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空探索》2005,(9):26-27
经过近一年的组织、筹划、初评、复评等一系列工作后,由中国宇航学会和美国海茵莱茵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终审答辩会于2005年7月12~13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大厦举行。庄逢甘、梁思礼、崔国良三位院士及航天专家、有关大学的教授共20人作为评委出席。部分竞赛组委会成员、入围作者以及北京部分相关大学的50余名师生参加了答辩会。  相似文献   

2.
经过近一年的组织、筹划、初评、复评等一系列工作后,由中国宇航学会和美国海茵莱茵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终审答辩会于2005年7月12~13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大厦举行。庄逢甘、梁思礼、崔国良三位院士及航天专家、有关大学的教授共20人作为评委出席。部分竞赛组委会成员、入围作者以及北京部分相关大学的50余名师生参加了答辩会。“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是美国海茵莱茵基金会开展的一项全球范围的试验性竞赛活动,欧洲区试点赛已于2003年~2004年成功地在俄罗斯举办。此项活动经美国海茵莱茵…  相似文献   

3.
<正>由中国宇航学会和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亚洲地区"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活动,于7月4日~8日在北京举行答辩终评暨颁奖会,至此,历时一年多的竞赛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颁奖会上,第二届亚洲地区"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组委会主席、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托管人ArtDula先生和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分别为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相似文献   

4.
夏丹 《太空探索》2010,(8):10-10
<正>"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间隙,本刊记者对竞赛评委会主席、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行星科学和探索项目高级教授和协调人、印度"月球初航"项目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主席班德瑞先生进行了简短的采访。他对月球探测和国际合作都有很独到的见解。记:作为评委会主席,您对本届竞赛作品的总体评价如何?班:总体水平不错,其中两个作品让  相似文献   

5.
1961年5月25日,约翰·肯尼迪总统宣布一项对美国航宇局和美国来说非常大胆的新计划:将在60年代结束之前把一名美国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肯尼迪在俄罗斯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成为进入外太空第一人仅仅6周后进行的演说,对美国航宇局和太空探索产生了巨大影响。阿波罗登月计划随即启动,这场竞争激烈的登月竞赛在1969年7月20日取得成功,尼尔·阿姆斯特朗  相似文献   

6.
周武 《太空探索》2003,(8):43-45
5月份,因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滞留国际空间站的三名航天员终于返回地面.随着他们的宣传,国际空间站上的小居民——黄豆.也开始名声大振,抢在航天员前面介绍自己的太空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7.
太空新航线     
《太空探索》2005,(7):8-9
机遇号再次漫步火星,美公司设计出载人运输系统,EADS暂停研制阿里安5 火箭,美企业家牵手“加拿大之箭”项目,印要占领10%的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航天飞机有望发挥余热,美航宇局设立月壤取氧竞赛,俄罗斯发射微重力卫星。  相似文献   

8.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首次进入太空,绕地球飞行一圈后,平安返回地面,他虽然总共只在太空停留了108分钟,但却开创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 前苏联东方号宇宙飞船共进行了6次载人飞行,其中包括1963年6月16日东方6号飞船把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送上太空。 继苏联人进入太空后,美国人也不甘落后。1962年2月20日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校格伦乘坐水星6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首次完成轨道飞行,而后美国又用水星号飞船分别把3名宇航员送入太空。美国水星号  相似文献   

9.
杨建 《太空探索》2012,(9):58-59
7月18日,由中国宇航学会和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联合主办、西北工业大学协办的第三届亚洲地区"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结果在古城西安揭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薛济坤等的《"启明星"空间磁流体发电站》获一等奖,印度斯里兰纳玛斯旺纪念大学Gautham等的《空间碎片的清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靖宇等的《宙斯之盾——智能化多任务"太空能源  相似文献   

10.
浩言 《太空探索》2008,(4):30-31
哥伦布号呈圆筒形,直径4.5米,长7米,容积达到75米3,空重10吨,具有多种用途.发射时它可以携带2.5吨有效载荷,入轨后能容纳9吨有效载荷和容纳3名航天员以及10个实验装置摆放架.每个实验架相当于电话亭大小,可装10个国际标准有效载荷机柜、3个储存机柜和3个系统机柜,并都能提供单独的动力和制冷控制,并能够与地面研究人员建立通信链接.另外,其4个外部装备平台将为空间站航天员提供进行外部实验的能力.实验舱还配备了可与地面研究人员联系的视频和数据通信系统,使用寿命至少10年,可用于进行大量失重状态下的实验.按照设计,3名航天员可同时在实验舱内工作而不会觉得拥挤.  相似文献   

11.
1994年7月亚洲首名女航天员向井千秋乘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升空.工作之余.酷爱欣赏地球美景的她摄下了这幅照片。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还有如此景观吗?蘸纂{黔缨鬃l翼馨然摹鑫摹藻巍i藻垦黝忿涪蒙熟凳翰弱瀚瀚嵘笼淤毕死澎黔蕊麟舀碳翔于窿翻当脂困召撅轰蒸爵蛋藻撇檬瀚漏太空探索典藏图  相似文献   

12.
《太空探索》2006,(1):18-19
第二节 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正在由美国、俄罗斯、欧洲空间局、日本、加拿大、巴西6方16国合作建造的国际性载人空间站的专用名字。国际空间站在1984年由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时.取名为“自由号”.意在同苏联的“和平号”唱对台戏,表示它是“自由世界”的空间站.以后一度改名为“α”(希腊字母中的第一个字母,意为No.1)空间站;后来.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建造.最后确定使用现在的名字。  相似文献   

13.
腾月  思飞 《太空探索》2012,(6):41-43
对于普通人来说,上太空观光最便捷的方法是什么?答案很简单,乘坐太空电梯。然而,要实现这个看似简单的计划却十分不易。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尽管如此,日本一家公司还是迎难而上,准备在40年内建成太空电梯,每次可搭乘30名乘客升到距离地球3.6万千米的太空中。  相似文献   

14.
张京辉 《太空探索》2004,(11):30-31
图1为马绍尔共和国1989年发行的航天探索的里程碑套币中的一枚、钱币背面正中为马绍尔国徽图案.上部为英文“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左侧为850.右侧为1989字梓、下部为马绍尔土蓄文字“分割国家岛屿的辽阔海域”.重量为31.100克(1盎司).成色为0.999SILVER(纯银),发行量为25000套,正面图案为“东方一号”火箭从地球上腾空而起.上部为英文“第一次飞向太空—1961”字样。  相似文献   

15.
16.
太空探索     
正空间包括地球空间、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人类探索的足迹遍布陆地、海洋之后,又开始向着茫茫太空进军。空间探测针对的目标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监测地球上的地理和气象活动,二是监测近地空间环境,三是宇宙深空天体的天文观测。  相似文献   

17.
<正>6月5日—9日,全球千余名专家学者汇聚北京,参加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这次会议,聚焦人类航天探索事业,研讨月球、小行星、火星探索,以及空间探测科学目的与基础设施、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国际合作等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  相似文献   

18.
叠白质■体矗■、土!:“何形成的呢’1988年9月.田航天员内尔森罡在发现号航天1机上绘叠白质成长照.这就是蛋白质晶体的翼面目■我.是不 }呆了!美国航天员 IKC·135飞机进行失匝训练的情景太空探索典藏图  相似文献   

19.
太空探索     
正莫斯科时间4月28日5时01分,一枚"联盟"2.1A运载火箭从俄东方发射场顺利升空。升空约2小时后,"阿伊斯特-2D"对地观测卫星、"罗蒙诺索夫"科学实验卫星和"萨姆萨特-218"纳米科学卫星先后与火箭上面级分离,进入预定轨道。俄罗斯首次从东方发射场发射卫星宣告成功。  相似文献   

20.
心榕 《太空探索》2007,(6):44-47
加加林首航太空之后,苏联载人航天技术一路高歌猛进。1961年8月6日,航天员季托夫乘坐东方2号飞船进入太空,飞行25小时18分钟;1962年8月11日,尼古拉耶夫乘东方3号进入太空,一天后又发射了载有波波维奇的东方4号,两艘飞船成功地进行了首次编队飞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