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卫星通信有了很大进步:通信卫星的容量增大了,性能提高了;地面站的数目增多了,并实现了小型化和经济化;通信领域扩大了(从国际通信扩大到地区通信、国内通信和企业间的通信等);高级的卫星通信设备,如日本的“高度信息网络系统”(INS)中的卫星通信设备等,已经开始研制.这些都标志着卫星通信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期.本文主要谈谈这个新时期卫星通信的特征、连接方式、新技术和几个国家的国内卫星通信的实例等.  相似文献   

2.
张力余 《中国航天》1991,(11):37-39
一、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近代随着空间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卫星通信、卫星电视、卫星广播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面积大、可靠性高、机动灵活及系统容量大等许多优点。当今,卫星通信发展非常迅速,应用范围日趋广泛。世界各国均以极大的兴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国家领导人、军事指挥官及其部队之间建立起即时、安全和可靠的全球通信以提高军事效率和政治效率,唯一可提供解决这类通信问题的途径是卫星通信系统。因此,卫星通信系统是国防通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卫星通信系统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当面临敌方威胁时,卫星通信系统必须既可靠又能生存下来,并且能在大大小小的冲突中长时间地保持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VSAT是始于70年代末,兴于80年代中的一项新型卫星通信技术。VSAT与MSAT代表了当代卫星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与ISDN联网可构成包括海、陆、空在内的全球、全方位综合业务立体通信系统,从而将卫星通信推广到普及应用的崭新阶段,这在卫星通信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点。目前,发达国家认为VSAT给西方通信事业带来了一次革命性变革,发展中国家则把它作为迅速改变通信落后状态,促进经济发展的捷径。本文结合笔者几年来的调查研究,就建设VSAT卫星通信网与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5.
MIMO技术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应对高速高质量的数据传输需求,卫星通信系统需要采用先进通信技术手段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大系统容量。多天线技术是地面无线蜂窝网络中提升系统性能的重要技术。将多天线技术用于卫星通信中,在单卫星双极化系统和双卫星协作系统中,研究了多天线技术的应用潜力,并通过仿真展示了多天线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优势。结果表明,单卫星系统中通过双极化MIMO传输,可改善交叉极化的影响,多星协作系统中通过分集传输或预编码干扰消除,可提升系统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6.
一种卫星通信系统效能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信效能评估是开发、使用和优化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任务。通过对卫星系统通信能力指标体系的分析,分别运用单向链法和模糊评价法,确定了通信指标的权重和归一化效用函数。结合实例对函数模型进行了验证,为评估卫星通信系统的综合效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的全球卫星通信系统方案多半是建立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方案。这些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各由几十甚至几百颗体积和重量较小的卫星组成,它们的运行轨道为圆轨道,其高度范围700km~10 400km,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数量巨大的个人用户。用户应具有收发设备(手持机),手持机的体积重量较小,以便携带。由于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能较好地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通信需要,符合当今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可实现较高质量的数传和语言通信(传输率达9.6kbit/s)。这些方案代表着当前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因此,它们将是我们的主要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8.
美国军事卫星通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军事卫星通信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持续性的通信系统,不但技术先进,而且整体规划合理。美国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可以由时间上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现有运行的系统;另一部分是计划中的系统,这部分属于美军卫星通信转型。现有系统之间互有分工,各负其职;计划中的系统技术  相似文献   

9.
随着军事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军事卫星通信已成为军事通信和战场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通信干扰和抗干扰技术已受到各国的重视。文章首先分析了干扰卫星通信系统的几种途径,然后分析了无人机在干扰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及优势。  相似文献   

10.
卫星通信,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系统占据统治地位30年之后,即将进入低轨道卫星星座通信的时代。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出现,可以说是在小卫星技术、卫星发射技术、地面蜂窝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等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这种系统是迈向“四海为一村”的第一步,将成为卫星通信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可称之为倒置的蜂窝状系统。在传统的地面蜂窝状通信网络中,基础设备在地面,蜂窝区是固定的,移动用户在这些区域“漫游”实现通  相似文献   

11.
1.概述自1968年利用IS-Ⅲ卫星实现卫星通信以来,到近年来电视接收站的大量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不断提高,各国在大中型地球站卫星通信系统方面得以飞速发展。随着卫星资源的丰富,小型化卫星通信天线也已成为卫星通信的发展方向。小型化卫星通信天线适用于地质考察的车载和远行作业的船载通信等方面。卫星通信设备由天线、馈线和跟踪控制系统组成。在卫星通信中,为了确保天线设备的正常通信,要保持天线波束的最大辐射方向始终对准同步通信卫星。对星的实施机构即为“卫星通信天线控制系统”。目前,在国内外大中型地球站卫星通信系统中,对卫星的…  相似文献   

12.
知识资料窗     
《中国航天》1995,(1):46-46
知识资料窗通信卫星作为无线电通信中继站的人造地球卫星称作通信卫星。通信卫星反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卫星通信地球站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的通信。通信卫星是各类卫星通信系统或卫星广播系统的空间部分。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容量大、质量好、可靠性高和灵...  相似文献   

13.
低轨道星座卫星通信系统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 低轨道星座卫星通信系统(简称LEO星座系统)主要是指轨道高度小于5000千米的一组或一群卫星相互协同工作.共同提供通信服务的卫星通信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LEO星座系统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各国提出数十种星座方案.主要以全球无缝、终端可手持的大容量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为主。  相似文献   

14.
“军事星”卫星通信系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星"(MILSTAR)是美国国防部的新一代军用通信卫星,1994年2月至2003年4月间共发射了5颗,是美陆、海、空三军共用的战略和战术相结合的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具有很强的通信、抗干扰和生存能力.介绍了"军事星"卫星通信系统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及亚太地区卫星通信市场展望廖春发一、全球卫星通信市场最新动向最近一二年,全球卫星通信产业继续在飞速发展。由于亚太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激增,以及卫星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年前后,中、低轨道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  相似文献   

16.
卫星通信系统是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个最主要的通信方式之一,为了使人们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卫星通信体制的概念,本文总结了卫星通信体制几个方向的内容,加以概括叙述。  相似文献   

17.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通信更加依赖于空间能力,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卫星通信的发展,尤其是毫米波抗干扰卫星通信系统。毫米波抗干扰卫星通信具有频带宽、信息容量大、天线口径小、增益较大、抗干扰性和隐蔽性较高等独特技术优点。对毫米波抗干扰卫星通信系统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抗策略和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陆征 《卫星应用》2001,9(2):53-57
卫星通信进入第四个十年了,它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卫星通信的主要优势--广泛能力--将继续 作为卫星通信应用的基础而存在,其次是远程接入性能。卫星产业将演进出什么样的战略和前途?卫星产业已经人人空间控制、军事应用、国际和国内电信垄断商演化成为以统一标准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通信产品与服务业,一个成功的卫星通信项目所必箅的因素是投资者、工程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对卫星通信能力的演进与局限性有最充分的了解,了解卫星通信相对于地面通信的经济性与战略定位。  相似文献   

19.
在海事卫星通信中,地球关口站和用户移动终端的载波信号会受到传输距离和多普勒频移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提升海事卫星射频通信系统接收性能和频带资源利用,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中采用根据用户移动终端地理位置进行自动频率补偿和时延补偿的技术,同时地面系统还实时记录了时延和多普勒频移的相关参数,为逆向分析用户移动终端位置提供了可能。介绍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中时延和频移的补偿方法,进一步研究基于时延和多普勒频移的海事卫星机载终端定位技术。技术对提升特殊情况下的定位和搜救能力有重要意义,而较好地掌握这门技术还可以促进相关卫星通信系统的研发。  相似文献   

20.
商用卫星通信系统在经历了C和Ku频段的大发展后,未来目标是向Ka及更高频段发展,以满足信息传输对系统容量和个人通信的要求。目前UHF、SHF频段军用卫星通信系统(MILSATCOM)也面临着抗干扰能力和容量的不足,向Ka及更高频段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对发展我国Ka频段军用卫星通信系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