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这一年又向党和国家交上了一张完美的“成绩单”。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创历史新高.“15箭20星”的发射记录让中国航天的发射次数比肩世界一流。嫦娥二号任务圆满完成.为实现探月工程二期“落月巡视勘察”目标铺平了道路。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30%。  相似文献   

2.
《航天》2010,(11):16-17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采用调相轨道,对火箭来说类似于打‘固定靶’。嫦娥二号卫星发射采用地月转移轨道,火箭要兼顾地月日之间的关系,发射类似于打‘移动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部长三甲系列火箭主任设计师李聃用这个生动的比喻概况了两颗嫦娥卫星发射技术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中国航天》2006,(12):45-45
印度首颗月球探测器“月船”1项目首席科学家戈斯瓦米9月2713称,该探测器将在2008年上半年发射。他说,由于2008年2月有一次月食,发射日期要到晚些时候才能最终确定,“但肯定在2008年初”。这个耗资40亿卢比的探月器将携带两台国外科研仪器,分别来自美国航宇局和保加利亚。当被问到与美国的合作时,戈斯瓦米说,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对这种科研合作持开放态度。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3,(6):F0002-F0002
北京时闾12月2日凌晨1时30分,“长征三粤乙”运载火箭在茜昌卫星发射中心准时升空,将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5.
蔡金曼 《航天》2014,(12):F0002-F0002
据国防科工局消息,11月28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服务舱飞抵地月系统拉格朗日L2点,实施了地月L2点绕飞期间第一次轨道维持控制。在完成地月L2点探测活动后,服务舱将返回月球并进入环月轨道开展后续拓展试验项目。  相似文献   

6.
<正>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说,"嫦娥二号"任务对探月工程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整个工程乃至航天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嫦娥一号"任务相比,"嫦娥二号"任务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  相似文献   

7.
温燕 《中国航天》2014,(2):40-41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成功发射升空引发世界各国关注。在探月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的美国以及近年来在新一轮探月高潮中频频发力的中国近邻印度和日本眼中,中国此次探月任务的水平如何?他们如何看待中国探月的意义?随着探月国家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文野 《航天员》2010,(5):12-16
2010年1 0月1日1 8时59分57秒,在熊熊烈焰的托举下,长征三号丙火箭搭载着嫦娥二号探测卫星,在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号发射塔架上冲天而起,奔赴月球。嫦娥二号在国庆日的成功发射为共和国华诞献上了一份厚重的生日贺礼。同时,中国的航天事业又一次踏上了对月探测的新征程。中国探月工程是国家2006-2020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大项目之一,规划了"绕"、"落"、"回"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国曾在2007年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该卫星状态良好,实现了所有的科学目标,为中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嫦娥二号卫星事实上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备份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便没有了"备份"的必要。经过改造,嫦娥二号以嫦娥三号先导星的身份示人,为将来要携带月球车落月探测的嫦娥三号踩点探路。"嫦娥"再度奔月,中国的太空探索事业又向前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天地嫦娥手牵手,吴刚相思夜无眠",也许不久的将来,月球的土地上会出现中国航天员的身影。祝福嫦娥二号,祝福祖国!  相似文献   

9.
《质量与可靠性》2007,(4):11-17,23
对于高新技术密集、组成结构复杂、应用条件苛刻的探月工程系统,仅仅采用工程各级产品自身的研制信息,严格按照传统的统计理论方法实施可靠性增长,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本文依据可靠性增长的基本原理。从试验时间、初始失效率和增长率三个方面,论述了深化“举一反三”,促进探月工程可靠性增长的基本思路和工程实施要点;指出利用该方法,可以扩充现有“可靠性增长”的信息基础,改善“可用数据不足”的情况,从而极大促进探月工程可靠性增长的有效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黄希 《中国航天》2010,(10):23-24
<正>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前夕,中国探月工程原总设计师、现高级顾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在百忙之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探月工程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美国与八国签署联合探月协议、建立“国际月球网”的情况及美印媒体的反应,分析了美国签署联合探月协议排除了俄罗斯和中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 0月1日1 8时59分57秒,在熊熊烈焰的托举下,长征三号丙火箭搭载着嫦娥二号探测卫星,在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号发射塔架上冲天而起,奔赴月球。嫦娥二号在国庆日的成功发射为共和国华诞献上了一份厚重的生日贺礼。同时,中国的航天事业又一次踏上了对月探测的新征程。中国探月工程是国家2006-2020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大项目之一,规划了绕、落、回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国曾在2007年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该卫星状态良好,实现了所有的科学目标,为中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嫦娥二号卫星事实上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备份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便没有了备份的必要。经过改造,嫦娥二号以嫦娥三号先导星的身份示人,为将来要携带月球车落月探测的嫦娥三号踩点探路。嫦娥再度奔月,中国的太空探索事业又向前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天地嫦娥手牵手,吴刚相思夜无眠,也许不久的将来,月球的土地上会出现中国航天员的身影。祝福嫦娥二号,祝福祖国!  相似文献   

13.
“嫦娥一号”卫星观测近月太阳风离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嫦娥一号"卫星的太阳风离子探测器(SWIDs)的科学目标是研究太阳风与月球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应的近月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文章利用"嫦娥一号"卫星SWIDs探测器在2007年12月30日的观测数据对近月太阳风等离子体环境,包括向阳侧太阳风离子、"拾起"离子以及在月球尾迹边界处的太阳风离子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观测结果:1)在慢速太阳风中观测到双峰结构,分别为太阳风中的氢离子和二价氦离子;2)在行星际磁场具有明显昏向(+By)分量期间,在月球向阳侧持续观测到有月表散射或反射后被拾起的太阳风离子;3)与入射的太阳风离子不同,这些拾起的太阳风离子具有明显的角度分布特征;4)在行星际磁场昏向(晨向)期间,太阳风中的氢离子在月球尾迹北半球的边界处呈现减速(加速)特征并进入尾迹;而并未发现氦离子进入尾迹的特征。"嫦娥一号"卫星的这些观测数据对于认识近月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最近反驳了“月船”1探月任务花费太高的说法,称这项任务将使印空间探测能力得到提升,最终将有助于建立月球基地。该机构发言人称“月船”1任务耗资不到40亿卢比,只占该机构年度预算的10%。批评者称其它国家已开展探月活动,因此对是否有必要开展这类项目表示质疑。“月船”是印首项无人探月任务,耗资38.6亿卢比,  相似文献   

15.
空天瞭望     
《中国航天》2008,(1):46-48
意规划新一代雷达卫星;印低温级完成全程试验;罗塞塔成功飞越地球;阿联酋将发射遥感卫星;美将在南极试验月球居住舱;韩国2020年发射探月卫星。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1999,(4):15-15
台湾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中华一号”1月26日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雅典娜1运载火箭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近400位台湾当局官员以及宇航和新闻界人士到现场观看了这次发射。发射使用了佛罗里达航天港的46号发射台。这座商用发射台以前是用于试射...  相似文献   

17.
<正>在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射记录中,如今已经创下连续发射35次的战绩。当提到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这三位"老伙计"时,情有独钟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运载火箭系列的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亲切地称  相似文献   

18.
《航天员》2010,(4):73-73
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中国航天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极大地激发了国人对航天的热情。今年年底之前.中国将要发射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号”.更让国人的航天热情空前高涨。  相似文献   

19.
软着月任务窗口与轨道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套应用于多约束条件下软着月任务的窗口计算以及轨道设计方法。针对经历发射 段、地月转移段、绕月段及动力下降段的月球探测器,综合考虑各个特征点的位置、光照、 测控等约束,结合轨道特性,采用着月点→近月点→入轨点→发射点倒推的方式,快速确 定探测器的发射窗口。在其中选择发射时刻后即可计算转移轨道的轨道根数初值,并搜索计 算精确轨道。该方法对于我国月球探测后期工程的发射窗口计算与轨道设计工作有较重要的 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8,17(2):12-12
2008年1月10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称,“月女神”成功对月面下的地层进行了探测,这一成果有助于了解形成之初曾炙热柔软的月球的演变过程。“月女神”上配备的雷达声纳于去年11月对月球“雨海”环形山附近进行探测。声纳捕捉到了月面下500m、密度和性质不同地层重叠的多个反射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