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手化学会社的3M 公司就利用航天飞机进行空间实验与美航宇局(NASA)缔结协定。3M 公司早在1984年就与 NASA 签订了第一个合同,曾三次免费把实验装置搭载  相似文献   

2.
美航宇局(NASA)将于1990年使用航天飞机实施第一次国际微重力实验(IM-L_1),实验采用日本工业技术院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研制的有机晶体生长装置,在重力只为地面万分之一的微重力环境里,制造新的超导材料等。IML 计划是 NASA 从日本及欧洲各国募集实验装置,将它们搭载在航天飞机上进行新材料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经费由 NAS—  相似文献   

3.
宇宙开发委员会空间站部门的应用分会,选定了搭载在航天飞机上的国际微重力实验-2(IML-2)的实验项目,内定20项。选定日本使用7种实验装置进行11项实验;美航宇局(NASA)使用3种实验装置进行9项实验。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的课题如下: ·在微重力下前庭适应机理的研究(水栖生物饲养装置)——用金鱼的脑功能弄清空间眩晕病。·微重力对骨细胞的增生、分化功能的影响(细胞培养箱)——以遗传因子水准  相似文献   

4.
西德道尼尔设备公司,从西德航空航天技术研究所(DFVLR)获得有关研究与制造空间用的X波段成象雷达(X-SAR)的合同,包括搭载在航天飞机上的实验装置制造和应用在内,总合同金额为5500万西德马克。 X-SAR是专门用在航天飞机或卫星上的能以高分辨率观测地球表面的合成孔径成象雷达,这种雷达不管云和地球表面的昼夜状态如何,都能观测。预定90年代初在航天飞机上实验。因为此雷达是由美国航宇局(NASA)和西德研  相似文献   

5.
阿特兰蒂斯号(STS-43)航天飞机于8月2日发射。机上搭载的主要有效载荷是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E(TDRS-E),还有3种类型的次要有效载荷。此外,驾驶舱下面的中甲舱内装载有各种各样蛋白质晶体生长等实验装置。还从地面用光学仪器捕捉并跟踪航天飞机的实验。在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9天的飞行中,首先在发射6小时后释放出TDRSE,其余8天多的时间全部用在实验上。有效载荷舱内次要的有效载荷情况如下: ·SHARE2它是用热管进行空间站用的辐射器的验证实验,是在有效载荷舱长  相似文献   

6.
航天简讯     
自由号国际空间站上航天员的称呼本世纪末开始运行的自由号国际空间站上搭乘的航天员,经美航宇局(NASA)与参加该计划的日本、欧空局(ESA)及加拿大等国协商,根据这些航天员的工作性质及承担的任务不同,其称呼为:空间站科学家(SS),负责搭载在空间站上的生命科学或材料实验及观测装置的应用与管理;空间站操作人员(SO),负责电力及通信等整  相似文献   

7.
美航宇局(NASA)上星期公布的它所要租借的空间平台规范非常类似于空间工业公司(SII)设计的工业空间装置,其特点如下: ·商业开发、运行操作装置须能单独的作为航天飞机有效载荷置于地球轨道上,须能提供2000~3000立方英尺的加压容积。·除租借给政府之外,该装置至少应有30%能提供给其它商业使  相似文献   

8.
国际微重力实验室(IML)计划,是美国航宇局利用航天飞机/空间实验室进行微重力实验的计划。 1.IML计划基本方针如下:(1)利用国外开发的实验装置,为美国科学工作者提供实验机会;(2)确保长期的、持续的空间实验环境;(3)实验仪器的综合管理和航天飞机的发射工作由NASA承担,参加国提供实验仪器,实验机会对半分;(4)为了有效地开发、改进实验仪器,建立共用制度。  相似文献   

9.
日本三菱集团的3家公司,向从事开发并运用空间环境进行实验的美欧战略企业——空间毂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这个数占空间毂公司资金的42%。空间毂公司将建造2个空间毂实验舱,1993年投入使用。空间毂是一个搭载在航天飞机上的有人空间实验增压舱,其直径为4米,长为3米,能搭载包括2~3人在内的1.4吨有效载荷。过去西德的空间实验室也曾搭载在航天飞机上进行了实验,但其尺寸太大,充满了整个有效载荷舱。空间毂的大小只为空间实验室的1/4,其优点是航天飞机的  相似文献   

10.
日商岩井向美国空间风险公司、Space Hub 公司投资500万美元,参加由 Space Hub 公司研制的搭载在航天飞机(也适合于空间站)有效载荷舱内的小型实验舱“空间毂”。日本的机关、企业也预测到:倘若空  相似文献   

11.
美国有效载荷系统公司(PSI)首次搭载在苏联和平号空间站上的蛋白质晶体生长实验获得成功。这次实验并未使该公司获得多大的利益,但却证实了它的使用价值,可期待今后争取更多的用户。 PSI的蛋白质晶体实验装置于1989年12月20日搭载在进步号无人货运飞船上,由它送至和平号空间站上进行实验。在1990年2月19日清晨随联盟TM-8宇宙飞船和航天员一起返回地球,同日下午5时  相似文献   

12.
宗河 《国际太空》2003,(11):23-27
□□2003年8月26日,哥伦比亚号空难事故调查委员会公布了这起空难原因的最终报告。 这份长达248页的报告,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详细地叙述了此前已经公布的一些导致空难发生的原因,而且还提出了在美国航宇局(NASA)恢复余下的3架航天飞机发射计划之前有必要采取哪些补救措施。 报告中得出结论为:虽然NASA现在的航天飞机并非一定不安全,但是近期需要改进许多机械装置以使航天飞机更安全。此外,还得出结论:NASA的管理体系对于远期管理航天飞机系统是不安全的,NASA没有强大的安全惯例。 调查委员会确定导致这次事故发生的原因既包括技…  相似文献   

13.
航天简讯     
欧洲英托空间组织研制新型微重力实验装置欧洲英托空间(Intospace)组织开始加紧研制处理超导材料用的新型微重力实验装置。这个装置称为Suleika,其发射时间暂定在1989年下半年,使用哪一种运载系统将在1988年底前决定。英托空间组织现正考虑的发射系统有美国的航天飞机、苏联的光子回收航天器以及中国的长征运载火箭。这项任务是1988年8月成功地用中国的回收舱(长征2号火箭发射)搭载进行Cosima蛋白质晶体增长实验飞行的继续。Suleika将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三井物产开始为西德英托空间公司就参加1988年10月进行的蛋白质晶体生长实验征集用户。这次实验是利用中国“长征”号火箭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上的空余空间,搭载西德英托空间公司独自研制的新型实验装置。该装置在轨道上逗留5~8天,进行晶体生长实验。每l实验的费用约为1000万日元。申请日期截止到1987年11月末,三井物产征求  相似文献   

15.
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在地下微重力实验中心(JAMIC)开始制作落塔(在北海道上砂川镇)所使用的密封舱(参见图),今年秋天完成,年内结束工厂试验。该密封舱直径1.8米,长7.85米,重量约5吨。其组成是:①搭载遥测装置和实验支持装置的公用舱(长2.15米);②搭载实验装置的有效载荷舱(长3.2米);⑧搭载推进器和储气器的推进舱(长2.5米)。  相似文献   

16.
熊延龄 《国际太空》1992,(7):10-10,8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向美航宇局(NASA)申请,利用1996年度的航天飞机进行空间站日本舱(JEM)子臂在轨道上的应用验证试验。向NASA支付的金额相当于计划总费用的1/2左右,为40~45亿日元。该验证试验称为JEM飞行论证(JFD),计划经费为80~90亿日元。由承担曝露部分的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和担任JEM机械手的东芝公司进行支援。航天飞机货舱标准台架(MPESS)上搭载子臂模型、轨道更换单元(ORU)、栓牢更换作业用的“作业板”、曝露部分模型,由航天  相似文献   

17.
美航宇局(NASA)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第35次任务飞行时搭载天体望远镜“ASTRO”,以实施轨道观测。ASTRO与卫星型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不同,它是一个从航天飞机货物舱进行天体观测的望远镜设施。它主要在紫外线和X射线照射不到的地面区域进行观测。  相似文献   

18.
罗克韦尔(Rockwell)国际财团建立的一家新公司——罗克韦尔航天飞机管理公司最近收到了美国航宇局的一份非常重要的合同;航宇局已选择罗克韦尔公司作为休斯顿约翰逊中心航天飞机管理工作的唯一负责者。这样,罗克韦尔公司击败了其他三个参加竞争的强有力的对手:福特航宇公司、格鲁门空间业务公司和洛克希德航天飞行公司。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9月,美国航宇局(NASA)宣布了第二阶段商业航天运输合同的招标结果。美国波音公司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入选,而内华达山脉公司却被拒之门外。入选的两家公司都采用传统的飞船构型,而落选的一家公司却采用有翼升力体设计。考虑到NASA在两次航天飞机事故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前任局长格里芬还一度声称航天飞机路线"都错了",NASA对有翼升力体比较不感冒甚至排斥,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投标者的内华达山脉公司却不  相似文献   

20.
美航宇局(NASA)发现测定航天飞机的推进剂温度的敏感器端子上发生龟裂。该端子安装在液氧和液氢的配管上,因龟裂渗漏液氧/液氢时,最严重的有可能发生爆炸事故。这一龟裂倘若不能及早发现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NASA为了重新评估新的航天飞机的安全性和质量管理工程,而设置了这方面的委员会。该敏感器的端子是1个用不锈钢制的长10cm的棒状体。在航天飞机主发动机的配管上共装有9根。1990年9月因别的原因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外部检查时发现疑点,但不知何故未送至原制造商RDF公司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