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航天发射场又叫航天中心、航天港、卫星发射场、卫星发射基地、卫星发射中心和火箭发射场等,它是航天器进入太空的起点,绝大多数航天器都从这里出发被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2.
空间扫描     
空间扫描俄建造遥测地面的“太空眼”俄罗斯科学家正在萨马拉的航天中心研制一种被誉为“太空眼”的航天器,它将用于地球遥测、研究地球生态状况。这种名为资源-DK的航天器计划于2001年发射升空,它在距地面300km的轨道上能看清地面约2m大小的物体。它将记...  相似文献   

3.
最近,美国投资三四千万美元,准备在约翰逊航天中心(JSC)新建一个中性浮力实验室(NBL),这是JSC的第三个中性浮力模拟设备。第一个是1966年建成的浸水设备(WIF),其尺寸为25英尺(直径)×16英尺(深);第二个是1980年建成的失重环境训练设备(WETF),尺寸为78英尺(长)×33英尺(宽)×25英尺(深);新建的NBL尺寸是235英尺(长)×135英尺(宽)×60英尺(深),相当一个足球场缺一端那么大,9层楼那么高,在美国同类设备中可算最大最深的了。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壁厚12英尺,底厚8英尺,重量超过10~8磅。 NBL能模拟航天器在空间所处的微重力环境。其原理是将试验对象(人和物)全  相似文献   

4.
美国宇航局目前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的载人航天器,这种航天器将于1999年投入使用,届时将代替航天飞机向空间站运送乘员,并用于乘员返回地面,该航天器已花费了数百万美元的研制费。这种新型航天器将容纳2名驾驶员和8名乘客,经过改进后,该航天器还可用于卫星服务和空间救生。  相似文献   

5.
李云 《国际太空》1991,(2):27-28
当今,人们在制定空间计划和任务的时候,费用、有效载荷的重量和体积常常是考虑的重要因素。运载火箭技术条件的变化是根据要送到低轨道或静止轨道的有效载荷的重量和体积而定的。一般情况下,有效载荷的重量低、体积小,就用小型运载火箭发射,费用也较低。人们在减轻有效载荷的重量和减小体积方面做过许多尝试,其中一种是使用充气结构。60年代初发射过的“回声-1”通信气球就第一次使用了这种结构。它直径为100英尺的重166磅,为聚酯薄膜气球,涂了铝。这个气球用肉眼可以看见,是曾送入轨道的最大航天器之一。它于1968年5月再入大气层。充气结构的一个不足之处是长时间飞行之后,其气压会下降,从而影响精度和效  相似文献   

6.
激光航天器     
当今的航天器都需要随身携带能量。如果不再携带燃料和大型的元件,只通过高强度的激光或微波把能量传递给航天器的话,太空旅行的成本就会大幅降低。在过去几年里,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和美国空军联合发起的实验正在验证一种航天器,我称它为激光航天器。它可以沿着一条从地面发射的脉冲红外激光束飞行。航天器上的反射面可以把光束变成一个光环,以此把空气加热,使空气温度差不多能达到太阳  相似文献   

7.
情兵 《太空探索》1995,(1):24-26
50年代,日本试验火箭是在秋田靶场和东京湾内的新岛试验中心进行的。为了满足空间科学和应用计划的发展,试验大型运载火箭和发射卫星,到了60年代,日本开始兴建新的发射场,即种子岛航天中心和鹿儿岛航天中心。 种子岛航天中心  相似文献   

8.
有关UFO之谜的众多谣传中,有一种说法流传至今:所谓的UFO并非外星飞行器,而是基于地球的高科技航天器;它源自德国,二战尾声被美、苏所掠;有证据显示,20世纪40年代纳粹分子曾造出圆形或椭圆的航天器。然而,自1947年以来遍布全球的各种目击报告似乎都在否认这种可能性:有一只无形之手在操纵这个流行了50年的、无从破译的神秘事件。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控制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应用CPS技术将是提高航天器控制系统设计正确性和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探讨CPS系统特征和CPS技术研究的进展以及分析航天器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在航天器控制系统中应用CPS技术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CPS技术的系统设计的新思路和技术途径,并研究了在航天器控制系统中应用CPS技术需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热敏电阻在航天器上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首先阐述了航天器对于测温传感器的需求 ,并对目前航天器在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中 ,所采用的主要测温传感器的特点进行了概述。然后 ,以目前航天器在轨运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热敏电阻为研究对象 ,介绍了它在航天器中的应用方案 ,以及为保证其测温精度、工艺可实施性和可靠性所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是一项极其庞大复杂的工程,本文首先回顾国内外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的研究现状和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近30年来在此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接着重点阐述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进一步研究的具体内容:航天器自主导航;航天器智能自适应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故障自主诊断和重构;信息智能自主管理等.最后论述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12.
针对航天器轨道交会的脉冲推力模型与实际发动机连续推力模型不相符的问题,研究一种脉冲变轨策略的工程实现方法,使脉冲变轨策略可应用于工程实际.基于Lambert飞行时间定理和遗传算法,研究航天器最优脉冲变轨策略.根据脉冲变轨优化的结果,采用迭代制导算法研究脉冲变轨工程化问题.仿真结果验证了迭代制导算法在航天器轨道交会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温度外推预报技术在热平衡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航天器的稳态热平衡试验中 ,应用温度外推预报技术可以准确的给出航天器热平衡极限温度 ,缩短热平衡试验时间 ,从而降低航天器研制成本。文章对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和广义卡尔曼滤波 (EKF)两种温度外推预报方法在航天器热平衡试验中的应用做了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表面充电研究表明充电状态与空间电环境和航天器自身情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空间电环境是导致航天器表面充电的直接客观原因,它受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强烈影响。研究空间电环境状态是认识航天器表面充电原因的基础。本文对已提出的许多空间电环境模型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随着航天器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化,对作为系统资源管理者的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等要求也日益增强.分析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在国内外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提出面向航天器应用特点的具有多任务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容错和故障管理等功能的高可靠、高性能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方案,并展望其在未来网络化及分布式安全航天器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变结构航天器是目前航天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航天器结构的变化将导致质量分布发生明显变化,这对航天器动力学建模和控制器设计都提出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采用混合坐标法和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航天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几种典型工况的参数近似得到变结构过程中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设计滑模控制器对航天器变结构过程进行姿态控制,为提高滑模控制器的适应性,设计模糊神经网络(FNN)自适应调节滑模控制器参数,并利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逼近动力学模型,得到控制力矩与姿态变化之间的近似关系,用于FNN的优化。通过仿真得到航天器变结构期间无控、滑模控制和模糊神经网络滑模控制的姿态变化,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模糊神经网络滑模控制对于滑模控制的优势,证明了其在变结构航天器姿态控制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七十年代末推出的空间平台是无人航天器的新品种。它与人造卫星的差别在于:一是综合性,能同时或轮流搭载不同性质的有效载荷;二是能用航天飞机回收后重复使用,或通过接受在轨道服务而长期(十年以上)使用。与一次性使用的卫星相比,重复使用和长期使用的空间平台是否经济,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分析。本文给出了一次使用卫星、重复使用空间平台和长期使用空间平台的各类成本和全寿命成本的估算数学模型(CER—cost estimation relationship)。最后通过实例计算比较这三种航天器的全寿命成本,并指出它们各自在什么条件下最经济。  相似文献   

18.
环境试验对于航天器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而航天器环境试验设备的复杂和多样化,也是其它产品的环境试验设备所不能比。环境试验设备的规模和试验能力必须随着航天器研制的需要而不断扩大,并与之相适应。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试验设备的规模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空间事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欧空局在荷兰诺德韦克的欧洲空间技术和研究中心(ESTEC)所属的环境试验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ESTEC环境试验中心在1980年以前已经建有相当规模。它连同欧洲三个国家级的环境试验中心:法国的宇航工程试验中心(Intespace)、德国的工业设备管理公司  相似文献   

19.
编队飞行航天器平均轨道根数非线性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环绕编队航天器的相对运动控制问题,介绍了一种基于平均轨道根数的航天器编队飞行非线性闭环控制方法。以航天器在惯性坐标系下位置速度向量误差为输入量,给出了一种全状态反馈控制律,利用Lyapunov方法证明该闭环系统是渐进稳定的;最后利用该方法对一个编队进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如何界定"中小型航天器",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国的一些卫星专家认为应将1000kg以下的卫星称为小型卫星,小于500kg的卫星统称为微小型卫星。而本期中的《国外中小型航天器技术发展研究》和《国外中小型航天器市场分析》2篇文章沿用的是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一种分类,即1200~500kg的为中型航天器,500~150kg的为小型航天器,150~10kg的为微小型航天器,10~1kg的为纳卫星,小于1kg的为皮卫星。本期的报道并不在于研究规范,而在于介绍此分类下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