仅有几个掠过木星和土星,而且未能获得这些巨行星的全貌。1989年和1997年发射的"伽利略"(Galileo)木星探测器和"卡西尼-惠更斯"(CassiniHuygens)土星探测器分别进入了木星和土星轨道,实现了大气就位探测和土卫六表面着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料,更激发了世界对这2颗巨行星及其卫星的关注。2004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先后发布的深空探索愿景中均规划了木星及土星探测任务。2008年,NASA和ESA组成了木星系探测联合研究组(JSDT),提出了在2020年后实施"木卫二木星系统任务"(EJSM)和"土卫六土星系统任务"(TSSM),美欧将集中资源联合开展木星系和土星系探索任务。2011年,美国选定了"土星海"(TiME)着陆器作为2016年的发现级备选任务。2012年5月,ESA确定了将在2022年发射"木星冰月探测器"(JUICE),将探测木星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深空探测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深空探测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是深空探测任务成功实施的关键。基于开展深空探测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研究的迫切性,综合分析和评述深空探测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深空探测自主导航与控制的必要性和国外深空探测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提出深空探测自主导航与控制的关键技术,根据分析,提出了发展深空探测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     
<正>中荷国家元首见证两国航天交流合作迈向深入10月26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的见证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8所与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简称TNO)空间载荷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荷空间光学仪器联合实验室项目合作意向书》。根据《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在地球环境大气探测、深空探测领域开展项目合作,这标志着中荷空间光学仪器联合实验室建设  相似文献   

11.
太空新航线     
《太空探索》2015,(4):6-9
<正>"猎鹰"9发射美深空气候观测卫星2月11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1.1(R)型运载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深空气候观测台"卫星,但原定再次进行的第一级火箭海上漂浮平台着陆试验因海况不佳而被取消,改为在海面上着陆。"深空气候观测台"是NOAA、NASA和美国空军的联合项目,是一颗空间天气与地球科学卫星。卫星重570千米,将部署到距地球约150万千米的日地第一拉格朗日点(L1),用于开展至少2年的空间天气和太阳风监测,对来袭的太阳暴发活动进行预警,可为可能受  相似文献   

12.
深空微波测距测速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国外深空测控无线电测距和测速的最新进展,包括欧洲空间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的深空测控系统测量精度提升计划。结合总体单位的X频段试验测试数据,分析了目前我国深空测控系统无线电测距测速现状,从测量设备层面以及空间传输等方面,包括目前深空站采用的超窄带锁相环以及提高到500 kHz的测距主音等措施,对测距测速的误差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测距和测速精度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结合我国深空测控系统发展规划,给出了后续深空测控无线电测量的发展建议,结合相关课题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多频链路和实时标校技术的可行性及具体效果。  相似文献   

13.
深空探测器可重构性评价与自主重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深空探测过程中资源严重受限(包括计算资源、硬件资源以及能量资源)和不可维修的特点,开展了深空探测器可重构性综合评价方法和自主重构的研究。通过在地面设计阶段考虑深空探测器控制系统的可重构性,定量地给出了系统可重构性综合评价指标,并基于该指标指导系统自主重构策略的设计,从设计角度提高了深空探测器控制系统运行质量,实现了深空探测器的自主故障处理和自主运行。  相似文献   

14.
企业门户中用户和访问权限管理的研究是一项复杂且具挑战性的工作.传统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在实现上通常受单一系统和应用的约束,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令牌的角色访问控制模型(TRBAC,Token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该模型采用门户平台下的单点登录(SSO,Single Sign On)技术,将RBAC模型与令牌访问机制相结合,使角色能跨越门户平台下所有的Web应用.该模型是一个动态激活的模型,根据用户实际的访问需求动态激活相应角色,为用户管理和访问控制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TRBAC模型具有统一的用户安全管理标准,支持集中审核和控制.实践表明,采用TRBAC 模型提高了系统的访问效率,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火星激光通信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光通信因其体积小、质量轻、数据率高,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尤其是进地卫星光通信系统的在轨实验的成功,使人们建立起用激光进行深空通信的信心,而我国的深空光通信技术起步较晚,因此在深空光通信系统的设计,元器件的选用方面有必要参考国外的深空光通信系统,因此本文对美国最新研制的火星激光通信演示系统(MLCD)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分析了该系统跟瞄(PAT)子系统,通信子系统,地面接收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对系统中采用的新器件、新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未来深空激光通信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将来开展深空光通信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符合CCSDS标准的RS(255,223)码译码器的FPGA实现及其性能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RS(Reed-Solomon)码是差错控制领域中一种性能优异的非二进制分组循环码,由于它具有很强的随机错误和突发错误的纠错能力,被CCSDS,NASA,ESA等空间组织接受,广泛应用于深空探测中.本文采用改进的Berlekamp算法,用FPGA实现了符合CCSDS标准的RS(255,223)码译码器;介绍了该译码器的实现流程、性能测试方法和基于PCI总线接口的测试平台;给出了测试结果,并且对理论上RS(255,223)译码器的误码性能与实际测试的误码率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验证结果证明该译码器能工作在400Mbps以上的码率,使用FPGA资源180000门,译码效果与理论上译码效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地球卫星重力测量计划CHAMP(CHAllenging Minisatellite Payload)、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OCE(Gravity field and steady-state Ocean Circulation Explorer)和月球卫星重力测量计划(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GRAIL)的成功实施,以及下一代地球重力卫星(GRACE Follow-On)的即将发射昭示着我们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空间分辨的深空卫星重力探测时代。围绕深空卫星重力测量的研究背景、必要性、可行性、卫星重力反演软件平台构建、轨道摄动和未来研究方向开展了研究论证。研究表明:深空卫星重力测量作为新世纪重力探测技术,在精化量体重力场、提高惯性导航精度、天体动力学、天体物理学和军事技术的研究,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极轨平台(JPOP)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早些时候曾提出极轨平台的设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现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自己研制)。该平台将在南北横跨地球的最适于地球观测的极轨道上运行,是可按一定时间间隔观测地球表面的空间飞行器(图见封三)。 NASA、ESA、NAS-DA建议以国际合作的形式研制极轨平台以代替地球观测卫星。利用极轨平台的长寿命、高可靠性和可更换观测仪器的有利条件,可获得高精度、多种类、大量而廉  相似文献   

19.
<正>1引言2014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2014年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 2014),制定了美国航空航天局包括深空探测在内的各大领域的战略方向、战略目的和优先级。作为对《2014年战略规划》的响应,并参考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NRC)2011年发布的《行星科学10年调查报告:2013-2022行星科学的愿景和航程》的建议,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任务部发布《2014年科学计划》(Science Plan 2014),进一步明确了美国航空航天局未来科学探测包括深空探测的方向、目的和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20.
余果  董振兴  朱岩 《空间科学学报》2022,42(5):1020-1028
针对简化场景下建立的LTP(Licklider Transmission Protocol)传递时延模型无法直接应用于复杂场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复杂深空通信网络的LTP传递时延理论模型。已有研究多关注于一到两跳的简化场景或 bundle 保管开启状态下多跳场景数据传输模型的建立,然而其结果在复杂深空通信网络中,对于在 bundle 保管关闭状态下的深空通信并不适用。本文对LTP在复杂深空通信网络中的传输机制进行了分析,基于此分析对LTP在复杂深空通信网络中的传递时延进行了理论建模,搭建了仿真验证平台,仿真分析了模型的正确性及优势。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相比基于简化场景建立的理论模型,本文所提出的模型更加适用于复杂深空通信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