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上只有一个太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有人说,他看见过几个太阳如绿太阳、蓝太阳甚至是扁太阳、四角形太阳,你一定会说这是天方夜谭。然而,历史却为我们保存了这一有趣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图1 这是宇航员驾驶马丁公司研制的背负式机动飞行装置在距地球467公里上空飞行于航天飞机和太阳峰年卫星之间的草图。宇航员携带一个“飞行抓钩”用于抓住卫星使其稳定,然后在卫星太阳帆板的间隙安装一个抓获装置,以便让机械臂捕获卫星。  相似文献   

3.
1979年3月29日,美航宇局局长和欧洲空间局局长签署了一项在1983年双方联合承担国际太阳极区飞行(lspm)的备忘录协议。参加国共13个:美国、加拿大和11个ESA成员国。这是首次由探测器直接飞经太阳极区进行探测。苏联也有可能参加。下图表示了国际太阳极区飞行轨道示意图(太阳没按实际比例)。两个探测器(NASA和ESA各自研制一个)首先由航天飞机同时置入低轨道,然后由临时末级助推器推向木星。在半途中,两个飞行器分离。一个飞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们推测,太阳亮度的微妙变化激发了尤卡坦半岛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从而可能触发了玛雅文明的毁灭。这项新研究用淤泥湖底的岩芯证实:当地遭受几千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时,正是玛雅文明衰落开始加速之际。太阳的活动有一个“200年震荡”,不同的研究给出的周期在206年~208年之间。这一周期活动被记录在由宇宙射线产生并残留在树的年轮里的碳14同位素的含量分布中,科学家们认为这与太阳黑子数目的变化和太阳的亮度具有对应的关系。新的纪录是来自墨西哥茨汉博湖底的、具有非常好的年代测定和高分辨的岩芯。沉积在湖底的石膏含…  相似文献   

5.
“克隆”技术:是喜是忧?赵壮志地球围绕太阳转,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如果有人说太阳绕着地球转,那你一定觉得荒谬可笑。然而在几百年前的欧洲大陆,这不但是一个大众常识,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真理”,因为它是当时西方宗教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有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布...  相似文献   

6.
张唯诚 《飞碟探索》2011,(10):52-54
打破宇宙的规则 在我们的太阳系里,所有的大行星都沿着太阳的自转方向绕太阳公转,而且公转的轨道面与太阳的赤道面基本存在于同一个平面上。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太阳和它的所有行星都形成于同一片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分子云中的缘故。在引力的作用下,分子云发生收缩,渐渐变成了一个旋转着的扁平的盘。由于太阳和行星都由同一个行星盘中的物质所组成,而这些物质又原本都向着同一个方向旋转,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它们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同一个平面上,且行星公转的方向和太阳自转的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7.
杨进 《飞碟探索》2002,(3):32-34
早先,科学家把自然力分成四种,即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但当代科学家却煞费苦心地想要找到一个统一理论,把这四种力解释为是统一力的不同方面,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成功。引力至今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无法识其庐山真面目。量子力学认为引力是由引力子(据称是一种虚粒子,检测不到,但人们可以知道它的存在)携带的,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是这两个天体的粒子之间交换引力子的结果,于是地球就绕太阳公转起来。经典物理学家则认为引力是一种实际存在,是一种叫引力波的东西构成的,但直到现在它还没有被观测到过。无…  相似文献   

8.
《太空探索》2005,(5):21
不同于人类,恒星诞生时就具有了它一生所能拥有的“体重”。新生儿在体重上的差别仅有几斤,但是新生恒星的“体重”范围则在不到十分之一个太阳质量到太阳质量的一百倍以上之间。尽管天文学家们知道恒星诞生时的质量会有很大区别,但是他们依然对这个诞生质量的界限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9.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其深邃让人难以想象。地球与太阳之间平均相距1.5亿千米,这已不易形容了,因为它相当于去月球打190余个来回,或者说在赤道上绕3750圈!  相似文献   

10.
一颗“失踪”了近90年的小行星重新进入了天文学家们的视野。这颗名为“艾伯特”的小行星是1911年10月3日由奥地利天文学家约翰·帕利兹发现的,当时为了纪念维也纳天文台的赞助人艾伯特·洛希尔男爵,便以其名字命名该小行星。帕利兹还没有精确地测算出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参数,发现不久的“艾伯特”小行星便从天文学家们的视野里消失了。2000年5月1日,美国天文学家杰弗·拉森发现了一颗绕太阳运行的天体的微弱星光。这颗天体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比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稍远,且其绕日运行的轨道比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明显倾斜。…  相似文献   

11.
林清 《太空探索》2003,(9):44-44
2002年1月,一个不起眼的星座中,一颗不起眼的小星,突然之间其光度达到了太阳的60万倍,瞬间短暂地变成了我们银河系里最亮的星。  相似文献   

12.
地外生命之源云立中彗星、小行星与星际星云之间的红外匹配可以显示小行星和彗星含有起源于在初期太阳系聚集到一起之前的星际微粒的有机物的第一个直接证据。但也有资料显示出相反的解释——早期太阳星云中形成的有机物一部分聚集在小行星和彗星中,而一部分被太阳抛到星...  相似文献   

13.
欧空局最近决定将进行两项星际科学考察使命,研究地球和太阳的化学和物理关系。被命名为“索霍(Soho)”的使命是通过美国航天飞机把一个自动站发射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衡点上。这个自动站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它是警报器,预报太阳微粒进入地球范围内;另一方面,它又是对太阳的一个观察站。这个自动站将记录下太阳不同部分在不同时期的明暗度。科学家们还  相似文献   

14.
古埃及的文明和尼罗河的泛滥有密切的联系。古埃及人很早就发现,尼罗河泛滥与太阳、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升起同时发生。他们把这一次黎明前天狼星从东方升起,到下一次黎明前天狼星又从东方升起之间的时间定为一年,并把黎明前天狼星升起的这一天定为岁首,叫作狼星年。狼星年的长度是365.25天。与今天的数字365.2422天很接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是现行公历的祖先。  相似文献   

15.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仰望长空,苍穹无限。宇宙间万事万物均由物质组成,有物必有形,那么宇宙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是很玄妙,其实只要知道物质占有空间就一定会有形状的简单道理,这个问题也就很自然了。在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仅仅限于两眼所能看到的现象。看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夜晚满天繁星闪烁,天明天黑往返相同,就好像头顶上有一个巨大无比的罩子。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在罩子顶上按固定的位子运行,风雨雷电是在天地之间形成。人类活动的大地是这罩子底下的平面,树木、动物以及人类,都是在大地…  相似文献   

16.
这张精彩的日全食影像拍摄于土耳其安达尔耶附近的安卓山,拍摄者是勤勉的天文摄影家Stefan Seip。这张数位影像记录了月亮穿越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数个阶段。在最中间的定格,可见到月亮完全遮掩太阳的日全食,当时全黑的月面周围镶着太阳壮观的日冕。前景是在有阳光时拍摄的,它也是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元月2日17点45分左右,太阳西沉,余辉尤在。重庆朝天门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沉浸在广场落成的欢乐之中。忽然之间,一个女孩的声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看,那是什么?”人们一个个抬起了头——天空中,一个奇怪的物体正在飞速掠过。这天,是重庆难得的一...  相似文献   

18.
张唯诚 《飞碟探索》2014,(12):22-23
太阳系是从一团叫作星云的弥漫物质中演变而成的。其中太阳消耗了这片星云中99.8%的物质。而剩下的物质则以气体和尘埃的形式环绕太阳组成了一个稀薄的盘,盘中的物质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各自聚集成了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科学家推测,在盘的内侧,太阳使物质变得非常热,只有熔点高的金属和硅酸盐能在那样的地方存在并渐渐聚集成固体的行星。  相似文献   

19.
天外有天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人宣示:天外有天。同时也表明,我们人类对自己所在的太阳系乃至银河系,还知之甚少。最近,天文学家又发现了一颗围绕名叫格利斯876恒星旋转的行星,它的质量约有500个地球大小。由于这颗行星在一个很扁的椭圆形轨道上运行,并且旋转速率也异乎寻常,所以1年(公转1周)仅仅需要61天。它与它所围绕的、暗淡无光的红矮星之间的距离,比太阳系最里层的行星———被太阳烤焦的水星离太阳的距离还要近。但是,它的表面很可能有气体存在,气温或许在-75℃,按地球表面的温度…  相似文献   

20.
夕龙 《飞碟探索》2001,(3):29-29
设想太阳系形成之初,在直径 0. 01光年的范围内是一团高温的太阳云气体尘埃,其密度为 15克/立方厘米。由于冷却和万有引力的作用,在这团太阳云气体尘埃边缘的物质逐渐向中心运动,并同时产生向中心的旋转力。  根据地球自转的科里奥利效应,在地球南半球的大气环流的旋转方向是逆时针的,在北半球是顺时针的,因此金星和天王星及其卫星也是在太阳的另一面形成的。它们的自转方向和太阳系的其他的行星的自转方向相反。但是鉴于太阳系中旋转方向相反的行星的质量只占极小部分,所以原始太阳星云一定不是球形的,而是一个类似伞面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